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院校特色] 萍踪记憾——京城求学札记之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7 16:5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算算课时,离学习结束已无几日。应对近期行踪进行一下小结了。
  除在北大校内接受经济管理培训,旁听中文、法律、经济、哲学相关讲座外,足迹还深入清华、中国人大等校参观学习。首都之内,亲身感受了Tiananmen城楼的神圣庄严,故宫博物院的金碧辉煌,万里长城的蜿蜒雄壮,正阳门的巍然大气,颐和园的雍容华贵,恭王府花园的雅致精美,王府井步行街的繁华喧嚣,胡同古巷的幽深迷人,香山绝顶的一片灿然,以及燕京啤酒集团的强势人才战略和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的朝气蓬勃。京师之外,利用国庆黄金周游历于津晋之间。山西云岗石窟、北岳恒山、佛教圣地五台山、平遥古城、榆次常家庄园、天津高新技术开发区,无一不让我眼界大开,感慨良多。
  然而,北大至为浓厚的学风,总会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参培人员,让大家不由自主地将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热情集聚于书城和书店之间。
  住宿酒店所在的中关村中部,是首都图书业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名重京城的中国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第三极书局等都云集于此。业内人士称,在这里,全国各地出版的图书一半以上都可买到;而这里一半以上的书,却是此地之外难觅踪影的。
  百年学府的厚重,教授的博学与循循善诱,儒墨道法等中华文化传统,“智猪博弈”、“边际效应”、“标杆学习”、“危机应对”等前沿理论,无一不触动、刺激着每位基层领导干部敏感的神经。学然后知不足。于是,课余之际,大家怀着饥渴之心,成群结队走入中关村大大小小的书店,阅读、购买传统文化、政治理论、领导科学和经济管理各类书籍。据统计,人均购书在50册以上。我也未能“免俗”,大致估算一下,一共买了180余册最感称心如意的图书典籍。
  按说见闻颇多、拾获不少,北京此行理当无憾。然而心中的隐痛却只有自己最为清楚。
  还在龙里时,就想着抵京后一定要到“琉璃厂”看一看。原因很简单,学着一般文人发幽古之情思。这还得从我早年就读师范学校的地方说起。那里在大清朝出了个人物。道光、咸丰年间,此人京试受挫寄居京师,后虽多有机会入仕为官(咸丰十年曾获“截取”知县,同治二年特旨征用往江苏任知县),却“坚辞不受”,只喜流连于琉璃厂书肆之中(郑珍有诗云:“莫五璃厂回,又回璃厂路,似看衔书鼠,寂寂来复去”)。忽一日,琉璃厂书肆与时为翰林院侍讲大学士的曾国藩不期而遇,寥寥数语,国藩即为其学识钦服,惊叹“黔中固有此宿学耶!”从此引为文字知己,交好终生。同治十年九月,斯人前往江苏寻访散失图书中途不幸病逝,已升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悲痛欲绝,立率司道府守令百员手捧香案灵牌,息马停轿,步行至其停灵的金陵莫愁湖畔哭奠,并写下千古悲联:“京华一见便倾心,当时书肆论交,早钦夙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酒樽和泪,来吊诗人”。这位让曾文正公钦佩不已的人,便是张之洞诗称“蚤年高名动帝都,西南郑莫称两儒”中的贵州独山人、一代大儒莫友芝。就是这样一段故事,让我这个“黔南同乡”后学对琉璃厂充满了无限亲切与憧憬。
  初到首都之时,安顿落脚,难免匆忙。过了些时日,在互联网上查找琉璃厂文化街,资料显示该地文化氛围至今依然浓烈,荣宝斋等文化老店仍栖身其间,便盘算选择良辰吉日,沐浴更衣前往。但是,随着北大学习的不断深入,以及对自身学识贫乏认识的不断清晰,心中却慢慢打起了退堂鼓。徘徊不定间,疑惑一起再起:到“琉璃厂”究竟何为?仅仅以普通游人的心态信步走走,装作不知这里曾上演过的关于贵州人的传奇故事;抑或附庸风雅,表示自己曾在京都文化胜地一游,这都是我不愿做的事。那么,怀着朝圣般的虔诚,寻访前贤旧地以效法其精研国学的心无旁骛、矢志不移?——又是我能做到的吗?友芝先生攻朴学,善书法,于音韵学、版本目录学和金石学等有大成,并为晚清宋诗派主将、同光体宗师,《辞海》、《辞源》等大型辞书均列有条目详细介绍。其著作《韵学源流》被学术界定为我国首部音韵史专著;《郘亭诗集》亦为有清一代诗中巅峰之作(故清诗研究专家、国学大师钱仲联说“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即指郑、莫之诗);其与郑珍共修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天下府志中第一”;莫公与邵辰懿还被公认为中国版本录学创始人,其研究古版本书籍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为今图书工作人员必备工具书;另有《声韵考略》、《郘亭书画经眼录》、《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持静斋藏书记要》、《唐写本说文(本部)笺异》等著作传世;更值得一提的是,先生书法自成一体,《清史稿》称其“真行篆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我虽少曾有志于文学,然往往意志孱弱、懒散成习,至于今日,读莫公著作尚难求其意旨之一二,若贸然造访“琉璃厂”,无异于败子愚孙辱没先人门庭。
  终于,我只能胸怀无比惆怅之情彳亍于“琉璃厂”外的大街小巷,一任心中江海翻腾。燕京故地,千年帝都,每一座门楼,每一个胡同,甚至每一片砖石瓦砾,无不积沉、透露着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化。而我即将返回的可爱的家乡,雄踞黔南一隅自称“龙之故里”的家乡,我们的文化在哪里,我们的道路在何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0 23:31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