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回顾了几年前网络打假英雄方舟子(方是民)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署名“方舟子”之文章,并将它与美国《科学》杂志上Greene 等人的文章进行了多处对比。本文没有任何创新之处,结论也不很明朗,读者可以自己判断。本文不是学术论文。文中因为“对照”的需要,不得不大段引用方舟子的文章。我要看的就是:方舟子有没有勇气承认事实,有没有勇气道歉。
我与方舟子先生打交道不止一次,涉及的事情较复杂。有人说,是我把这样一个可笑的“科学人物”引入国内科学哲学、科学文化、科学传播这个圈子的,也许还包括赵南元教授。我不敢“揽功”, 只能怪我涉世不深,不知江湖险恶。但我觉得问心无愧,我可以坦坦荡荡地面对所发生的事,知错就改。这里面有许多故事,没必要翻出陈谷N 担!今天我只讨论一件事,即关于方舟子当年把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Greene 等人的一篇文章大段地翻译后署上“方舟子”的名字,拿到《南方周末》上发表一事。若不是方舟子今天拼命狡辩,我不会再提方舟子这个旧伤疤的。
下面,我把相关事实介绍一下,尽可能少加评论,但少不了一点挖苦的成份发,请方先生原谅!读者朋友可以看看,这样一个光辉的、堂堂正正的打假英雄是否采用了两套标准:对己一套,对他人一套?方舟子行打假之义举的同时,是否也要把自己管好。
方舟子如果认为我列举的7 组对照(参见第三部分)有疑义,可以一一提出来,大家好好讨论一番,权当我们共同学习一下英文。如果真的发现哪段对照得有问题,我会立即承认错误,向方舟子道歉。
一、《科学》杂志上的文章:道德困境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研究
我所谈的方舟子“搬运事件”与国外科学期刊的一篇文章有关。我声明,这绝对不是我首先发现的,在我之前已经有许多人严肃地指出过,并且作过对比。后来我用很短的时间也亲自对比过,发现方舟子的问题颇严重。
2001 年9 月14 日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刊登普林斯顿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科学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技术合作进行的一项关于道德判断中情感介入的研究论文。作者共列出5 位,第一作者为Joshua D.Greene。现将该文的部分内容转述如下:
文章中开始介绍了电车困境和小桥(也可译成天桥)困境:电车困境(trolley dilemma): 一辆行驶的有轨电车奔向5 个人,如果按目前的状况继续行驶的话,这5 个人都会被撞死。拯救这5 个人的唯一办法是扳动道岔,使该电车被切换到另一副轨道上去,这样的话只会撞死1 个人而不是原来的5 个人。现在的问题是:该不该这样做,即牺牲1 个人而救5 个人。多数人的回答是,要这样做。[1]
文章接着说,考虑另外一个类似的情况的小桥困境(footbridge dilemma):与前述情况一样,一辆电车行将撞死5 个人,有一个陌生的胖子处在横跨轨道的一个小桥上,而你正站在此陌生人旁边,你与此陌生人处于那5 个人与即将到来的电车之间。在此方案中,拯救那5 个人的唯一办法是,把那个陌生人推下桥,使之落在下面电车的轨道上。如果你这样做了,这个陌生人必死,但他的躯体可以挡住电车前行,从而避免撞死那5 个人。现在的问题是:你是否应当把这个人推下去,救那5 个人而令此陌生人死亡?多数人的回答是,不能这样做。(据Greene 等)[1]
据Greene 等人的论文[1],哲学家要考虑这样的问题:上述这两个类似困境的差别何在,是什么导致了人们有不同的道德判断?此时人们做出判断的伦理原则是什么?有的伦理学家可能采用康德的哲学,认为小桥困境中涉及到把他人当作“手段”来“利用”的情况,而电车困境没有。但是,将电车困境稍改变一下(如把轨道变成回路),也同样涉及把他人当作手段利用的情况。也许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但想做到逻辑上前后一致,十分困难。这就给心理学家或者哲学家留下了一道难题:如何为人们直觉的道德判断提供一种满意的辩护?Greene 等人初步假定,人们的情感介入程度起着关键作用。在小桥困境中,将一个人推下桥致死可能比扳道岔在情感上更突出(more emotionally salient)一些,正是当事人的情感反应的不同可以解释人们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这一假说涉及更一般的道德判断假说:某些道德困境涉及了更多的情感处理过程(如小桥困境), 情感介入的差别达到一定程度就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判断。[1]Greene 等人想通过实验检验这个假说。他们预测,与情感有关的大脑区域在仔细思考小桥困境时会比思考电车困境时更活跃。他们的实验基本上确证了自己的假说。
但是如何解释这些科学工作呢?Greene 等人明确指出,他们已经把一个哲学问题转化为一个心理学问题了:“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我们并没有声称已经证明,某些行动或者判断是道德上正确的或者错误的。我们也不认为情感反应是这里所讨论的道德困境中做出判断的唯一决定因素。相反,这些情感反应的行为影响,那些参与者的表现通过判断而不是情感最强烈地表达出来。”[1,p.2107] 最终,他们的研究小组打算在道德心理学中传统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 )与近期的情感主义(emotivism)之间采取一种中间道路。
论文的结论很谨慎:“目前的结果提出但没有回答一个更一般的问题,即前面提到的哲学难题与心理学难题之间关系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导致我们之道德判断的机制,将会怎样改变我们对我们所做出的道德判断的态度?”[1,p.2107]
二、《南方周末》上发表的署名方舟子的文章
本应当全文引用方舟子的文章,但考虑到版权问题,只给出如下网络链接:
http://tech.sina.com.cn/oi/2003-07-24/1337213120.shtml ,或者
http://www.scitom.com.cn/report/critique/ctq138.html
由此可以找到方舟子刊登在《南方周末》上的文章全文,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1)《南方周末》的文章《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署名是“方舟子”,没有署“方舟子译”或者“方舟子编译”字样。
(2)《南方周末》上的此文后面没有以任何方式交待文中内容的来源。
(3)方文中唯有一处隐约提到实验来自他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用实验对这个“感情说”进行了验证”。我愿意指出这一点,意在表明,我决不遗漏对方舟子有利的任何一点。这样做才是公平的。但是,这一句并不能表明,不能让读者明白,前后的文字叙述也来自于他人。退一步说:方舟子的文章明显在文字上大段“拷贝”(我暂用一个较弱的词)了Greene 等人的文章,而且没任何引号。
如果方舟子可以据此辩解的话,当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潘某与陈某的抄袭文章,也毫无问题了(详情可参考《自然辩证法通讯》某一期的对照文章)。
事实上潘与陈等人合著的文章受到了国际学者和那家刊物编辑的强烈谴责(虽然调查的结果只表明,是文字范围的雷同,据说因为作者英文不大好,实验等还是自己做的),处理方式可从那家外文杂志上找到。
从后面我们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方舟子做得的确“不地道”,抄得太狠了点儿!他本应当清楚地指明该文章是从哪里节选或者编译的。但是他没有。当然,也存在这种可能:方舟子提交给《南方周末》的原始稿中:(1)有文献来源的标记或者说明,(2)或者方舟子原来的投稿写着“方舟子编译”之类。到底《南方周末》的编辑收到了什么或者做过了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之所以指出这一点,是想尽可能从好的方面理解一个人。但是,事后,当许多人在网上指责方舟子“抄袭”后,方舟子从没有道歉,也没有改变那篇文章的署名方式(这一点可以参考新语丝网上的方文存档)。我注意到,方事后做的一个工作是,在文后补上了Science 杂志文章。方加的说明是:“(原始论文见Science, 293, 2105-2108)”[6]我觉得他这一做法是正确的,但还不够,他应当把署名改为“方舟子编译”较合适,特别是按他不断倡导的学术规则。
而且这一说明本身也有问题,什么叫“原始论文”, 当《南方周末》上的文章与《科学》上的那篇文章是同样的作者时,这样注明是可以的,但是,现在的作者不同。那么谁的“原始论文”, 方舟子不至于说《科学》上那篇文章是自己写的吧?
我个人认为,方当初的动机可能是好的(如向中文世界的读者普及一点新知识),但做法欠考虑,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就罢了,这世界上谁没犯过错误?问题主要出在事后的态度:方舟子不但不承认自己的过失,反而千方百计想掩饰自己的错误,甚至恶语谩骂指出其错误的人。这就沦落得与他所打的部分对象完全处于一个层次了。在道德层面,甚至不如那些人,因为那些人并没有打别人的假。
方舟子的文章发表后也有人引用,如:“方舟子先生在《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一文中通过著名的‘电车难题’和‘天桥难题’告诉我们:利弊比较的方法同样无法解决道德难题。以‘天桥难题’为例:‘有一列失控的有轨电车飞奔而来,前方的轨道上站着五个人,处于危险之中。在电车和五个人中间,隔着一座天桥,桥上站着一位陌生的大胖子。拯救这五个人的惟一办法,是把这个大胖子推下天桥,电车将他撞死后就会停下来。那么是否应该把这个人推下桥去拯救五个人?’这是一个没有正解的问题。”(http://www.gameking.com.cn/yxpx-new/jdyx/020710/gta3.htm) 从这个引文看,方舟子《南方周末》的文章的确让人造成一种误解,以为那些文字是方舟子自己写的,而实际上是从外国人的文章中翻译过来的。
三、方舟子的文章与J.D. Greene 等人文章的对比
方舟子的文章以及Greene 等人的文章都不算长,容易对比,在我之前已有人作过对比,如[3]。究竟方先生“搬运”了多少,从以下我的对比中一目了然。
注意,以下只是一部分文字的粗略对比,细致的对比还没有做。
对照之一:[5]
Greene 等人:The long-standing rationalist tradition in moral psychology emphasizes
the role of reason in moral judgment. A more recent trend places increased emphasis
on emotion.
方舟子的中文写作:“这个实验结果,对主流哲学家是个打击,他们向来主张道德判断是纯理性的,而现在却必须考虑其中的感情因素。”
评:中英文有明显的相关性,不过方舟子有意改动了一些词,可惜这一改在科学性上反而不准确了。原文只是说“强调”,而没说“纯理性”,方舟子根据其非此即彼的“二叉观念”做了修改。如果有人不知道什么叫“歪曲”,读了上面的文字就知道了。
对照之二:
Greene 等人:The present study was inspired by a family of ethical dilemmas familiar
to contemporary moral philosophers (1). One such dilemma is the trolley dilemma:
A runaway trolley is headed for five people who will be killed if it proceeds on
its present course. The only way to save them is to hit a switch that will turn
the trolley onto an alternate set of tracks where it will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of five. Ought you to turn the trolley in order to save five people at the expense
of one? Most people say yes.
方舟子的中文写作:“当代哲学的一个任务是解决道德伦理问题,为此哲学家们经常要辩论一些假想的难题,其中较著名的一个是“电车难题”:假设有一列失控的有轨电车飞奔而来,前面有两条轨道,一条站着五个人,一条站着一个人。如果不扳道岔,电车将冲向第一条轨道压死五个人。那么是否应该扳道岔,将电车引向另一条轨道,压死上面的那一个人?大多数人会回答应该,因为牺牲一个人拯救五个人是值得的。”
评:太相似了,连标点符号都差不多。方先生中文“写得”真好!听说方舟子中文不错,领教了。方舟子敢说自己的文字没有抄人家的?
对照之三:
Greene 等人:Now consider a similar problem, the footbridge dilemma. As before,
a trolley threatens to kill five people. You are standing next to a large stranger
on a footbridge that spans the tracks, in between the oncoming trolley and the
five people. In this scenario, the only way to save the five people is to push
this stranger off the bridge, onto the tracks below. He will die if you do this,
but his body will stop the trolley from reaching the others. Ought you to save the
five others by pushing this stranger to his death? Most people say no.
方舟子的中文写作:“现在,再考虑另一个难题:同样有一列失控的有轨电车飞奔而来,前方的轨道上站着五个人处于危险之中。在电车和五个人中间,隔着一座天桥,桥上站着一位陌生的大胖子。拯救这五个人的唯一办法,是把这个大胖子推下天桥,电车将他撞死后就会停下来。那么是否应该把这个人推下桥去拯救五个人?大多数人会对这个“天桥难题”说不应该。”
评: “现在”,now。呵呵,“Most people say no” !现在还“考虑”(consider)什么呢?还说自己没抄?替方舟子说法的人可能说了,方不过是引用人家的而已。但是请注意了,上面的前后引号是我加上的,方舟子的文章中这一大段可没有引号。后面也没有括号说明,文末也没有注释和文献说明。
对照之四:
Greene 等人:Taken together, these two dilemmas create a puzzle for moral
philosophers: What makes it morally acceptable to sacrifice one life to save five
in the trolley dilemma but not in the footbridge dilemma?
方舟子的中文写作:“为什么同样是牺牲一个人拯救五个人,人们却会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
对照之五:
Greene 等人:Many answer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example, one might suggest, in
a Kantian vein,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cases lies in the fact that
in the footbridge dilemma one literally uses a fellow human being as a means to
some independent end, whereas in the trolley dilemma the unfortunate person just
happens to be in the way. This answer, however, runs into trouble with a variant of
the trolley dilemma in which the track leading to the one person loops around
to connect with the track leading to the five people (1). Here we will suppose
that without a body on the alternate track, the trolley would, if turned that way,
make its way to the other track and kill the five people as well. In this variant,
as in the footbridge dilemma, you would use someone's body to stop the trolley
from killing the five. Most agree, nevertheless, that it is still appropriate to
turn the trolley in this case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here, too, we have a
case of "using."
方舟子的中文写作:“一种经典的解释是,在‘电车难题’中,牺牲掉的那个人是不幸碰巧站在另一条轨道上,并没有被直接用来拯救另五个人;而在‘天桥难题’中,胖子是直接被用来拯救五个人的,因此直接利用一个人的生命来拯救他人,是不道德的。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 ‘电车难题’的变型:假设站着一个人的那条轨道的另一端是跟另一条轨道相连的,即形成一个回路,如果那上面没有这个人,电车会从这条轨道绕回来到另一条轨道压死五个人。在压死这个人后,电车会停下来,不会危及另五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把电车引向站着一个人的轨道去压死他?虽然这一次,这个人是被直接利用了,大多数人仍然会回答应该。” (注意语序有点调换)可见,“直接利用是不道德的”的解释遇到了麻烦。”
评:在前面“This answer, however, runs into trouble with” 。一向感觉良好的方舟子似乎没有感觉到自己遇到了麻烦!
对照之六:
Greene 等人:The present results raise but do not answer a more general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forementioned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puzzles:
方舟子中文写作:“但是,这个实验其实并没有解决这些道德难题。”
对照之七:
Greene 等人:How will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that give rise to
our moral judgments alter our attitudes toward the moral judgments we make?
方舟子的中文写作:“有一个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在我们对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有了更好的理解之后,是否会影响我们的道德决定?”
四、方舟子的狡辩
最近方舟子无缘无故恶语骂我,我考虑了他的身份,温和地回敬了他(请注意因果关系),我写道:“我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有信心,对中国的法律有信心,对中国百姓有信心,对方舟子也有信心(很抬举他了吧):继续用二叉式的、上纲上线式的方法做下去,只会不断充实、加重我所赠送的那个称号的内涵;相反,正确地估计自己及时代,做点力所能的事情(比如继续从美国的Science杂志上‘搬运’一些东西到中文世界中来。注意了,下次要标记清楚从哪来的),也还来得及(比如写点知识性科普,或者写点诗歌之类。 Sorry,现在恐怕不行。现在方舟子进化得、富有得只剩下‘科学’和‘真理’了,诗歌那东西不够科学、理性啦)。方舟子的先天素质和文化知识还是不错的,他的问题是心态问题。”
方舟子马上回应:“继续从美国的Science 杂志上‘搬运’一些东西到中文世界中来。注意了,下次要标记清楚从哪来的”,这是在暗示我剽窃美国Science 杂志上的文章,一个三、四年前由几名被我揭露过的学术腐败分子所捏造、我已反复驳斥过的老谣言。刘副以前只敢匿名在网上跟着鼓噪,搬一些网上匿名诽谤我的帖子到其网站,现在敢于在署着‘刘华杰’大名的文章中继续散布谣言,倒也是勇气可嘉。我不相信刘副会弱智到分不清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区别,否则他完全可以找到更新‘剽窃’证据,例如我在《人不是基因的奴隶》(载《中国青年报》 2004.12.29)中把最新科学进展搬运到中文世界中来时,就没有‘标记清楚从哪来的’,而且索性在文后也不像以前那样附上原始论文出处,让那些想诬告的人麻烦一点。一个人热衷于散布谣言,而且是早就被驳斥过的谣言,不仅仅是先天素质、文化知识和心态的问题,更是人品的问题。”[2]
我觉得江晓原老师讲的“三不”政策有道理,所以我只指出方舟子这番话的不实之处:
(1)这件事不能算“捏造”,事实俱在,抵赖不过去的。自己不喜欢,就称为“老谣言”,更是掩耳盗铃。如果这件事属实的话,被认定不光彩的话,方舟子一生也休想洗掉,它是方先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记录。就像一个人曾经偷过人家的东西,不管有几次,毕竟是偷了,别人称他为“小偷”就不算错。
(2)方先生骂我“弱智”、“分不清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区别”。请大家注意“弱智”是方舟子的习惯用语,他不喜欢的人就会被送上这个“伟大”的称号,说文如其人吧,好像不礼貌,准确的说法应当是:“方舟子不弱智”。我重点不想讨论这个,也不想分辨能否区分“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我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来判定什么是合法的署名什么是盗用他人知识产权。无论科普文章还是学术论文,署名人都要服从法律的规定。我退一步,就算我分不清两者的差别,方舟子的辩解也是不成立的。我没见到我国的法律以及美国的法律中说,因为写科普就可以偷别人的东西。别说科普了,就算写一份作业、一个策划案、一个宣传单,把别人的东西署上自己的名字、而没有标注来源,也是不允许的。我知道,在中国,远没有严格做到这一点。但是在美国,这是清楚的。方舟子严以律己、行打假之正义事业、维护中国学术的尊严、端正中国的学风等等(提醒方先生,可以把俺表扬你的这些话供在新语丝网上,就像你现在做的那样),相必是十分地懂得哪些是犯规的(misconduct)、哪些是不犯规的。
(3)方舟子不以此为耻,反而以荣,更体现先生的本事:“更新‘剽窃’证据,例如我在《人不是基因的奴隶》(载《中国青年报》2004.12.29)中把最新科学进展搬运到中文世界中来时,就没有‘标记清楚从哪来的’。” 此文我没读过。这等事,似乎也只有方先生干得出来、理直气壮地讲得出来。向国人介绍科学新知识,很好,值得表扬,但是这并不能为“搬运”的合理性、合法性做任何辩护,否则中国许多出版社翻译出版国外的科普图书就不用费那牛劲购买版权了。即使从坏人那里偷东西,那也叫偷。方先生认为自己做得对,就可以勇往直前,现在没有人理,并等于严重越过红线后,还能幸免于法律的惩罚。
(4)方先生说我以前对此事只敢“匿名在网上跟着鼓噪”。非常不准确,这种说法方先生已经用过多次了,好像我还惧他似的,由此可见方先生是多么自大的人物。我从事二阶打假是光明正大的事情,当对象恰好是方舟子时,我也不会例外。方舟子的眼神应当比我好(我,戴眼镜), 而北大科学传播中心网上的“对照”明明署着我们名字[5] ,如何就看不见呢?读者可以点击:
http://www.csc.pku.edu.cn/art.php?sid=1743 ,以判断方舟子说话是否有谱。读者千万别以为方舟子只是不小心偶一为之,如此前他曾宣称北大CSC 网有意过滤海外读者访问,这完全是方舟子“伪科学态度”在做怪,是一种捏造,CSC 从来没有过滤过任何人。
(5) 谁“ 散布谣言”的问题,读者根据提供的原始材料,自然有自己的判断,不是方和我自己说了算,所以此条只记在这里。
五、小结
此项研究非常初步,但已有“阶段性成果”,只是尚未得出最后明确的结论,请读者参与得出自己的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之一:他人可以统计一下,方文与 Greene 的文章中有多少字(或词)可以一一对应,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或者倒过来,方舟子文章中有哪些字或者词在Greene 等人的文章找不到对应? 据我初步估计,后者做起来会更省力些。估计此工作10-60 分钟可以搞定,但我现在还没做此工作,将来也不打算做了,留给学英语的中学生做吧。希望中国科协“破迷反伪”委员会关注此项研究,也请某某某基金会资助此项研究,嘿嘿!
其实,方舟子最佳的处理办法是:承认自己当初给《南方周末》的文章有一定的失误或者不妥当之处,向读者道个歉不就完了吗!如果方道歉了,谁要是再追究这件事,就没意思了。
我要看的就是,方舟子有没有勇气承认事实,有没有勇气道歉。
参考文献与注释
(只列出了部分文献)
[1]Greene J.D. Sommerville R.B. et al. 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Moral Judgment. Science, 293(2001):2105-2108
[2]方舟子,对北大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题外注的题外注,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
em=no06&idArticle=18007&flag=1 ,方舟子的新评论在此栏的下端。
[3] 麦克尔· 宋,从一段英文的翻译来看方舟子的学术打假资格, http://www.csc.pku.edu.cn/art.php?sid=1760 ,此为较早(似乎不是最早)反映此事的文章。当时的虹桥科教论坛上有许多讨论。据我了解,当时类似的对比工作还有不少,只是我没有特意记录下来。网友们大概能够回忆起来。
[4] 方舟子,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南方周末》2001 年10 月4 日,http://tech.sina.com.cn/oi/2003-07-24/1337213120.shtml 。此为方舟子发表的大作。注意署名没有署某某编译或某某译,按缺省配置理解,这是方舟子“原创”的文章。上面的链接指向新浪网转发的该文。其他网站也转发了此文,如: //www.scitom.com.cn/report/critique/ctq138.html
[5]刘华杰,对方舟子文章与Greene 等人文章的“简要对照”,2004-2-12, http://www.csc.pku.edu.cn/art.php?sid=1743 。此为本人当时对方舟子文章与Science 上文章所做的简要对比。署名很清楚是刘华杰,不是像方舟子讲的匿名。
我的“对照”不算早,此前已有他人做过此类工作,我也不认识那些人。
[6] 方舟子,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新语丝电子文库】( 《南方周末》2001 年10 月日),http://xys.3322.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moral.txt 。此为方舟子事后在自己的新语丝网站发布的此文章的一个版本。注意文章最后比《南方周末》
”的刊出稿多出一行“(原始论文见Science, 293, 2105-2108), 但作者仍然署着“方舟子”。
[7] 大狗,《侠盗猎车手3 》(GTA3) 评论,来源:大狗之家,
http://www.gameking.com.cn/yxpx-new/jdyx/020710/gta3.htm 。此文末尾处引用了方舟子《南方周末》的文章。从其引用看,那些文章似乎都是方舟子写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读者会误以为那些文字是方舟子写的,而不是翻译过来的。
[8] 吉姆佩尔,Top 10 之十大学术污点英雄第三号:方舟子, Top 10 之十大学术污点英雄。选自http://culture.163.com/editor/020314/020314_59997.html,2002 年03 月14,网易报道。此条还虚拟了问答:“方: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以往光顾打别人,不想被人掏了底。记:方先生,我特别想知道.您今天,作为一个污点英雄,站在这里有什么感受? 方: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有缺点的英雄也是英雄,无缺点的苍蝇终归是苍蝇。”颇有意思。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6年1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