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 楠:谁是造谣者?——致方舟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0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方舟子先生在新语丝网站推出第二版中国不良记者名单,本人榜上有名,深感荣幸。至于颁奖理由,方先生给我开列的是“造谣”。与其他多位获奖者相比,我总还算少被扣了一顶大帽子:“欺诈”。
    
我与方舟子素昧平生,既没有面访过他,也没通过电话,何以得此殊荣?这要回顾一下我们之间的梁子是如何结下的,这并不难,过程简单的很。
    
2005年,方舟子对中国环境NGO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被批评者也有所回应。当时《时代人物周报》还在正常出版,我和我的同事注意到了这场争论,认为这种事关公共利益的公开辩论很有意义,于是我主张做一次小规模的专题报道,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次争论。我们对双方的代表人物都进行了采访,即方舟子先生和薛野先生。采访之前,我的同事就说方舟子是个狠角色,不好惹,我说那就按程序办,他要求看采访稿就让他看,发表经本人核定过的版本就好了。采访是我的同事李梓(她和我同时入选不良记者名单)做的,方舟子看了采访的整理稿,我们按他本人接受的版本刊发。报道发出后,方舟子并未对采访稿本身提出异议。
    
问题出在本人写的一篇评论上。这篇评论作为小专题的一部分,本意是以我个人的视角去厘清环保之争所涉及的一些问题(附文一)。能力有限,这篇短评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我自己也不敢说,可以留待他人评论。
  
我的观点是,环保问题不只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在这里,我采用的是韦伯在《以政治为业》中对于政治的定义,即“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环保人士不是科学工作者,他们的主张实际上不是出于科学视角,甚至可以完全不懂科学,他们表达的只是自己的主张,这就足够了。你不可能以他们不懂科学为由否定他们的要求的合理性,正如不懂城市规划不可以作为强行清除所谓“钉子户”的理由一样。这是两个范畴的事,我希望做的就是要将平时被很多人(也许包括方舟子在内)忽略和混淆在一起的问题区分开来(当然,做到了没有是另一回事,这点欢迎批评),没有偏袒任何一方的意思。
  
接下来,我肯定了争论的本身,因为相信真理越辩越明嘛。作为一个靠写字吃饭的人,我的态度可以说是搅混水的,无非希望大家都来关心辩论本身,琢磨点环保问题到底该如何搞。所以说,有人打群架,欢迎看热闹,马扎自备。
  
我原来起的标题是,超越科学视角看环保之争,但这个句子太长,体现在版面上要断行,不好看,于是干脆把“欢迎看热闹”这五个字拿出来当了标题,搅混水的味道更浓了。

  
在文中,我写了这样的话:方舟子以学术批判(指责某些环保人士不懂科学、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等)和道德批判(指责某些环保人士热衷炒作)的角度来否定环保人士的见解和行动是欠妥的,是一种缺乏政治学视角的表现。
  
正是这句话让方舟子先生不爽了。他在新语丝上转载了这组报道,并且加了按语。我看了之后有不同意见,但新语丝是方先生的地盘,我没法继续辩论。也就没当回事。
  
如果方先生说我缺乏科学视角,那么我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觉得丢人,因为我是文科生,对科学的理解仅限于高中的物理化学水平,现在还都忘光光了。方舟子也声称,他对我说他“缺乏政治学视角”不以为然,但还是写了一篇文章回应,名为《太过富余的“环保”政治学视角》。这篇文章包含了若干臆想的成分,比如李北方说环保组织是“政治组织”,“李北方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会,与其独特的政治学视角有关,以为要讲科学就应该去搞科研,只有搞科研才需要讲科学,其他行业、特别是政治这一行,就不必讲科学了”,这些好像都不是我想的,打假斗士方舟子怎么认定的我不清楚。另外,这篇文章放映出,方舟子关于政治的概念的认识还停留在“某某在政治上不够要求进步”的水平上,而且据此反驳我。我只能说,这种曲解是可笑的,不值一驳的。
  
既然大家没有继续对话的可能性,也就算了,于是我也没有再写什么东西接着回应。
  
说到此,梁子是如何结的,整个过程叙述完毕。此后,我与方舟子再没有过任何来往,但事情却还没完,对于接下来发生的若干事情,我事先都没有想到。
  
此后几个月,发生以安替为首在网络上围攻我给某CCTV“充当打手”的事件,我写了帖子回应,也对某些人破口大骂。这件事本来跟方舟子八杆子打不着,但我看他在新语丝上转载了骂我的帖子和跟贴,并按语云:“李楠曾化名“李北方”,在其主管的报纸上发文教训我批伪环保“是一种缺乏政治学视角的表现”(参见方舟子《太过富余的“环保”政治学视角》(XYS20050630)),此人此次的这番表演,证明了他的确是非常有政治学视角的。”
  
这说明,他把安替等人的说法当作事实来对待了,所以才有感而发了,这个按语进一步表明了他对“政治学视角”的理解是多么的浅薄。评述中夹带的红卫兵式的打棒子扣帽子,更让人不得不畏惧三分,我越发不敢说话了。惹不起躲得起。
  
与此同时,他对我写的长篇回应则选择性眼瞎,视而不见,不但不按连转也不转。于此,我才知道方先生旧仇未忘,在这个时候及时展现了狭隘的心胸。
  
当时我仍没说任何话,但现在我禁不住要问了,您老不是一直在大骂记者无良吗?新语丝也是个影响力不小的传播媒介了,你作为网站的主人对一个争论的展示如此偏颇,是何居心?你拿谣言当事实,鸡毛当令箭,大发下贱的感慨,你的天良何在?
  
事实上,那场争论早就过去了。一个多月前,安替在MSN上跟我说,他的一个朋友看了CCTV4在李敖回台湾之后做的专题片,其中引用了我说的全部内容,字幕是“北大校友”,安替说“后来有人看了电视,全部都播的坂本,果然你说的蛮好的”,但仍坚持我为央视代过的观点,“所以是央视搞你啊,我有空请你吃饭?”
  
我没有赴安替的饭约,让他留着时间和钱去泡妞好了,当时我狠狠地损了他几句,搞得这小子再不理我。所以无论如何,事情过去了,是非也就那么回事了。但是,就在几天前,新语丝上发了一个署名为国光的人的文章,声称“至于另外一大媒体《时代人物周报》,我了解甚少,但是它的领导人物李楠我还是记忆犹新的。李敖来大陆那会,‘卖身央视’,‘充当打手’的李楠令人唏嘘!”
  
我不知道这个舔方舟子屁股的家伙是谁,但你直至今日还以讹传讹,我就忍不住要问候你的母亲了。而方舟子仍在新语丝上发表这种狗屎不如垃圾不如的文字,你的假是怎么打的?怎么不打一打你自己家门口的假?
  
在2005年12月12日版的中国不良记者名单上,方舟子赫然列上了我的名字,并给我捏造了一个“造谣”的罪名。“造谣”一词是什么意思,我想方舟子应该知道。请问,我在何时何地假造了关于你个人不实的传言?我在何时何地捏造过关于其他人不实的传言?说你方舟子“缺乏政治学视角”确是一个论断,但这是建立在对你言论的观察之上,而你此后的若干发言却证明了,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方舟子还说,“《时代人物周报》倒了,但是曾经在那上面造谣的李楠、孙彦德、李梓等记者我们却不该就此放过,因为他们很可能还会流窜到其他报刊继续造谣,我们仍然必须牢牢记住他们的大名,免得把他们写的小说当成新闻报道来读。”且不说一副打手的嘴脸,我单要问,我写了什么小说?《欢迎看热闹》一文,即使水平有限,也是个评论,你怎么就当小说读了呢?俗话说狗眼看人低,你把一个千字短评当成小说看,你脑袋上长的是什么眼?腚眼吗?
    
没有编造任何不实的流言,却被你方舟子扣上了造谣的帽子;写了一篇招你不快的短评,被你方舟子归类为小说。请问,你老人家这么讲话是不是在造谣?
    
至于你方舟子是个打假斗士还是个神经病患者,是坚持信念还是自我膨胀,自有人在评说,对此我毫无兴趣,但是你如此指名道姓地造谣生事乱泼污水,我就不能继续沉默了。
    
如果你还是个爷们,看到这个回应,请站出来说清楚,如果有道理我愿意听听,说不出道理来也要敢于承认错误。否则,对你这种人渣,我也只好向于建嵘学习,遥祝你的高堂身体健康了。
  

附文一:
  
欢迎看热闹
    
李北方
    
人类是否需要敬畏自然?这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话题提出之即便注定讨论不会达成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论。本报关注这场论争,但无意对这个问题本身表明立场,而更乐于看到这场讨论本身所昭示的环保之外的意义。
  毫无疑问,环境学是一门科学,而不够“科学”恰恰是中国环保人士的软肋,赤裸裸地暴露在“科学派”的方舟子面前。但是,方舟子忘记了,环境NGO的宗旨并不是科学研究,那是环境学者要做的,正如“绿色和平组织”会在公海上拦截日本的捕鲸船(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科研活动),而环境学者的工作地点则主要在实验室、河流和山腰。前者的目的是要影响现实世界中权力和资源的流向,后者的任务是寻找环境变迁的一般规律。
  马克斯?韦伯将政治定义为“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据此看来,环境NGO的属性无疑是政治的,而非学术的。中国环保组织方面的人士在接受本报的采访时对此也不讳言。须知,在一些西方国家(最典型的德国),以环境保护为主要政治诉求的绿党已经在民意代表机构里占据了相当比重的席位。我们看到,中国的环境NGO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并有所收获,例如成功地影响了修建怒江水坝的原有规划。
  一项主张一旦具有了政治色彩,就具备了相对于道德以及科学等领域的独立性。正如曾与施瓦星格竞争加州州长宝座的美国三级艳星玛丽?凯利,她提出的政纲是通过对乳房移植收税来减轻财政赤字,并且穿着三点式参加辩论骚首弄姿,但法律不能以其主张不符合科学和其行为有悖于道德为由剥夺她的参选资格。马克斯?韦伯还认为,致力于对权力分配产生影响的人可以为了达到某些理想,也可以为了追求私利,甚至允许“为权力而追求权力”。所以,方舟子以学术批判(指责某些环保人士不懂科学、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等)和道德批判(指责某些环保人士热衷炒作)的角度来否定环保人士的见解和行动是欠妥的,是一种缺乏政治学视角的表现。
  方舟子的贡献在于对环境NGO提出的质疑本身,正如他自己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所言,有了他这样一个监督者,环保人士就不能肆意妄为,必须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对此,环保人士表示欢迎,展现了开放的胸襟。政治领域不相信真理,但相信经过博弈达成的结果要比未经讨论的一言堂更优。这与环保人士对地方政府的某些项目和某些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揭示出一些问题并加速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道理。
  任何公开的讨论,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讨论都是有益的,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肯定这场论战的进步意义。不是任何人都需要对这个问题持有并表达立场,正如有投票权的人也有权放弃使用权利一样,我们不想鼓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但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个问题——
  有人打群架,欢迎看热闹。马扎自备。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5年12月18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7:0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