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爱惜自己的学术名声开始——在地铁里看杂志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5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体会是,坐地铁一定要看点什么,比如杂志或者报纸之类的东西。这样,时间过得就很快。今天坐地铁,手里恰好有一本刚出版的杂志。按时下流行的说法,这杂志应该是属于“核心期刊”。很凑巧,里面居然有四、五篇文章都和我目前的研究有关。于是我便逐一翻阅。车还没到站,就已经看完了。为什么看得这么快呢?这当然不是因为我太聪明了,而是因为这些文章实在太平庸了。平庸的文章有什么特征?平庸的文章并不见得说错了什么。它往往只是执着地告诉读者一个简单的事实:太阳一出来,天就亮了;太阳一落山,天就黑了。

这两年,学术界提倡学术规范、提倡打假,许多抄袭别人著作的事被揭露了出来。但是在我看来,有比抄袭更严重的问题,这就是平庸。这些年,平庸之作是普遍的、大量的。学术规范好像不能解决平庸的问题。

平庸之作是怎么出现的?首先大概是和现在的职称评定制度有关。几年前,一次聊天时,我的一位师兄说:“现在是一个没有学术权威的时代。”另一位师兄接着说:“所以数量就很重要了。”因为评职称很看重数量,所以一位先生曾和我说:“职称评定委员会中应增设一名会计,专门数字数。”数量要多,自然无法保证质量。所谓“多、快、好、省”,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的事,多了、快了,就很难好得了。某日读报,报上介绍一位三十出头的研究者,说他很勤奋,正在写第十八本书。报纸是在夸他,他自己看了报大概也会很高兴,但我由此却对此人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当时曾试图记住他的名字,以便买书时不要上当。


要想让平庸之作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还要有出版界的配合。现在的杂志、出版社多如牛毛,单靠好文章、好书是支撑不下去的。这就为平庸之作的问世提供了机会。如今人们喜欢说“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我对此总是有点怀疑,别的行当我不懂,至少在我们这片园子里,真正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信息并不多。说得难听点,真正爆炸的是垃圾,是批着学术外衣的垃圾。

靠着垃圾,出版社挣了钱;靠着垃圾,不少人心满意足地当上了教授、博导。对出版社,我还能多少有点理解,人家总是要挣钱的。可是,对于众多的“教授”、“博导”,我就难以理解了,写出些垃圾其实只能是毁了自己的名声。抛开所有高尚的理由不谈,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自己的名声更值钱呢?拒绝平庸,应该从爱惜自己的名声开始。

岁数逐渐大了,总提醒自己要宽容些。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今天,我又不宽容了。
(几年前的旧贴)

(感谢胡宝国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4年10月9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9 00:29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