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翻译》杂志2001年第1期上发表了许钧的《切实加强译学研究和新译学科建设》一文。作者在这篇长文中明确表明:“对于‘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研究,在认识上比西方最起码要迟二十年’这一说法,笔者至今仍然坚持,这并不是‘随口说的’,而是在对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状况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对许钧如此坚持的这种观点我们也不敢苟同。我们认为许钧对中西方译论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的这种评价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1995年,谭载喜在《中西现代翻译学概评》一文中以简洁的语言对西方译论作了评述,其中指出:“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各国出版的翻译研究专著和文集已不下千种”,但“都只是较为集中,系统地反映了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而没能真正地、系统地阐述作为独立学科的翻译学。”谭载喜对西方译论的这种评价和结论显然是同许钧对西方评论的评价和结论截然相反的。而我们认为谭载喜的评述是正确的和符合事实的。因为西方至今确实在上述两个方面毫无建树,如果有的话,那还不轰动世界和我们中国。
然而在上述两个方面西方各国未能作到的,我们中国却作到了。下面就来看看我们中国在评论方面的实际情况。应当承认,我国翻译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相当落后的,近百年来一直是由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这三个字所构成理论在翻译领域里起着支配和指导作用。只是到了1998年和2000年我国翻译家彭卓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先后出版了《翻译理论与实践》和《翻译学——一门新兴科学的创立》两书后,才彻底改变了我国翻译理论的严重落后状态。因为他在这部著作中,既建立了一十分完整的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又把翻译学建立成了一门科学。
他的这个翻译理论体系由十项翻译理论构成,现将其逐一列举如下:
1.翻译的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正确无误地、恰如其分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文字中去的创造性活动。”
2.翻译的程序:“搞翻译,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钻进去以求理解,跳出来以求表达。”在中外大量翻译理论材料中,我们仅看到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曾对翻译的程序作过这样的表述:他认为“翻译过程分四步完成:(1)信赖;(2)侵入;(3)吸收;(4)补偿。”
翻译的原则:在中外大量翻译理论材料中,我们不曾看到有任何一位翻译理论家曾对翻译原则作出明确的表述,然而确定出翻译原则对于指导翻译实践和丰富翻译理论是完全必要的。而彭卓吾所确定的翻译原则竟不是一项,而是三项。
3.第一次翻译原则是“万变”和“不变”的原则:“就原文的思想内容对译文的表达方式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就译文的表达方式对原文的思想内容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
4.第二项翻译原则是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唯物主义的原则就是如王佑良先生所说的:‘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书如之,文体如之。’就是如葛传先生说的:‘翻译必须在把原文变成另一种文字时,做到不增,不减,不改。”
5.第三项翻译原则是等值原则:“所谓等值原则,就是译文与原文相比,要求重量上相等,而不要求数量上相等;换句话说,译文与原文相比,要求意思上的等值,而不要求表达方式上的等值。”
6.翻译的规律:彭卓吾所揭示的翻译的规律是:“忠实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他认为翻译首先要忠实于原意,要坚持忠实性,而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发挥创造性,不受外文的表达方式的限制,而是将其意思用规范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所谓“统一”就是“忠实性”是“创造性”的前提和基础,而“创造性”则是“忠实性”得以实现的条件和措施。
7.翻译的标准:彭卓吾认为仍应坚持严复指出的“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但他对这三个字作了新的解释:“信”应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思想;“达”应是译文要使用合乎全民规范化的语言;“雅”应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风格。
8.翻译的方法:彭卓吾认为翻译的方法应是“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9.翻译的功能:彭卓吾认为翻译有五种功能,即(1)桥梁功能;(2)摆渡功能;(3)信息传递功能;(4)交往工具功能;(5)促进手段功能。
10.翻译的指导方针:“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以上就是彭卓吾所创立的翻译理论体系中所包括的十项翻译理论。说它是十分完整的是因为彭卓吾对翻译活动作为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式地全面考察;说它是科学的是因为他的每项理论都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书中对此作了详细说明,这里不拟赘述。总之,西方译论没有作到这一点,而我们中国评论却出色地作到了。实际情况既然如此,而许钧在其长文中却再三地强调我们“中国的评论研究,认识上比西方最起码要迟二十年”,这不是完完全全在歪曲事实吗?再说,许钧的二十年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我们再来看看翻译学科建设方面的情况。据我们所知,彭卓吾他为翻译学精心构筑了一个十分合理的结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他既建立了体现客体因素的实用翻译学和理论翻译学,又建立了体现主体因素的基础翻译学。在基础翻译学中他指出了译者必须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健全的思维机制和严肃勤奋的翻译态度。而这三个主体因素中严肃勤奋的翻译态度又是起决定一切、统帅一切的最主要的因素。此外,他还揭示了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应具有的种种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及其所应具有的种种条件和要求等。这样,他就把翻译学真正建立成了一门科学。这是我国译学建设的实际情况。而西方呢?他们至今连一个翻译学的合理框架都没有构筑起来,哪里还谈得上建立起翻译学来?!实际情况既然如此,可是许钧却硬是武断地说,我国在“翻译学科建设上也比西方要落后一大步。”
是的,上面我们的彭卓吾已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并把翻译学创立成了一门科学这些确凿事实彻底驳倒了许钧否定我国在翻译理论和译学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无稽之谈,然而我们认为对彭卓吾在翻译理论方面的重大建树还应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一,众所周知,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这一理论虽仅由三个字构成,但由于它揭示了翻译标准这一个方面的真理,因而近百年来它一直在我国翻译领域里居于统治地位。相形之下,彭卓吾所创立的翻译理论体系包括十项翻译理论。就数量上讲,是严复一项理论的九倍;就重要性来讲,其中多项理论在指导翻译实践方面远比严复的翻译标准理论更为重要。何况即使就严复的理论本身而言,彭卓吾也对其中的缺陷作了弥补,对之作了新的解释;何况除此而外,彭卓吾还对解决翻译实践问题提出了三条最正确的途径和最有效的措施(书中对此作了评述,并用几百个典型例句予以论证,这里限于篇幅,从略);何况除此而外,彭卓吾还把翻译学建立成了一门科学。这一切重大建树岂是严复的一项理论所可比拟的?!而严复的一项理论尚且对我国的翻译事业起了那么大的作用,如将彭卓吾的上述全部翻译理论予以推广,为广大译者所普遍掌握,那对我国的翻译事业该会起到何等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啊!由于彭卓吾的两部重要评论著作不仅是中外评论方面的两座不朽的丰碑,而且是中外评论方面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在中外翻译理论方面那种混乱和盲目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任何人从事任何实际翻译时有理论可资遵循、有科学可供指导、有方法可供使用的时代已经开始。某些译者对彭卓吾的成就作如此高的评价,初看起来简直有些吓人,但仔细一想,觉得这样讲,不也符合事实吗?
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翻译学——一门新兴科学的创定》一书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2年7月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