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次写论文的孩儿,敬请指正,谢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6 21:5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地缘因素对俄罗斯近现代历史的影响
【内容摘要】本文试从地缘因素论述其对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发展影响。首先,它推动了俄国的最初扩张,勾画出俄国近代版图的轮廓;其次,它使俄国具有的不安全感,促成了俄国的与东欧的战争,把俄国带入了欧洲;最后,它所孕育的资源,保证了俄国的安全和崛起。
关键词:地缘因素;俄罗斯近代历史
一、引言
        “从根本上决定外交和军事事务模式的独特政治文化源于独特的民族历史经验,而民族历史经验又是独特的地理条件的反映。”[1]地理因素对于一国的影响十分巨大,对领土广大、位置特殊的俄罗斯尤为如此。   
        在开始论述前,鉴于“地缘”一词含义颇多,在此说明本文所采用的定义。“地缘政治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内在联系的学问;这门学问把领土国家视为国际政治力量的主要单元,而气候、植被、土壤、位置、矿物资源、海拔高度、陆块分布等因素则构成了‘地球自然性质’的内涵。”[2]因此,本文试从纬度位置、领土面积、海陆位置等方面,讨论其对俄罗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纬度位置
    俄罗斯近代版图的形成,与其的高纬度位置密切相关。可以说,谋求生存和获取港口是推动俄国扩张的最初动力,而这两点都是由其纬度位置决定的。
粮食
    1533年的俄罗斯位于大约北纬50度至北纬70度,东经30度至70度。北接北冰洋,东到鄂毕河,西邻瑞典王国、立陶宛—波兰王国,南邻控制着伏尔加河、顿河流域的鞑靼人。较高的纬度位置从根本上限制了俄国农业的发展,带来的基本问题就是粮食不足,由此俄国首先开始了向南的扩张。
        俄罗斯较高的纬度位置,加上远离大西洋的海陆位置,使它不像西欧各国幸运地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由此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决定植被,植被决定了土壤类型,从而从根本上制约了俄罗斯农业的发展。“俄罗斯的气候和植被模式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优良的可耕地相对不足。”[3]耕地的不足必然带来粮食的短缺,而粮食作为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构成国家权力的要素之一,对一国的生存和发展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粮食可以自给自足或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国家,相对于一个不能自给自足,而必须进口它所缺乏的粮食,否则就会饿死的国际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粮食的自给自足永远是巨大力量的源泉。”[4]对粮食的获取,成为俄罗斯向南的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
        1533年至1598年,俄国从鞑靼人手中夺取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被俄罗斯人成为“母亲河”的伏尔加河才真正属于俄罗斯。1667年,根据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俄罗斯割占了波兰的第聂伯河流域。大致是今天的乌克兰附近。直到苏联时期,乌克兰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粮仓”。
不冻港
        在解决吃饭问题后,野心勃勃的俄国开始寻找出海口,希望在欧洲各国间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俄国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东进运动。缺少海港的俄国无法争夺海外殖民地,因而把目光锁定在与其东部接壤的远东地区。
        “虽然俄罗斯不乏河流湖泊,但它实际上却是一个内陆国家。它最长的海岸线面向常年封冻的北冰洋。”[5]高纬度使俄罗斯临海却没有优良的港口。对于想要争夺世界霸权,成为欧洲强国的俄罗斯来讲,夺取不冻港就成了历代沙皇的目标之一。“对于一种地域性蚕食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必不可少。”[6]
        1695和1696年,俄国两次对土耳其发动战争,最终占领了亚速夫,濒临亚速海。夺取到向黑海扩张基地的俄国,开始了对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争夺。通过1700年至1721年的北方大战,俄国从瑞典手中取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在占领了广大的西伯利亚后,东临太平洋的俄国人,开始沿海岸线向南寻找港口。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阻挡了俄国的南进之路。中英鸦片战争后,俄国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际,于1860年趁火打劫,与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最终取得了太平洋上的重要港口。
    一方面,俄国的高纬度使它的海岸长期冰封,缺少优良海港;另一方面,自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俄国虽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其资本主义发展仍相对缓慢,落后的经济使其殖民扩张的动机和实力相对不足。这样,既缺少动机、实力又缺少自然条件的俄国,直到一战前,也没有建立所谓的“海外殖民地”。其势力仅仅局限在中国东北以及西亚地区,还很不幸的面对着如日本这样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很难说,如果俄国拥有优良海港,可以建立海外殖民地来弥补其国内需求的不足,它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否会发展的更加迅速,从而提供动机和实力来建立更多的海外殖民地。但是高纬度临海却近似等于内陆国的自然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俄国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俄罗斯注定只能等到斯大林时期,才能实现从彼得大帝开始就拥有的愿望——成为真正的欧洲强国。
三、欧洲的侧翼
    俄国位于欧洲的最东侧,西邻东欧平原。这给俄国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既使俄国始终充满了战争的不安全感,又使俄国在面对战争时有延缓的机会。
东欧平原
        “没有自然屏障是俄罗斯周围环境的基本条件。”[7]在俄国西部这种情况尤为明显,西部没有自然屏障,既给了俄国对外扩张的机会,也给了俄国被进攻的机会。“俄国西部是一望无际的中欧平原,无任何天然疆界可以阻止俄国在这一地区的扩张,同时俄国为了抵御强国通过这一地区进攻,也需将这一地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以建立一个缓冲地带。”[8]
        俄国在东欧的扩张历史悠久,从1772——1795年三次参与瓜分波兰,到二战前建立“东方战线”。在这过程中,最初是出于不安全的恐惧,后来不安全则被认为是对外扩张的借口。“俄国统治者都会声称有某种外来威胁,无论控制着多大的领土,他仍是毫不留情的对外扩展边界。最初此举是为自保,但后来安全已经成了不断扩张的同义词。”[9]但无论如何,俄国对西部的不放心是有道理的,近代以来,俄罗斯都是从西部被入侵,二战时期,作为东方威胁的日本,最终也从“南方计划”和“北方计划”中放弃了进攻苏联,转向东南亚。俄国在西伯利亚的广大领土,成为其天然的缓冲地带,将其东方的威胁隔开。可西部却小国林立,同时欧洲国家对俄国广大领土、丰富资源的觊觎,以及后来对苏联意识形态上的敌视,更增加了这种不安全感。
        通常我们谈到苏联和西方国家的敌对关系时,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意识形态”。但是,所谓意识形态,也只是认为给贴上的标签,苏联在成立之初,首先就对西方国家怀有敌意,从而导致在观望新政权西欧国家也对苏联产生了排斥,这敌意很大程度上与俄国在西部的不安全传统密切相关。因为存在的不安全感,所以苏联号召各国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所谓实现社会主义、解放工人阶级为口号,实则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在东欧建立起亲苏的政府。二战前,苏联的社会主义还不那么有吸引力,于是通过强制性建立“东方战线”来达到目的。二战后,东欧各国看到了高速发展的苏联模式,因而才纷纷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苏联借此控制了东欧。这种考虑在苏联解体,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控制,日益显现。如今北约东扩,俄罗斯面也就临着严重的国家安全危机。
2、延缓战争
        俄国位于欧洲的最东侧,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拥有了特殊的优势。侧翼的地理位置使俄国免于被首先进攻。
        每当一个国家试图称霸欧洲时,都会顾忌到欧洲侧翼的两个国家——英国和俄国。拿破仑的法国选择与俄国合作,从而腾出精力来对付更难缠的英国。俄国在战败情况下,于1807与法签订《提尔希特合约》,与拿破仑瓜分普鲁士,并保证在英法调停失败后对英宣战。希特勒的德国计划在西线取得胜利再在进攻俄国。于1939年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以避免两线作战。
        首先,英国强大的实力使法德产生强烈不安,哪怕占领整个欧洲,只要英国存在,它们的欧洲帝国就随时可能崩溃。因此,先暂时稳住位于东侧实力相对较弱、领土广大难以控制的俄国,就成了不二的选择。其次,在传统的欧洲国家眼中,有个“亚洲长尾巴”的俄国并不算一个真正的欧洲国家。“按照西欧的那种观念,发生在德国和奥地利以东的事情多少已超出真正欧洲所应关注的范围。”[10]甚至于俄国自己都“害怕被退至欧洲体系边缘。”[11]“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争执的焦点都是与一种文明,即西方文明,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12]侧翼的地理位置使俄国不能真正融入欧洲,从而使俄国始终是在占领欧洲——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后再被考虑的对象。再次,俄国并不直面欧洲,它在东欧地带始终有一系列的缓冲国——从无意的到刻意设立的,以保护没有天然屏障的国家“心脏”。俄国利用这些地区来与谋求霸权的国家讨价还价并在战争中争取准备时间。
        不首先被进攻,不意味这不会被进攻。
        1807年,俄国被迫加入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但法国却无法代替英国来消化俄国的大量农产品,俄国的走私异常猖獗,直至公开化。这大大刺激了拿破仑,他苦心经营的“大陆封锁体系”近乎毁在俄国手中。英国以财力公然支持多次反法同盟,俄国却间接地在法国背后捅刀子。1812年6月,拿破仑率大军度过涅曼河进击俄国。一百多年后,希特勒似乎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难题。横扫欧洲各国后,希特勒开始对英伦三岛狂轰烂炸,企图使英国退出战争,但却出乎意料的遭到了不屈不挠的抵抗。“希特勒以及他的一些军事顾问开始怀疑,英国这种古怪的坚决态度的主要原因,是否是暗暗抱有希望,期待克里姆林宫改变政策。”[13]希特勒因此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企图征服苏联,以冲垮英国的抵抗。
    最终,俄国还是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中,侧翼的地理位置只能延缓却不能避免这种命运。从某种方面来看,侧翼给了俄国站在背后使坏和坐享渔人之利的优越条件,起码给了拿破仑和希特勒担心的理由,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挥师东进,把在英国那里受的一腔怨气发泄到俄国身上。事实证明,这是不明智的,“坚韧的俄国人”两次挫败了眼看就要控制欧洲的准霸主。
四、广大的领土   
     俄罗斯的巨大国土面积,使它从一开始就成为欧洲国家眼中的潜在威胁,而俄国最终,也利用这领土所带来的资源,取得了经济的长足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
1、恐俄症
        “的确,鉴于两国的国土、资源和人口数量的差异,彼得大帝最终击败查理十二世事不可避免的结局。”[14]彼得大帝通过北方大战把俄国带入了近代欧洲,尽管那时的俄国还实在算不上一个强国,但它庞大的面积本身就引起了其它国家的关注。“俄罗斯的突然崛起使其它欧洲国家多少感到震惊,从而导致国家间关系的紧张,比如英俄关系。这也使各国对这个北方巨人的意图和未来步伐产生了极大的恐慌和惴惴不安的推测。”[15]“对矗立在东方,覆盖了全球陆地表面六分之一,并以惊人的速度进行领土扩张的国家的恐惧遍布了整个欧洲半岛。”[16]
        的确,相对于欧洲国家而言,俄国不只是太大了。国土广大本身具有的这一种使它国恐惧的情绪,首先来源于其拥有极大地概率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地大物博在俄国身上应验了。“俄罗斯的森林资源极其丰富,举世无双。而且,俄罗斯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种类繁多,从铂到石油,从煤到黄金,应有尽有。”[17]接下来,当俄国把它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军事优势时,它就会从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大国转变成一个政治意义上的强国。这才是让欧洲国家真正感到恐惧的。俄国也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彼得大帝在北方大战中的胜利,使他的国家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面向欧洲的窗户’既是文化和政治上的,同时也是经济意义上的。”[18]在经济利益与统治者野心的双重驱动下俄国开始谋求更多的领土。在此之后的两次俄土战争中,俄国得到了南部大片富饶的土地,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领土不断的扩张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在挫败了拿破仑征服企图后,俄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它倡导建立神圣同盟,充当镇压欧洲民族**运动的宪兵,作为陆权国与海权国英国共同享欧洲霸权,俄国此时拥有与实力不太相称的权利。直至克里米亚战争,俄国被证明只是只“巨大的纸老虎”,其腐朽的沙皇专制在内外交困下终结。
        政治地位的保证是经济力量,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这些自然资源是埋在俄国广大的领土之下的。国土面积的广大使欧洲国家从开始就对俄国心怀恐惧,正如它们担心的那样,这恐惧从主观意识变成客观存在,俄国是从地下挖到了第一桶金。
2、铁路的发展
        俄罗斯虽然有较多大河,但与西欧不同的是,一方面,俄国所处的高纬度导致河流的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另一方面,河流自南向北的流向不符合自西向东的运输需求,大大降低了其航运价值。自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俄国走上了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西部丰富的资源,东部工业发展的需求,广大的领土面积使东西相距遥远,再加上河流的低航运价值,促使俄国的铁路运输迅速发展。“在1881至1894年间,俄国的铁路网长度增加了40%,1895至1905年间,又翻了一番。”[19]
        对铁路的投资,不仅使俄国弥补了内需不足,开辟了资本家投资的场所,带动了俄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对地缘政治学的兴起产生了巨大影响。“地缘政治学这一基本概念,首次出现在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于1904年在伦敦皇家地理学会上宣读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里。‘当我们思考对历史洪流的简略回顾时,地理关系的持久性难道不是昭然若接的吗?船只无法进入,但在古代任凭马背上的游牧民族驰骋,今天将被铁路覆盖的广袤的欧亚大地,难道不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吗?'”[20]这也就是“世界岛”理论。后来,豪斯霍费尔将军据此提出了“生存空间”学说,主张与苏联结盟或由德国征服东欧,对希特勒的侵略政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就注定了苏联必会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法独善其身。不管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这一定不是俄国先人愿意看到的,也不是他们能够预料到的。
战争
        “1938年后,特别是1940年后,这个苏联巨人觉醒了。”[21]但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它上空。希特勒制定“巴巴罗萨”计划,企图征服苏联,以冲垮英国的抵抗并且取得苏联的石油、军工基地,以满足战争需要。同时,完成那个“占领东欧,支配世界岛,称霸世界”的预言。但是,苏联不是欧洲的那些小国。“这些弱小的欧洲国家与苏联巨人之间大小的不同,使得要给苏联‘致命一击’的军事问题,不仅在程度上而且在实质上有所不同。”[22]首先,广大的领土给了俄国广大的回旋余地。希特勒占领了西部大片领土,苏联却可以将许多工厂被迁到东部重组,继续支援战争。其次,巨大的领土使德国战线拉长,消耗了德军的可进攻力量。“不是征服者在吞并领土并从中获取力量,而是领土在吞噬征服者,削弱他的力量。”[23]最重要的是,此时的俄国——苏联,已经不再是一个空有其壳的纸老虎了。在斯大林的统治下,通过高度集中的生产方式、极权统治,苏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外部被封锁的情况下,经济仍能迅速发展,尤其是重工业,为其对德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联真正完成了从资源到经济,从经济到军事,从军事到政治的转化。希特勒梦想统一欧洲、征服苏联、最后与美国抗衡夺取世界霸权,而苏联显然不需要如此繁琐的步骤,它只需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就足以成为一个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大国。
五、结论
     俄罗斯近代的历史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缘因素有这密切的关系。首先,它推动了俄国的最初扩张,勾画出俄国近代版图的轮廓;其次,它使俄国具有的不安全感,促成了俄国的与东欧的战争,把俄国带入了欧洲;最后,它所孕育的资源,保证了俄国的安全和崛起。这就是本文的论点所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21:58:24 | 只看该作者
大一下学期的期末国关史小论文,虽然都过去几个月了,现在看看,觉得这文写的怪怪的,自己又说不上来,各位路过的大虾指点一下吧。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0-30 17:21:5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1 17:50:15 | 只看该作者
3# lichangming91


呃······意思是不是写的很不好,能具体点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2 22:0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