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31 11:1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东问题
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问题自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世界的热点一直至今中东地区也因此成了世界上多年动荡不安的地区。巴勒斯坦原先的居民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犹太人的祖先是希伯来人,由阿拉伯半岛的南部迁至巴勒斯坦地区,并建立国家。后来罗马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对犹太人实行****政策,迫使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政府巴勒斯坦,逐步完成了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
19世纪以来,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运动的影响下,流亡在世界各地饱受其时的犹太人发起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鼓励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国家。一战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破坏阿拉伯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就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挑起宗教和民族矛盾。二战期间,希特勒****犹太人,也刺激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美国不断排挤并逐渐取代了衰落的英国的地位,支持犹太人大搞反英排阿运动。英国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决定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由于在土地面积分配不公,引起阿拉伯各国的强烈反对。英国支持阿拉伯国家联盟反对联大决议。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委任统治,以色列国当天下午宣告成立。美苏立即予以承认。阿盟各国出兵反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的压力,英国停止支援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很快掌握了战场上的优势,并向阿拉伯国家大举进攻,迫使各国签订停战协定。通过战争,以色列不仅没少领土,反而侵占了两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五分之四,致使大批巴勒斯坦难民流落在各阿拉伯国家。联大决议中的阿拉伯国家始终没有建立。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不多县嘎拉博国家侵犯,阿拉伯各国不断反抗,中东陷入长期的动荡和冲突。第一次中东战争使巴勒斯坦问题更加复杂,民族、宗教、历史问题纠缠在一起。直至今日,巴勒斯坦问题仍看不到解决的迹象。
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二战后,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向巴勒斯坦移民。在美英苏等大国策划下,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6%划归拟议中的犹太人国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拒绝接受。以色列宣告建国后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6日爆发这次战争。埃及、外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的军队参加了对以色列的战争。战争初期,阿拉伯军队节节胜利,取得一些进展。在联合国干预下,停火协议挽救了以色列的败局。以色列利用停火机会扩充兵员,从英美大量武器和弹药,战斗力得到加强。在停战期间,阿拉伯军队在帝国主义挑拨下,由于内部矛盾则削弱了战斗力。停战期一过,以色列首先发动攻势,阿拉伯军队败退。联合国干预下的几次停火,均被以色列所破坏。1949年,以色列同埃及黎巴嫩外约旦和叙利亚分别签订停战协定,划定临时停战线,战争经过15个月方告结束。以色列不仅占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侵占了划归阿拉伯人的许多地区。约96万阿拉伯人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以色列拒不执行1948年12月11日联合国关于难民返回家园和得到物质赔偿的权利的决议,使阿拉伯难民问题成为巴勒斯坦的一个尖锐问题。
苏伊士运河危机中东是一个矛盾错综复杂利益交织的特殊地区,英法的传统势力范围。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但英法并不甘心,同时,阿以矛盾也非常尖锐,在这个背景下苏伊士运河危机开始,苏伊士运河是一个多方利益交汇点。自开通以来,一直受英法控制,这是西方国家的生命线。1956年,英军全部撤出运河区和埃及。美国企图让埃及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埃及纳赛尔政府予以拒绝。为了防止埃及导向苏联,英美愿意向埃及提供关于艾斯旺水坝第一期工程的贷款。但埃及承认了新中国并且苏联也打算向埃及提供贷款,于是英美取消了援建计划。1956年,纳塞尔宣布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对此反应强烈决心动武。美国主张愈合实行国际共管,不同意英法对埃及动武。1956年8月到9月,英法美埃及等国在伦敦召开会议,商讨运河问题,但英法已经做好动武准备并纠集了以色列。遭到了美苏两大国和第三世界的强烈反对。在强大压力下,英法以被迫从埃及撤军,并与其他国家一道同意了埃及对运河国有化的政策。经过这场危机,英法在中东的威信大为降低,而美苏的影响则大为提高。同时也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反帝的斗志。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英法以首脑制订了入侵埃及的战争方案:以色列军首先侵入西奈半岛,将埃及军队主力吸引到运河以东,然后英、法占领运河区,切断埃军退路,推翻埃及政府。10月,以色军越过1949年埃以停战线,大举进攻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埃军阵地。英法向埃以同时发出最后“通牒”,借口“保卫”苏伊士运河,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停火,从运河两岸后撤10英里,让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各重要港口和军事要塞。埃及政府严加拒绝。10月31日,英法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埃及城市以及机场和交通线。11月 5日英、法空降部队侵入塞得港和富阿德港。第二天,英法海军陆战队在塞得港登陆埃及军队同各阶层人民群众浴血奋战,挫败了英法以占领运河、推翻埃及政府的罪恶计划。埃及反抗英法以侵略的战争得到阿拉伯国家和许多亚非拉新兴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同情和支援。在埃及人民英勇反抗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下,侵略者遭到失败。英法以被迫于11月 7日宣布停火。英法以军队撤出埃及领土。埃及允许以色列船只在蒂朗海峡通航。在这次战争中,苏伊士运河被堵塞,油管被切断,英法不得不靠美国供应石油和提供贷款,美国趁机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1966年,以色列军队在坦克部队掩护下越过边界,袭击约旦,烧杀破坏,1967年4月7日,以色列蓄谋破坏1949年7月20日以、叙停战协定。派装甲拖拉机进入以、叙之间非军事区,借口叙军警向拖拉机鸣枪警告,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面对以色列的战争挑衅,埃及封锁埃及领海范围以内的蒂朗海峡,不再允许以色列运送战争物资的船只通过。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突然袭击,偷袭埃及十几个机场、导弹基地和雷达站。埃及空防能力遭严重破坏。以色列地面部队在空军掩护下大举侵入西奈半岛。6月8日以色列侵略军抵苏伊士运河东岸,整个西奈半岛落入侵略者手中。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以色列还进攻约旦河西岸约旦军队,6月7日,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均被以军占领。6月9日,以军大举侵入叙利亚,占领戈兰高地大片领土。6月10日晚,在联合国安排下实现就地停火。以色列拒不撤出非法占领的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领土。这次战争使以色列占领的领土急剧扩大,战争给阿拉伯各国和巴勒斯坦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而美苏在战争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态势。葛拉斯堡罗会谈“六•五”战争结束后不久,苏联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召开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美、苏两国虽然在联合国大会上针锋相对,但为了控制阿拉伯各国的反侵略斗争,两个超级大国迫使按安理会作出决定,派遣“联合国观察员”进驻苏伊士运河区等地“监督停火”。6月23-25日,美、苏两国又在纽约与华盛顿之间的葛拉斯堡罗举行两国首脑会谈。这是赫鲁晓夫下台后,美、苏两国举行的第一次首脑会谈。在会谈中,苏联坚持以色列军队应撤回到战争以前的停火线上。而约翰逊则要求,维持以色列已经侵占的阿拉伯国家大片领土的现状。正当两国开始会谈的6月23日,以色列国会不顾联合国的抗议,竟然通过了合并耶路撒冷阿拉伯地区的决议。而且美国表示同意这些地区进行合并。因此,美、苏两国首脑会谈,除双方承认以色列在中东的存在是合法的这项协议外,对中东问题的讨论未取得任何进展。后来,8个阿拉伯国家元首于8月28日在咯士穆举行会议,决定既不承认以色列,也不和它举行谈判或者签订和平条约。对于以色列合并耶路撒冷问题,会议坚决表示不予承认。联合国第242号决议联合国第242号决议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1967年11月22日通过。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发动了6天的闪电战,侵占了包括西奈半岛、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耶路撒冷东区在内的阿拉伯土地。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讨论解决阿、以冲突的办法,会上,通过了英国提出的一项决议。决议主要内容是:1、以色列军撤出在最近战争中占领的领土;2、终止一切交战要求或交战状态,尊重和承认该地区每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极其在牢固和被认可的疆界内和平地生活而免遭武力的威胁或行为的权利。决议还确认了以下的必要性: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的通航自由;使难民问题得到公正的解决;通过包括建立非军事区在内的各项措施,保障该地区每个国家的领土的不可侵犯。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 自六•五战争以来,以色列坚持占领它所侵占的阿拉伯国家领土,企图永远占领这些领土。阿拉伯国家为收复自己被占领的领土,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军队对盘踞在运河东岸的以军发起进攻,地面部队渡过苏伊士运河,摧毁“巴列夫防线”,收复运河东岸地带。但未能攻破以色列第二道防线。以军趁机渡过苏伊士运河,对埃及军队形成包抄之势,摧毁埃及设在运河西岸的机场和导弹基地,获得制空权。在戈兰高地战场上,最初叙利亚军队突破以军防线,包围盘踞在库奈特拉的以军。后以军将戈兰高地占领区又予以扩大。 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战争双方停火,以军撤回到1967年6月停火线。联合国部队进入埃及前沿阵地。以色列表示接受停火。经过一场激烈的外交斗争,以色列同意签订停火协议。这场战争沉重打击了以色列气焰,鼓舞了阿拉伯人民的斗争精神。同时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作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进行制裁,分化了西方阵营。
第五次中东战争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东和平进程一度陷入僵持状态。对以色列威胁最大的是巴解组织,和在黎巴嫩驻军的叙利亚军队。1982年6月,以色列驻英大使贝巴解组合刺伤,以色列便以此为借口,大举入侵黎巴嫩。以军占有优势地位是的叙利亚很快同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巴解组合向苏联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求援未果。经过美国特使调解,巴解组织被迫同黎巴嫩达成撤离协议其成员分散到中东八个国家。1983年,在美国的干预下,以把门同以色列在黎南部设立安全区有以方管理。以色列终于达到去除巴解噢噢是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进而在黎南部设立安全区的目的。但以色列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贝京总理辞职。与此同时阿拉伯激进势力展开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中东和平进程陷于僵局。
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拉伯联盟,为阿拉伯国家的区域性组织。1944年9月,在埃及建议下,阿拉伯各国外长在埃及亚历山大港举行会议,拟订了《亚历山大议定书》,决定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1945年3月22日,叙利亚、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黎巴嫩、埃及、也门等7个独立国家的代表在开罗举行会议。与会代表签订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公约》(又称《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协调彼此间的政治活动,捍卫独立和主权,全面考虑阿拉伯国家事务和利益等。1950年4月,在开罗签订《阿拉伯国家间联合防御和经济合作条约》。理事会是最高机构,由各成员国的代表组成,每年3月和9月举行例会,并有常设秘书处。总部原来设在开罗,从1979年起,因埃及的成员国资格被中止,迁至非洲的突尼斯。至1986年成员国有20个国家及巴基斯坦解放组织。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5月,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经济、军事地区合作组织,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阿曼、卡塔尔、科威特等6个成员国。成立背景:1)阿拉伯世界联合自强趋势的推动和影响2)共同抗衡两伊威胁3)成员国存在共同的合作基础。宗旨:利用各成员国的资源和力量,实现成员间在一切领域内最大限度的协调、联系、合作和一体化,加强与密切成员国人民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在联合自强的基础上推动6国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不断加强共同防务力量。组织机构:最高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总秘书处、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影响:在近20年的时间里,该组织在加强成员国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和军事等领域的协调、合作和一体化,调整成员国内部及其他国家间的争端,维护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合作,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当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中出现的一股主要思潮。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思想基础来源于18世纪中叶,以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改革领袖阿卜杜勒•瓦哈比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及其所领导的瓦哈比运动(即复古主义运动)为主。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宣扬伊斯兰原教是一种包容一切的宗教,是“理想的社会制度,完备的思想体系和广泛的生活法典”。伊斯兰的文明和精神价值是永恒的,它适用于一切时代,可以解决时代提出的一切问题。穆斯林应珍惜伊斯兰文化遗产和传统并以此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2、主张恢复早期的伊斯兰神权政体,建立公正、圣洁的伊斯兰社会。3、要求采取一切措施,纯洁和净化伊斯兰信仰,确立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础的伊斯兰法典至高无上的地位。70年代以来,以伊朗伊斯兰革命为主导,在穆斯林世界掀起了一场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为主要倾向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穆斯林国家的原教旨主义者追求的具体目标不同,斗争手段氛围暴力和和平两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出现反映了广大穆斯林国家和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维护伊斯兰国家独立的愿望以及穆斯林群众对本国政局动乱、经济困难、贫富悬殊现状的不满;试图从伊斯兰教内部探索新的“伦理、道德价值”,希望借助伊斯兰教古老的教义来解决现代的社会、经济问题,寻求新的出路和思想倾向。
哈马斯“哈马斯”是巴勒斯坦一个激进的伊斯兰组织,以针对以色列搞极端恐怖活动而著称。它源于巴勒斯坦“穆斯林兄弟会”,80年代末,在以色列占领下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反以斗争中异军突起。哈马斯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其领导的反以斗争具有独特的政治主张、斗争策略、斗争方式和目标。80年代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开始谋求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后,哈马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目前,在巴以矛盾升级、双方冲突不但加剧的情况下,哈马斯的实力和影响仍在继续增强和扩大,以哈马斯为代表的巴勒斯坦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重新抬头,不仅对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而且对中东和平进程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伊朗门事件里根政府为营救人质同伊朗秘密进行武器交易被批露而引发的政治丑闻事件。里根上台后对伊朗采取强硬外交政策,同时公开反对别国向伊朗提供武器。为了解救被黎巴嫩激进组织扣押的美国人质,从1985年5月开始,美国秘密地与对黎巴嫩激进组织有影响力的伊朗进行商谈,希望以出售武器换取人质。在向伊朗出售了几千万美元的武器后,三名人质获释。1986年11月,此事被黎巴嫩报纸揭露,在美国和国际上引起风波。不久又揭露出售出这笔武器所获大笔利润转到尼加拉瓜*政府武装之手。所有这些均未通知国会,属于违法行为。报界借“水门事件”之名称之为“伊朗门事件”。丑闻揭露后,阿拉伯国家强烈谴责美国违背在两伊战争中严守中立的诺言,美国政界对里根政府欺骗国会的行为感到震惊,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国会没有弹劾总统。但关于美伊武器交易的责任问题,国会仍在追究。
库尔德问题库尔德是居住在中东以及近东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的名称。现有人数近2000万,多信奉伊斯兰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骁勇善战。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三国毗邻的被称为库尔德斯坦的地区。多年来,库尔德人要求建立独立国家的主张以及行为给有关国家带来的政治和安全问题,被称为“库尔德问题”。目前,库尔德问题在伊拉克和土耳其的存在最为引人关注。居住在伊拉克北部地区的库尔德人的分离运动,得到了西方大国的某种支持和纵容。1995年3月,土政府军越过边界,大举围剿库尔德工人党在伊境内的据点,伊向土提出强烈抗议,库尔德问题再度尖锐化。库尔德问题可以被理解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库尔德人的独立运动与所在国政府的关系问题。二是国际上某些势力插手存在库尔德民族独立运动的国家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以为自己谋利的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10-31 13:50:59 | 只看该作者
好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1-3 09:02:3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11-3 09:24:01 | 只看该作者
bisheng1234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11-3 14:33:2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11-5 14:33: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啊  辛苦啦楼主  帮你敲敲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0 07:2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