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被目为当今显学的经济学领域,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与个人行为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涌现出了一系列经典论文,一些经济家还因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国内,人们已将经济学中涉及信息不对称条件的研究称为“信息经济学”,目为经济学研究的“前沿”之一,出现了不少的所谓“信息经济学”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王则柯教授的一本书名颇让人不解的著作《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浅说:对付欺诈的学问——信息经济学平话》被称是“经济管理专业师生、经济管理部门人员和普通读者了解信息经济学的入门必读书”。后学愚讷如我辈,向以对何为信息学类高难问题无知而困惑逡巡,既有大作可指迷探津,焉可不读。及至读后发现,这本“深入浅出地介绍信息经济学的精彩内容”的《信息经济学平话》所讲的,无非是一些与信息不对称有关的日常琐事、里巷俚谈,间杂一些经济学常识与经济学名人轶闻,与“正宗的信息经济学”之称,相差何啻十万八千里之遥!
信息经济学首先应当是经济学,研究领域不可超越资源配置与个体经济行为分析范围,否则,就与经济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王则柯教授的这本自称“讲的是‘正宗’的信息经济学”的大著首先对信息经济学作了十分偏狭的理解,将信息经济学名之为“如何让人讲真话、守诺言”的学问,自称写作该书的目的,“就是帮助读者理解‘信息不对称’在导致欺骗行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的作用,分析身处这种环境的人们将要面临的问题”。为达此目的,王教授在书中连篇累牍,不惜以一半篇幅介绍一些个人失信抑或守诺的故事,以帮助大家理解“信息不对称”之效。书中介绍的刘盈福欠债、一退休工人冒充中将得逞等行骗欺世的事例,充其量只是一些警世故事,与信息经济学几乎毫无关涉。至于“如何让人讲真话、守诺言”的学问,大半应当是道德学之类。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是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将信息经济学定义为“对付欺诈的学问”,不能不令人哑然瞠目。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应当遵循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要在明确假定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中的均衡变化,以及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从经济学发展史看,传统的均衡分析理论都假定交易双方信息是对称的,阿克劳夫、斯宾塞、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研究则分析了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时的均衡变化,将信息因素引入经济学理论分析中,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内生变量。这就极大地开拓了人们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与交易行为的视野,增强了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如阿克劳夫的旧车交易模型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引人注目。该模型表明在旧车交易市场,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成交的恰恰是劣车,出现了明显的“逆向选择”,导致市场机制失灵。斯宾塞、斯蒂格利茨等将这一思路延伸到其他信息不对称市场,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这些“正宗的信息经济学”其实无一是“如何让人讲真话、守诺言”的学问,与王教授的“正宗的信息经济学”是形似神非、风牛马不相及的。
经济学领域需要普及工作,对经济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进行“平话”,普及推广,善莫大焉。问题是,“深入浅出”也好,“平话”也好,都必须不失原旨,不能进行庸俗化的解释。王教授的“平话”搜集罗列信息不对称导致欺诈的身边事例或报刊轶闻,其实信息不对称导致欺诈是人所尽失的常识,何烦冗言?例子实在精彩,举二三亦可矣。罗数身边欺诈事例,告诉人们其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虽然告诉了人们不少的“信息”,缺失的,恰恰是最不应该缺位的“经济学”!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2年6月2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