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世存:学者需要自尊自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8:1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著名学者、宋史研究专家王曾瑜撰文批评戴逸、龚书铎主编的《中国通史(彩图版)》为“学术垃圾”,是学术腐败的产物,在学界引起了反响。本版特邀请学者余世存著文对此发表观点。  

三四年前,我曾经有机会组织人来编写中国史。当时我的要求很低,并不是要写百科全书式的历史,而是要以个人的眼光写史,我心中的超越对象是房龙那样的史笔。我觉得市面上的历史书虽然淡化了意识形态的色彩,但社会化的程度太低,都是“利维坦”一样的怪物,唤起不了中国人的历史情怀。不过,很快我认识到,在中国,要找有这样才学的人太难。种种事实让人对我们的知识界失望。我觉得,我们现有的学术机制完全窒息了知识生产的活力。  


以历史学为例,那么多学者参与的历史叙事无能给我们的社会提供观念产品,他们的努力多只有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材料,过时即灭。至于他们提供的产品,则起不到什么知识传承的效果,更难以进入思想文化史,反而像“没病三分毒”的知识碎片,分化了读者,割伤了读者。  

学术腐败在行内行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学术制度腐败问题并没有解决。在此之外,学者们对学术共同体建设、对良性的学术秩序、对独立存在的价值评判系统也少有参与维护的意愿。他们要么是如传统一样一盘散沙,不建设秩序,少合作精神。就是说,把他们结构在一起的只是官学体制;要么是如传统一样党同伐异,小圈子意识浓厚。就是说,把他们结构在一起的只是利益。学术结构进而社会结构如此僵硬而脆弱,指望他们有丰富的个性,指望他们能表达出人的自由,实在是困难的。  

因此,今天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我们得付出代价来消化这种学术腐败带来的精神溃败。历史是我们中国人的宗教,是我们的信仰情怀。我们今天正在承受这种信仰和历史感丧失的代价。  

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们都记得,进入图书馆寻书,看到的多是五十年代突击编写的教科书、**中的批判材料,那种学术垃圾让人翻一眼的兴趣都没有:知识的含量低至为零。今天人们逛书店,书的种类不可胜数,可是真正的好书同样是太少了。  

学术腐败由学术制度、体制引起,又不仅仅涉及学术体制,它还涉及学者的自尊。当体制给了学者们足够的腐败空间时,惟一能够使学者的言行“庶几无愧”的就在于他的自尊了。人心道心惟危。如果学者们丧失了学术自尊,那么学术腐败即使被揭露,也得不到什么有效的校正,它可能是如大众眼里的反腐败一样,成了某种利益之争的工具;它也可能是如**中的“揭老底战斗队”一样,成了某种例如发泄私恨的工具。  

遗憾的是,这种有学术自尊的学者太少了。学者的活动,有点儿像大宋变法后官员们说的话:“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以海燕版《中国通史》事件为例。学者本身的知识混乱不用说了,那么多学者没有阻止不合格产品的问世不用说了。王曾瑜先生站出来揭露后,历史界同行们说的话倒更让人心寒,什么“我不想评论这事”、“我认为学术批评是好事”、“我认为做学问该怎样”、“我认为批评方式要怎样”——这个时候他们倒都立足于一己之得了。从这些话里,看不出来历史学者有什么自尊、关怀和共识,有的是官腔、外交辞令,有的是犬儒、乡愿,有的是“正确表达”的废话。  

呵呵,我认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5年7月8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2:5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