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令人汗颜的文托儿——评《不是“陈寅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8:1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些年来,不知为了哪般,总有那么一些学人——有网友称之为“知识混子”,笔者称之为“文托儿”——专门替违规者说话。比如股票有黑幕,他说正常;知假售假,他说应该。这不,2002年7月31日,一向非常严肃、口碑甚佳的《中华读书报》居然也发表了一篇这样的托儿论,名曰《不是“陈寅恪”》。先不说其满篇谬说如何,仅凭文中有“真不知天下还有‘羞耻’二字”这样的用语,笔者就为其汗颜。

该文矛头直指2002年7月17日《中华读书报》刊出的《评教授必须有博士学位吗?》(作者是北师大的王雪峰)。王雪峰先生的文章,虽说篇幅不大,但短小精悍,对北师大最近出台的凡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申报教授职称“必须具有博士学位”的规定提出质疑,其理由之一就是,当年没有博士学位的陈寅恪不也成为清华研究院的导师了吗?《不是“陈寅恪”》一文为反对王雪峰的这一质疑,竟然发表以下令人十分震惊的言论:“类似于王雪峰的说法我们在报上经常可以见到,比如钱钟书当年数学考试不及格不也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吗?为何现在‘我’就不行?!对这样的质疑与理由,看了实在让人脸红。说这些话的人简直不知天高地厚,中国有几个陈寅恪、几个钱钟书?你能与陈、钱相提并论么?真不知天下还有‘羞耻’二字。”

笔者不想隐瞒自己的感受,读了这段文字,就仿佛看见一个捋胳膊挽袖子、站在某(新)街口外气急败坏叫骂的××。难道“陈、钱”是高不可攀的神圣吗?不过借以说明文凭并不必然代表学术水平和才能而已。真不知触动了哪根神经,竟招致如此辱骂!这种“真不知……‘羞耻’”的侮辱人格的文字,居然堂堂正正地刊登于诸多学人一向推崇的《中华读书报》,这也着实令人不解。

《不是“陈寅恪”》一口断定:“北师大出台的申报教授职称必须具有博士学位的规定非常正确、非常到位。”笔者以为,能说出这种无根无据、法情不容的话,非托莫属!只有做托的人,才会故意把假货说成真货,向人们兜售,并且能够“非常到位”地兜售。他们确有本事,可以把明明是不对的东西,说成是“正确”的,而且是“非常正确”。

据说“原因很简单,现在要想在北师大这样的名牌大学谋取一个教职已十分困难,每年都有大批博士生、博士后想挤进教师队伍。但教职毕竟有限,因而各大学自然要采用‘优选法’吸纳人才,其中之一的硬件是必须具有高学历。”这可真是典型的“只重学历不重学力”论!这一谬说除了暴露所谓“名牌大学”管理者的无能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请不要再以无能为有能,自曝其丑了——笔者又一次为该托儿汗颜。

据该文透露,“现在北京高层人才市场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研究生像条狗,博士生靠边走,博士后还能抖一抖。’北京人才济济,要想在北师大之类的名牌大学当教授,当然要具有博士学位。”众所周知,在名牌大学当教授,并不见得非有博士学位,因为谁也不能断言中国就再不会出现“陈寅恪”。——也不尽然,这位托儿先生不就这么断言了?——这是一个起码的常识。本来,这一规定已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还在事实上撕毁了与现已在该校任职教师的合同。这也都是起码的常识。可是,该作者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就来为北师大学术职称评定中这种作茧自缚、只认衣衫不认人的荒唐规定作辩护。这是不是有点“简直不知天高地厚”了呢?


该文作者看来颇了解北师大教授职称的评审内幕:“据我所知,其实这还只是北师大评聘教授职称的最低条件(即必须高学历),除此之外,更要看其学力与能力,如对教学工作量的要求、独立培养过研究生的要求、发表过高水准学术论文与主持过科研项目的要求等。所以王雪峰文章中批评北师大评教授只重学历不重学力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根本不清楚北师大评聘教授的具体条件。”由此,可以断定该文作者就是道道地地的托儿。因为迄今为止,连北师大的不少教师都“根本不清楚北师大评聘教授的具体条件”,该文作者怎么就气势汹汹、理不直却气壮如牛呢?只有大搞形式主义的人和他们的托儿,才要睁着眼睛说瞎话,把文凭至上说成是“好事”。

《不是“陈寅恪”》还闪烁其词、别有用意地将“高水准”和“高学历”混为一谈:“有了高水准、高学历的教授,高教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到底是“高水准”才能兴旺发达?还是“高学历”才能兴旺发达?“高学历”能与“高水准” 相提并论吗?看来只有越来越荒唐的教学科研单位,才会不断地出台“申报教授职称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这种荒唐的规定。这一规定与国家人事部部长最近提出的“从重学历、重资历逐步向重能力、重业绩转变”的精神,也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如此,所谓的“名牌大学”恐怕只好自封了——更为荒唐的是,先有发表批评该规定文章的学术交流网被北师大校方封掉,现在又有托儿来混淆黑白地乱骂一气。如果不是心里有鬼,何必这样没头没脑、丢丑现眼呢?

顺便提一句,《不是“陈寅恪”》的作者“尚渔仁”先生,一反惯例,不标明自己所在单位名称,而写了个什么“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很是让人奇怪。一打听,原来这个“19号”,竟是出台上述荒唐规定之“名牌大学”北师大的门牌号。至此,笔者只好第三次汗颜。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2年8月5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6 10:3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