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我和我国几位学者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会议期间该会的常设委员会召开了会议,改选执行委员会。该常委会会前给所有与会者发了英文通知,称该会系公开进行,除常设委员会的委员必须参加外,所有与会者均可自由列席(英文原文用的是to attend the meeting as observers)。英文observer的一个义项是person who attends a conference,etc.,
to listen,but who does not otherwise take part(列席会议等,但仅旁听,而不参加其他活动的人)(见《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88年;译文有改动;词典译名不确,未改)。
Observer一词用于上述场合,针对常设委员会委员以外的与会者,显然只能译为“列席者”或“旁听者”。但我国列席该会的一位中年人,在国内中文刊物报导该会时,将这儿的observer译为“观察员”。《现代汉语词典》对“观察员”的解释是:“一个国家派遣列席国际会议的外交代表,依照国际惯例,观察员只有发言权,没有表决权”。尽管英语的observer确有“列席者”和“观察员”二义,但该报导的作者将此处的observer没有如实地译为“列席者”,却译为“观察员”,不论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提高了他自己的身份,这是不好的。
类似的例子有academician。这个词有两个义项:⑴学术团体的会员,学会会员;⑵院士(如苏联和俄国,以及我国现在的科学院院士)。德语中的对应词Akademiker除上述二义外,还有“受过大学教育者”、“大学学生、大学教师”二义(见《德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我国有个别人,在那些并无像原苏联和我国这种院士制度的国家(如过去的西德),参加了某个学术团体,成为该团体会员,回国后就在自己的中文名片上印上“院士”的头衔。这也是利用academician/Akademiker一词的多义性抬高自己身份的一种做法。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几年以前,我们在此提出,只是想以此作为教训,提醒后来人,切记别这样做,让懂外语的知情人笑话。
(原载《外语与翻译》1996年第2期。感谢伍铁平教授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5年10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