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等级森严的大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8:1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人类知识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大学应该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地方,它的大门上应该写上四个金灿灿的大字:平等自由。可如今的一些大学却是那样的等级森严,充满着各种清规戒律,条条框框。

在大学,等级主要体现为职称,即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切利益都与此直接相关,比如住房、工资、资金、福利。有的大学规定,职称不同,讲课费就不同。也就是说,只要你是教授,不管你课讲得多差,哪怕差得像《围城》中丢了讲稿的方鸿渐一样,“大麻、梅毒……”地乱吹一通,照样可以拿很高的讲课费;如果你是讲师,即使课讲得再好,讲课费也不及教授的二分之一。其实,讲课费的多少应该与讲课质量直接挂钩。否则,谁还愿意在讲课质量上多下功夫呢?

担任硕士生导师的必须有副教授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担任博士生导师的必须有教授职称,副教授职称以下的不能担任导师,这在全国早已是明确的规定。这种规定的潜台词是教授的学术能力就必然高于副教授,副教授的学术能力就必然高于讲师。我看也不尽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谷融先生当年发表《论文学是人学》的著名论文时是讲师职称,论文质量之高是一般教授的文章所不及的。由于在评定导师时依据的不是学术能力,而是职称,有时难免会闹一些笑话。我所在的学院硕士研究生多得带不过来,于是,一位副教授尽管学术能力很差,差得只能在学报的增刊上花钱发文章,但是由于他是副教授,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硕士生导师。在指导一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时,竟然几次把该生本没有错误的论文打了回去重做,弄得该生无所适从,哭了好几场。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了岗位津贴制。虽然岗位津贴的评定有一个原则:竞争上岗,但私下不成文的规定却是:多来论资排辈,少来出类拔萃。所谓的论资排辈,就是按职称定位置。我所在的大学在设置岗位津贴时有一种科研型关键岗,主要是针对国家项目的主持人而设的,其目的是为完成国家项目提供一定的帮助。作为国家项目的主持人,我兴冲冲地申报了科研型关键岗,结果败下阵来。问其故,学校答曰:你是讲师职称,不够格。但是,有一位省级重点项目的主持人,就因为是副教授职称,却申报成功了。问其故,学校答曰:省级重点项目,学校可视为国家项目。我想,省级重点项目尽管视为国家项目,但也仅仅是“视为”而已,本质还不是国家项目。后来,我戏言,国家项目的主持人打不过省级项目的主持人,就好像当年国民党的正规军打不过土八路。这分明是一出闹剧,一出因职称的等级而造成的闹剧。


由于一切利益均与职称挂钩,所以职称的评定非常严格,严格得简直是触目惊心。比如一些大学规定:硕士毕业生只能当助教,2年后自动升为讲师;博士毕业生只能是讲师,2年后自动升为副教授;就一般情况而言,讲师升为副教授需要5年,若破格,最短不能超过3年;副教授升为教授需要5年,若破格,最短不能超过3年。严格是好事,否则就会出现混乱局面。问题是严格的依据要合情合理。上述的种种严格规定,其依据主要是时间和学历,而不是学术能力。其实,学术能力才应该是评定职称最主要的依据。在我看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只能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就可以享受到很高的待遇。

正因为职称与学术能力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有的大学已经打破了教授终身制。据悉,上海大学在实行岗位聘任时,就有几位教授由于没有学术能力,只好高职低聘。

打破等级区别,引进竞争机制,唯才是举,任人为贤,这才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做到这一点,大学才能真正充满活力和朝气,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知识的摇篮和文明的发源地,否则,大学就成了“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一沟绝望的死水。”(闻一多诗)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4年5月27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 23:1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