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显明:办受人尊重的大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1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8年,**中央、国务院任命了多位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他在中国政法大学任职七年,使这所大学成果累累。创建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传承和深厚学术底蕴的大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使山东大学的学科特色得以彰显,如何使其向世界级高校迈进,是徐校长深入思考的战略问题。
      
扩大规模不是研究型大学的使命
      
记者:从世界范围内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化的问题,需要用世界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大学比如说山东大学要按国际标准办学,怎么办?
徐显明:世界一流大学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的含义具有流动性,是一种变化的标准。只要人才培养得好,肯定就是一流的大学。将于明年迎来建校200周年的洪堡大学开辟了高等教育史上一个新纪元,它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主要使命。这时,大学只有同时把教学与科研搞好,它才是一流的大学。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第一次把教授和社会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认为“脚上踩着牛粪的教授就是最好的教授”。这时,哪个大学能支撑当地社会的发展,哪个大学就是一流的。如果这个大学不仅仅支撑当地,还能支撑这个国家和民族,那么这个大学就是这个国家一流的大学。现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影响力实际上已经不在于影响所在国家,而是影响世界。
     那么在没有确切的概念的时候,我认为,中国大学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之前首先要受人尊重,要办成受人尊重的大学。山东大学为了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我们提倡“四性”,即德性、思想性、创新性、特色性,放在首位的就是德性,就是要办有德性的大学。山东大学的道德资源应该说在中国所有大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孔孟就是这一资源的代表,我们要用好、用足这个资源。在彰显大学的德性方面,山东大学不亚于中国任何一所大学。
      
记者:有数据显示,山东大学本科生人数为43000人,居全国第一。但与此相对应的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没有一所是规模超大的,那么您怎么看待学校规模巨大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
徐显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在我的想法中,规模和质量并不成正比,世界上著名的大学没有一所是规模超大的。非常受人尊重的普林斯顿大学只有4000人的规模。耶鲁大学是世界顶级的大学,也只有8000人的规模。
     数量的扩张一定有被客观条件限制住的那一天,但是质量的提升没有止境,所以它是永恒的主题。这个质量指的是一个全面的质量,包括挖掘生源质量、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科研成果质量以及教学理念、管理质量等方面。大学的质量有无数要素,但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最根本的。
     山东大学以规模促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从教学科研型大学正在转向研究型大学,从学科全面综合发展正在转向对优势和特色学科重点发展与优先发展,从按国内标准办学正在转向按照国际标准办学。
      
记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比如说高等教育的“质量”、“特色”、“体制改革”、“国家化”等,您认为这其中哪一个最重要?
徐显明:中国高等教育从1998年开始出现规模的急剧扩张。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变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2005年第一次超过美国,美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在学人数是2500万人,中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在学人数已经达到2700万人。我国现在从小学到博士所有层次的国民教育总数是2.6亿人,这个数量正在接近美国全国人口的总数。
     可是规模大并不是意味着水平高。怎样把数量化的高等教育转向质量化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充完成之后正在转向以质量的提升为主,这是高等教育转型的标志,也是“历史新起点”的内涵。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正面临着这样的一个转型——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注重质量的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对高水平大学来说,扩大规模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的使命。每一所大学只有彰显自身的特色才有存在的意义,大学要放弃模式化发展的方式,从模式化发展转换成特色性发展。
      
学校是学府,不是官府、食府
      
记者:您对山东大学“规模与质量”问题的解答反映了您深刻的反省意识,山东大学要办有德性的大学,什么是大学的德性?
徐显明:德性对于大学来说,首先表现为大学的社会责任能力。现在我们有些大学正在堕落,堕落的表现就是这些大学不再思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是千方百计捞钱圈钱。所以我一直在提醒一些同行,看看我们的大学在搜狐、新浪等各大网站主页20个广告位都在做些什么广告!这些广告表明我们的大学正在背离教育的本质,变成了富人的工具,变成了一个向富人提供服务的场所,什么总裁班、经理班、富人班、淑女班,指向的对象都是有钱人——只要你能给我送钱来,我就可以给你发一个什么证书,这其实就是在出卖大学的信誉。而大学一旦染上钱瘾,就像染上了毒瘾,要想戒掉是十分困难的。
     大学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主要表现在他的教师和学生身上。曾有记者问我,山东大学的特色是什么?我回答说,就是“山一般的责任,海一般的容量”,在国内将山与海的特点溶于一身的只有山东大学。那表现是什么?我回答说,就是“我们的教授,他们甘于清贫,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守自己的信念,扎扎实实地做学问。”校德是通过师德,然后再转变为学生的道德,所以我们要强化大学的德性。
      
记者:校德是通过师德转变为学生的道德,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师德?
徐显明:师德表现在我们教师的几个态度上。第一是教师对职场的态度。我历来就反对教师过度兼职,学术上的兼职越多,你的责任范围就越大,但是对于牟利性的兼职你多兼职一个就多一次对职场的侵害。第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要表现出那种无私的爱。第三是教授对学术的态度,以人格做学术的教师才是一流的教师,反之,把学术作为阶梯的人,其学术的功利性会暴露无遗。第四是教师对团体的态度。现代大学里面,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具有团队精神的人。第五是教师对社会的态度,教授与社会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大学的“学”怎么理解?我个人认为,我们首先是学府。我们不是政府,不是食府,更不是企业。学府的特征是以学术为导向。在学府中的人应该叫学人,学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学者,另一部分是学生。学人、学者、学生所从事的活动都叫学术,而学术的最终标志是形成为学科,这就是大学的“学”字。大学里独特的传统就是学统。我们讲学术本位、学术立校,就是要用学术的标准和尺度,使学人、学者、学术受到尊重,使学科立于中心地位,这就是大学,任何大学都应该坚持这样的内涵。
      
记者:大学要坚持使学人、学者、学术受到尊重,使学科立于中心地位,但是一所大学要有特色发展,就不能没有自己的主流文化,山东大学的主流文化是什么?
徐显明:我认为山东大学第一个特色就是它的古老性,它是京外第一所官办大学,中国最古老的两所官办大学之一。第二个特色,山东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章程办学的大学,它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从山东大学以后所有官办大学都按章程办学。第三个特色,山东大学是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几所大学之一。第四个特色,它已有自己人才培养的传统。山大人素以学风扎实、做人踏实、为人老实、对事业和人民忠实而为人称道。第五个特色,山大有山一般的自信和海一般的容量,是能将仁与智相结合的一所大学。
     明年是山东大学三校合并十周年,三个不同传统与风格的大学的真正融合,根本的标志最终还是表现在文化的融合上。山东大学的文化特色我们还在凝练,概括的说,我们要把山东大学办成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大学。
      
大学排行榜排掉思想
      
记者:山东大学要办有德性的大学,但是一所大学的实力如何得到外界认可,还需要一种标准。大学排行榜是一个标准吗?您怎么看待大学排名这一个问题?
徐显明: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就是大学是出思想的地方,大学一定要追求思想。我为什么反对大学排名,就是因为大学排名恰恰把思想排掉了。大学排名,我称之为美国主义。美国主义的特点就是科技主义,科技主义最后都变为数量主义,而这三个主义是一个东西,他们都排除思想。大学的高度实际上是由它的思想决定的,可是思想不能排名、不能数量化。
     自然科学中也有思想,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实际上是个哲学概念,不仅仅是物理学上的一个判断。自然科学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的产生,实际是一个思想体系的出现。大学要追求新的判断,新的判断的系统化就是理论,而理论的系统化就是思想,有思想的大学才是优秀的大学,这也是山东大学所追求的。
     评价一所大学,到底从哪个标准上去评价?大家看到了大学排行榜,我对大学排行榜始终持批评态度。大学和大学之间不能排名,大学和大学之间甚至都不可以比较。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立的尊严。在大学被排名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摧残那些低排名大学的尊严。打个比方,如果将单科类的大学比作橘子,多科类的大学比作香蕉,综合类大学比作葡萄,橘子、香蕉、葡萄谁第一?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以“数量”对大学进行比较,其结果恰恰抹杀了大学的特色。我反对综合大学排名是因为它的非理性、不准确。如果非要排名,我建议同一类学科可以排名,因为相对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有各的重要
      
记者:有思想的大学看来是山东大学所追求的,由于山东大学不仅学科门类齐全,而且学生人数也是全国第一,那么山东大学如何培养人才?
徐显明:在相同的境遇下,每个学生多一种经历就多一份成才的机会。山东大学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四种经历”。学生入学后,在四年的学习时间里,第一种经历在本校;第二种经历在姊妹学校,如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我们会把学生送到姊妹学校的强势学科去学习,这个比例每年要达到10%;第三种经历是海外经历,四年中要有3个月以上的时间在海外生活;第四种经历是在离校之前要具有3个月以上的社会实践经历。山东大学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现在国内十几所高校都在模仿。
     但是,这种人才培养的特色最终还要落在学科优势上,这是山东大学现在下大力气要作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我们概括为“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我们要培养一部分学科要让它成为中国最杰出的代表去冲击世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预示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有很大变化,最大变化就是要用国际化的视野、开放的理念去办学。我们推出了“学术振兴计划”,其核心就是提升山东大学的学术实力和国际化水平。
      
记者:山东大学的学术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会使山东大学各学科面临创新问题,山东大学各学科怎么创新?您怎么看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徐显明: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是因为其最终使命是要探索未来、探索未知,我将之简称为“ZW”。探索未来很多可能是社会科学的事情,而探索未知很多是自然科学的事情。政治家主要为当下负责,而教育家则主要为未来负责。
     我把创新理解为一个思想体系,创新绝不是仅指科技创新。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一定要扭转社会上这个病态的判断。自然科学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新的知识;工程技术类学科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新的方法;社会科学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新的思想;文史哲、艺术类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新的思维、新的文化。所以,大学的使命除了培养人才以外就是创新,而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把创新变成被培养人的一种习惯。
     我想讲一个观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者是一个什么关系,有人已经对此做出了判断。不过,当我们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同等重要的时候,实际上是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来对待社会科学的,这种说法的主体观不是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两者同等重要的最后结果是社会科学并不重要。我的看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有各的重要”,而不是同等重要。
      
学科建设“扶强不扶弱”
      
记者:山东大学要成为世界级的大学,各学科都面临发展的问题。在山东大学学科建设问题上,您的策略选择是什么呢?
徐显明:我认为,学科包括“从事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原创性、创新型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合起来,才能称作学科建设。当一谈起学科建设的时候,首要的就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尤其是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山东大学正在做一个学科建设的规划,我们的一些学科已接近前沿,有些已走进全国一流。在学科建设问题上,对于学校来讲,公平和效率之间,我们首选效率,不是公平。我历来强调“扶强不扶弱”,要把强势学科做得更强。学科一定是扶植和培育出来的,培育强势学科,把它做强,特别是把它做成世界一流的时候,这个学校的特色就形成了。

     我们要把山东大学打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大学。在文科上,我们的突破口之一就是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儒学院,让世界承认儒学的研究中心在山东大学。其他学科上,比如政治学、汉语言文学、经济学、数学、材料科学、心脑血管、生殖技术、微生物等,我们也正在寻求突破。
      
记者:山东大学在学科建设上要扶持强势学科,其他学科就不扶持吗?
徐显明:任何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知名大学,它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上齐头并进,而必须集中力量先在一两个学科上有所突破。当这个学科取得突破的时候,其他学科也会跟上来,而要把这个学科建好,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形成互助的关系。反过来说,其他学科来配合这一两个学科。
     学科建设永远是大学的龙头工作,所有的世界知名大学都以学科为代表。从世界高等教育史的发展规律来看,世界知名的大学不是其所有的学科都有名,而一定是先有一两个学科使这个大学有名,然后人们才认识了这个大学,才知道它的其他学科。比如,说到数学,我们会想到剑桥的三一学院;说到物理,一定会想到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此外,后起的大学一般也是寻找到了一两个优势学科为突破口,来带动其他学科发展。
     我们现在要建世界知名大学,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科齐头并进,而只能在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选择两到三个学科进行建设。平均分配不可能使大学里所有的学科得到发展,所以就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有发展优势的学科上。我们不搞雪中送炭,也不搞天女散花,只搞锦上添花。
      
记者:山东大学是否要建立终身教授制度?最近有消息称,山东大学准备向全国招聘“院士级”人文社会科学教授,我们最后想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徐显明:向全国招聘高级岗位或一级岗位或“院士级”岗位人文社会科学教授,是我们“学术振兴行动计划”的一部分。除此外,也正在考虑设立部分讲座教授席位,如在生命科学领域设立童第周讲座教授;在物理化学领域设立王淦昌讲座教授;数学领域设立潘承洞讲座教授;人文社会科学中设立成仿吾讲座教授等席位。目前,第一个想法是在山东大学文科领域大家公认的人物中设立终身教授;第二个想法是直接设立山东大学文科的一级教授,面向世界招聘,校内教师也可以应聘;第三个想法就是搞讲座教授制度。
     建立终身教授制度的目的是为我们的后来人确立一个方向,就是让那些热爱山东大学、为山东大学做出贡献的人永远受到尊重。终身教授的意义就在于他是全校的样板,我们要给这些有学术追求的人以最大的尊重,要给终身教授配上助手,还要提升他们的物质生活待遇。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9年8月2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12:2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