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学勤:如此“院长”,如此“专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4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单位的全年招生计划不受个别教授暂停招生的影响,并不奇怪。不可理解的是,公开信批评的是研究生招生制度,院长可以沉默,可以回应,却不该离开这一严肃问题,扯到公开信作者的招生专业是否“冷门”。
    
6月24日,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发表暂停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声明———致北大法学院暨校研究生院负责同志的公开信。该信列举原因两条:一是综合类考试捏合十几门基础课程,并不能考察研究生入学后必须具备的独立研究能力,却给很多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打开捷径;二是免试生比例过高,学生干部保送直升,严重背离社会公正,既助长学生逢迎取巧,也给行政部门和批分教师留下腐败之门。
    
此事见报后,尚未见北大研究生院负责人的回答,但很快有了北大法学院院长的回应。据《东方早报》记者6月27日北京专稿报道,该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接受采访,一句话:此事“不会影响到北大法学院今年的招生计划,法理学和法制史是相对比较冷门专业”。
    
贺卫方的公开信已经引起舆论普遍关注,新华社、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都有相关报道。在这种情况下,我对北大法学院院长以如此漫不经心的口吻作回应,感到震惊。
    
我也在学校工作,一个单位的全年招生计划不受个别教授暂停招生的影响,并不奇怪。不可理解的是,公开信批评的是研究生招生制度,院长可以沉默,可以回应,却不该离开这一严肃问题,扯到公开信作者的招生专业是否“冷门”。这其实是暗示:公开信作者是因为招不到学生,才宣布暂停招生。此言倘若出自机关生活中的个别市侩,不值嗔怪,出自教师重个人恩怨者,也不奇怪,奇就奇在朱苏力是以法学院院长的公务身份接受采访,如此说话,就有点过分。
    
此前,这位院长自己在招收研究生时,曾闹出过一件社会公案,舆论反应强烈。他在那件公案中是怎么自我辩护的呢?他那时想到的理由,就是这个招生制度:“从理想状态来说,这一制度注定是不完善的,而且必然带来遴选人才和制度规定之间的种种矛盾。我希望大家本着积极理性的态度,力求逐步完善这一制度。”(2004年7月12日关于甘德怀事件的说明)
    
说实在话,当初看到这一说法,我认为他没有说错,并对他当时的尴尬处境抱有同情。今日有教授宣布暂停招生,其原因与院长出事后的自辩逻辑,如出一辙,不都是不满于现行的招生制度吗?差别仅在于一个是事前宣布,不牵涉已经出现的具体考生,对事不对人;一个是在考生已经告状后,自己找一个制度性理由辩护,已属被动。同样的招生制度问题,怎么现在就不谈了呢?
    
如果朱院长此前为自己找到的制度性理由是真诚的,那么,今天有本院教授继续抗议此制度,他要么不回应,要回应,就应该面对这个不断惹出麻烦的制度,继续谈制度,主动地谈,而不是被动地谈,对事不对人;如果他今天的回应才是真实想法,那么,他当初提出的理由就是狡辩,说明他所在意的问题并不是制度,只是一个“冷门”与“热门”,其真实态度是对人不对事。

    
也就在贺卫方教授宣布暂停招收硕士研究生的第三天,6月27日晚,上海电视台的“案件聚焦”栏目报道了同是发生在北京的另一案件:北方交通大学一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专业导师,涉嫌以透露考题为诱饵,胁迫考生与之发生性关系。那位女生背对镜头,如泣如诉。此案如果案情属实,当刷新我国教育史上的腐败纪录。
    
二十多年前,我们都是考研这条路上走过来的人,二十多年后,倘若自己的子女遭逢如此“专业”、如此“导师”,该作何想?招生环节的制度性腐败,已经到了不能不正视的地步了,以“冷门”还是“热门”的奇谈怪论,是搪塞不过去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5年7月2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0:3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