|
“大国关系发展新趋势暨期刊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11月2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论坛》编辑部在外研社9层多功能会议厅成功举办“大国关系发展新趋势暨期刊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院校科研机构近50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同时,来自《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国际政治科学》、《国际政治研究》、《外交评论》、《现代国际关系》、《国际观察》、《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等编辑部10多名国际关系专业期刊资深编辑参加了研讨会。在一天的研讨会中,与会学者与编辑就“大国关系发展新趋势”、“国际环境与中国外交”、“中外双边关系新发展”、“期刊建设:研讨与交流”四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际论坛》杂志常务副主编丛鹏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彭龙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彭龙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向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他说,北外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国际问题的研究与教学,北外国际问题教学与研究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在教学上,北外素有“外交官摇篮”之美誉。据不完全统计,北外为新中国总共培养了900多位大使、参赞级外交官,包括300多位大使。与此同时,北外的语言优势,以及各种层次的国别地区研究优势等,同样也成为科研的一大特色。新世纪以来,尤其是“9•11”事件以来,大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新的时期,大国关系的发展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密不可分。所以,及时总结大国关系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学校发展规划来说,这次会议是我校大力支持国际问题研究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举办这次学术研讨会,是加强我校国际问题研究,也是进一步推进法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借助于学术会议的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专业期刊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如何进一步在肯定《国际论坛》既有成就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彭校长指出,这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程和目的,就是借各位学者的智慧,在探讨国内国际关系专业期刊建设经验之际,希望各位专家对《国际论坛》杂志的定位、编辑以及发展方向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建议。最后他希望有机会加强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诸多优秀学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也欢迎各位学者对我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
在接下来的会议研讨中,与会学者就“大国关系发展新趋势”、“国际环境与中国外交”、“中外双边关系新发展”三个议题进行了充分、深入、广泛的研讨,既从国际关系宏观层面概括了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大国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也从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外交与战略、以及重要的中外双边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等。在会议讨论阶段,与会学者还就中欧关系、中国的海洋战略、俄罗斯对外战略以及中国周边外交等相关大国关系重要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
研讨会最后的议题为“期刊建设:研讨与交流”。《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主编林利民、《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副主编谭秀英、《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执行主编陈志瑞、《国际论坛》编辑部资深编辑张志洲就如何加强国际关系专业期刊建设,分别阐述了各自杂志的编刊经验,以及所碰见的各种问题及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际政治学术期刊的发展等问题。《国际政治科学》执行主编陈琪着重强调学术论文应具有知识上的贡献,应加强相关学科方法论的训练与规范。这与《国际政治科学》所秉持的“问题科学研究”理念相一致。与会编辑和学者还对加强匿名评审、期刊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以及期刊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彭龙副校长出席会议闭幕式并做会议总结。他指出,这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研讨会。这不仅体现在与会学者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与会学者就会议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收获颇多;同时,会议中,编辑、作者和读者还就国际关系期刊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对《国际论坛》杂志发展也建言诸多。
总之,这次会议议题集中、设置合理、讨论充分、辩驳理性。对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来说,这也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因此,诚如相关期刊编辑所言,这是国内国际关系期刊发展中,第一次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三边互动。(尹继武 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