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打假的理性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20:0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铭铭事件所对中国学术境况引发的思考应该进入学理的状态。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学术打假陷入了一种情感性的误区。这种误区不仅表现在对中国学术问题错误认识越来越普遍而且所导致的错误道路亦越走越远。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中国学术打假的有关问题。

一、学术打假的感性和理性

这种所谓的打假仅仅是感性的,如果说这种打假活动是带有一丝理性的意义的话,那么这种理性就如同中国学术境况是一样的。在中国目前揭露或打击学术失范或学术越轨行为时,其最基本的动因是情感因素比如对造假人和造假环境的气愤与不解等。在揭露事实和发泄情感的基础上加以轻描淡写地情感式议论一番,是中国所谓学术打假现象的基本特征。这是一种典型的情感性学术打假,那么这样的学术打假可能对有助于中国学术目前境况的改善,但是也可能带来中国学术发展的桎梏。说它是有益的,是因为揭露假的打击假的——无论被揭露和打击的是大假还是小假,是本质的假还是现象的假——对净化中国学术环境有有好处的;但是说它是桎梏,是因为这种打假仅仅是建立在情感式的基础之上的,说得严重一些这种打假往往就会变成打人,因为真正的学术打假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理性地学术打假才是真正的学术打假。真正地学术打假应该是在揭露学术造假事实的基础上用一种被事实证明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学术造假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治理学术越轨的对策等。我们现在的学术打假被炒作得非常热闹、喧嚣得严重,但是还没有找出要用那种理论去分析目前中国的学术境况、学术失范现象和学术越轨行为以及治理对策。如果找不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分析方法或者不(愿)作学理的分析,那么这种所谓的学术打假极有可能变成打人,对中国学术建设所发挥的作用可能也只是微弱的。

二、学术打假的个人化机制和组织化行为

中国学术打假的个人化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个人化特征可能会示露出这样几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组织程度还相当低;二是正常的学术批评可能会发展为或表现为个人恩怨;三是这种个人化的学术打假其作用或对组织打假的影响程度相当低。在学术建设的过程中学术失范现象和学术越轨行为不仅在中国发生,在世界各地都时有发生。处理学术失范问题和矫正学术越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管理的组织化程度。从目前中国学术境况来看,中国学术建设的组织化程度是相当弱的,这种靠自律的学术发展机制,往往容易产生学术越轨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化的学术打假就尤显重要和突出。个人化的学术打假就使得一些人充当了或扮演了“学术警察”的角色,就使得一些人借此而进行打人。当然个人化的学术打假活动也标志着一些人在学术腐败场景下的清廉,也表明了有些人对中国学术境况的担忧,还表明了一些人为校治中国学术越轨行为的决心。尽管这种个人化的学术打假是有益的,但是对组织打假的影响程度并不高,在外力的推动下比如在媒体的介入下个人化的学术打假对组织打假是有直接的和较大影响的,在一般情况下仅凭个人的力量进行学术打假还是有限的。正常的学术建设应该是组织化建设同个人化建设同时进行而且以组织化建设为主,中国出现的这种现象实质上也背离了这种学术环境优化的发展道路,这本身也是一种越轨行为,用一种越轨行为来反另一种越轨行为是不正常的。提高学术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学术规范建设,走上学术发展的正确道路,应该说是遏止学术造假或学术越轨行为频发的措施。

三、学术打假的批评性和建设性

学术打假的揭露性和批评性是其现而易见的主要内容,没有对学术造假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就失去了学术打假的工具和手段。对学术造假者揭露一番批判一通,是可以解气消怨、警醒他人,从而对中国学术建设发挥其作用,但是仅仅停留于此,就会使学术打假走向误区。因为学术打假是为了净化学术环境,促进中国学术发展,那么这种目的或宗旨就决定了中国学术打假应该兼顾两种属性即学术打假的揭批性和建设性。揭露和批判学术造假者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中国学术建设,对学术造假者和学术造假行为,如果没有建设性的态度就会使学术打假偏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在进行学术打假时,一定要对学术造假者和造假行为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找出造假行为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以及解决此类事件的正确方式。在进行学术打假时,由于打假机制的个人化运作,人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忽视学术批评的建设性,往往针对的是越轨者本人,而不是造成学者越轨的社会成因和学术失范。这样做可能会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而造成造假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没有改变,也就很难使中国学术建设走向一条健康的道路。在处理学术打假的批评性和建设性问题,我们建议少针对个人多针对情景、少些揭批言辞多些建设意见。


四、学术打假的事件性和整体性

以学术造假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越轨行为在中国目前的学术境况下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剽窃只是学术造假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比剽窃更为严重的学术越轨行为类型更多、对学术建设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只不过没有人愿意揭批或勇敢者不敢揭批而已。学术失范情形下的学术混乱和学术越轨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和结果。如果愿意如果敢于揭批,会有若干的事件作为揭批对象。每一个事件也它自己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但是众多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学术自主性的过程可以使我们考察学术界内部的学术越轨生成。当学术以及学者能够自主地解释说明和建构社会的时候,当学术和学者拒绝伦为工具的时候,学术就获得了自主性。在学术自主性发展的过程中自律是遏止学术越轨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学术自主性的获致是学术建设的漫长过程,需要相当的条件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所以学术就自然的是社会中的一部分,社会中的所有变化都在学术领域中反应出来。学术的社会化和学者的世俗化是中国学界的基本特征。社会的市场化使学术被社会所建构并成为社会建构的工具,学术的权力化设置和学术的科层制模式就是一种证明。学者的世俗化使学者甘愿把学术作为自己的工具和作为组织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中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在学界存在,而学界所存在的现象也就成为社会现象的折射。所以在进行净化学术环境而学术打假的时候,不要只看到一件事情,而忽视了事件链和事件链存在的社会场域。

五、学术越轨的常识性认定和规范性判断

判定学术越轨需要严肃的态度和慎重的行为以及相当专业的知识。所以判定的标准化和规范性是学术打假的首先要求。但是有些学术批评者或自称为学术打假者在进行判定的时候仅仅依靠的常识,比如经过打假者数月或数年的严格认真地查对,发现某人抄袭剽窃10万字,所以就开始揭批剽窃者。那么这种判定是一种典型的常识性判定,而常识性判定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某位学术打假者经过数月或数年的严格认真地查对(需要评价这种查对劳动的价值),最后发现作者只抄袭了2千字,那么打假者最后可能就认为这2千字就不算是抄袭。2千字和10万字都是抄袭,但是对于打假者来说,这两个数字的意义和所要采取的行为就不同。同时对抄袭的判定也同样是靠常识的,对直接的抄袭和隐性的抄袭、对拙劣的抄袭和巧妙的抄袭,对介于抄袭与非抄袭之间的文字等基本上都是靠常识认定。由于没有判定规范性的标准,在进行学术打假的时候往往以常识为基础进行判定,那么这种判定也是不尽科学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进行的学术打假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下去。


作者简介:郭强,苏州大学社会学副教授。
联系方式:单位地址 215021苏州大学社会学系
E-mail: qiangguo@pub.sz.jsinfo.net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2年2月16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5 22:2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