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华读书报》上时常有关于学界发生剽窃、抄袭事件的报道,以及有关学术规范的讨论。不少作者在提到我国学术界失序问题时,都异口同声地指出,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我们缺乏一部能够为绝大多数学者、编辑和出版商所接受的学术法则。有的学者更是进一步提出要借鉴国外的类似标准,并且摘要介绍了一部在北美影响很大的《MLA学术论文写作者手册》(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下面简称《写作者手册》),认为该书为人们做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模式(郭英剑“学术失范于没有法则”,见《中华读书报》1999年3月17日)。
然而,《写作者手册》主要是为了指导高中生和大学本科生撰写学期论文而设计的。它并不具体针对正式的出版物和更为专业化的学术论文。总部设在纽约市的美国现代语言协会还推出了另一部更具权威性和更加详尽的学术参考书,这就是以研究生、学者和专业作家为对象的《MLA文体手册和学术出版指南》(MLA Style Manual and Guide to Scholarly Publish-ing,下面简称《文体手册》)。该书系统介绍了已有117年历史,目前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拥有3万多名成员的现代语言协会为出版学术论著和学术性期刊文章而特别推荐的文体格式,以及引用和注释各种文献资料的具体方法。该书的1998年第2版与《美国心理学协会出版手册》(第4版。华盛顿:美国心理学协会,1994)和《芝加哥文体手册》(第14版。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3)一起堪称是在美国文科学术出版领域中领引学术论著和文章体例潮流的“三巨头”。相对而言,《芝加哥文体手册》更为传统和保守,《美国心理学协会出版手册》更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而现代语言协会的《文体手册》则在人文科学领域,尤其是语言、文学和艺术方面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根据1998年的统计,现代语言协会的学术论文体例就已经为发行量在一千册以上的125家英语学术性和文学性期刊、通讯和杂志所采纳,至于发行量在一千册以下,采用这种体例的小型英语期刊、通讯和杂志则更是数不胜数。美国、加拿大和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大学出版社和商业出版社普遍采用了这种文体标准。此外,在北美高中以上的课堂里所正式教授的文科学术论文体例当中,现代语言协会文体也当仁不让地占据了龙头老大的地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翻译《文体手册》这部书,将它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原因。
现代语言协会文体的主要优点就在于它的经济性和科学性。它的经济性主要表现在用一个“所引作品名单”(List of Works Cited)取代了按惯例通常放在论文和论著末尾的“参考书目”(Bibliography)。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正文中可以用一种简便的“圆括号注释”(即只需引用作者的姓和所引作品的页数)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大部分脚注或尾注,从而避免了大量有关所引作品名称和出版信息的无谓重复,因为这些信息完全可以在后面所引作品名单中查到。而这种体例的科学性则主要体现在对所引作品出版信息完整性的重视和强调上。无论注释方法多么简便,都必须完整反映出所引作品的基本出版信息,即论著的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出版地点、出版社名称和出版年份;假如是期刊文章,除作者和作品名称外,还必须包括期刊名称、卷号、出版年月和文章在期刊中的首尾页数等。对于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现代语言协会文体都有精确的表达方式:如同一个作者的多部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同一部作品、法人作者的作品、参考书或文集中的文章、论著中的前言和后记、转引作品的相互参照、匿名作者的作品、特定版本和译本、外语作品、1900年以前的作品、没有出版信息的作品、未曾正式出版的博士论文、报刊文章、评论、社论、论文摘要、读者致编辑的信、特刊、缩微胶片中的文章、活页出版物中的文章,等等。有了这么完整的引用出处信息,读者就可以按图索骥,追根寻源,既方便了学术研究,也有助于杜绝剽窃现象。这正是国内同类学术出版物所难以企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