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危机关头的“控制错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2 08:4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月24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左)与美国副总统切尼出席在悉尼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切尼表示,针对伊朗的核计划,美国拒绝排除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曾因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做出开创性工作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久前,他与另一位学者一起从心理学角度对国际舞台中“鹰派为何总占上风”这一现象进行了剖析。
    当代世界还很不安宁,局部冲突乃至危机时有发生。两位学者认为,当冲突或危机发生时,外交决策者们总会听到来自大致两类人群的对策建议:“鸽派”倾向于通过对话等外交手段政治解决问题;“鹰派”则倾向于坚持强硬立场乃至诉诸武力。当两派争执不下时,决策者本应审慎权衡,明智决策,但实际情形是:决策天平常常向“鹰派”倾斜,冲突取代妥协,具有更强的思维惯性。历史表明,“鹰派”常常得到不应得到的说服力。何以如此?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这一现象与人脑认知过程中的某些心理偏向有关。
    两位学者解释说,实验发现,决策者在判断形势和评估风险时会出现可以预见的心理偏向:在潜在冲突面前,更倾向于接受那些对己有利的评估。这种心理冲动常常使得决策者夸大对方的“罪恶企图”,视对方只懂得武力语言,因而在谈判中极不愿意做出必要的妥协,也过低估计对方妥协的意愿。冲突开始后,极易陷入“控制错觉”,过高估计自己对于冲突发展的控制能力,对自己胜利的可能过于乐观,结果使冲突更易爆发而更难结束。在肯定失去890美元与有90%机会失去1000美元、但有10%的机会分文不失的抉择中,很多人常常将后者视为最优选择。囿于先入为主,人们在判断诸多言论时难免落入“说了些什么总是让位于是谁说的”之成见。据此可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何美国政府对于某些国家的任何妥协立场都持怀疑态度,也可明了为什么美国面对前途难卜的伊拉克乱局,即便完胜的希望很小而延迟所付出的成本巨大,仍然坚持不撤军。

    学者的研究算是独有心得的一家之言,他们论及对象主要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其实,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鹰派”主张之所以常常占据上风,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缘由。虽然“控制错觉”等心理偏向并不能完全解释美国何以在伊战中一再出现误判,但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啻为某种警示。连日来,围绕着美国是否攻打伊朗的话题,国际舆论可谓众说纷纭。某专栏作家甚至断言,“有迹象表明,至少布什政府内部一个势力强大的派别很想大打一场”。看来,根据上述两位学者的说法,现在又到了一个容易陷入“控制错觉”的危机关头。果真重蹈覆辙,那就真应了这位专栏作家的判断,“攻打伊朗将会犯下一个灾难性的错误……但那将不是布什政府犯下的第一个灾难性错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20:50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