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形迹可疑的“核心期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7:5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核心期刊”这个概念被广泛引入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之后,它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国内学术期刊界和学术队伍内部不同程度的分化。从“权威核心期刊”、“国家级重点期刊”、“核心期刊”到“省级期刊”,学术刊物被拦腰切割分成了三六九等;学者们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职称评定,乃至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教研人员的岗位津贴等级,也依据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多寡、所发表论文的刊物等级高低来排定坐次。不少高校甚至“与时俱进”地作出硬性规定,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者,必须要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应数量的论文方可获得答辩资格。“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被充分神化,似乎有了“核心期刊”这把尺子,一切问题就能“轻轻一抓就起来”。实际上,这种以刊取文、以刊取人的评价体系体现出的并非是我们的学术关怀,而是现代人类制度化的思维方式,人们总是想通过制订格式简单的普适方法来把握和思考复杂的学术评价问题。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学术评价权力基本上是掌握在各高等院校的人事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手里,对于这些行政管理机构的人员来说,判别学术论文质量优劣实非他们的专长,所以对号入座的量化评价无疑是实用而更具有可操作性的。


或许我们无须过多怀疑这种依据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确定的期刊等级,以及依据“核心期刊”判定学者们学术成就的做法,因为在我们这个科学精神还不是很发达的国度里,“核心期刊”的存在的确是有胜于无的,它毕竟使我们的学术评价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科学的尺度,有可能避免学术评价中人为造成的诸多非学术化倾向。但是任何哪怕再完美的评价标准,一旦被绝对化之后,都有可能蹈入新的误区,背离真正的学术精神。目前的情况就是这样,不止是行政管理部门,即便是学者群体自身,可以说都普遍陷入了“核心期刊”拜物教的泥淖中。在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中,由于人们对学者们的学术水准认可,学者们的学术前途是由刊物的等级决定的,所以人们在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已经很少有人再去关注“说些什么”的学术研究的本质性问题,而是非常看重“在哪里说”的形式意义,不少学者不是把心思用在悉心打磨学术产品、如何思考创造学术精品上,而是集中精力研究“核心期刊”的品味和用稿特点,然后量体裁衣度身定做学术论文,以期能够登堂入室。学术论文写作隐含着太多的功利性色彩和做作的匠气。在这样的现代迷信中,作为学术发表媒介而存在的期刊被提升为学者追求的目的,这不能说不是学术研究的“异化”和本末倒置,也是学术的悲哀。

这种以刊取文的思维方式包含着类似“血统论”或“出身论”式的荒诞逻辑。据说现行的刊物等级评定主要是由刊物的“影响力”决定的,而这种“影响力”又是“由比较权威的文献信息机构按照文献信息学的一套方法统计分析的结果确定的”。但是其实谁都知道,至少在目前的学术环境下,我们的学术期刊等级基本上还是和主办单位的等级划等号的,主办机构的级别越高,其所办刊物的级别往往也越高、越“权威”,刊物因机构而增辉,论文因刊物而添色。而且一个怪异的共性现象是,几乎所有高校的学术“成果”统计中,报纸往往都是被排除在外的。报纸上发表的论文份量再重,仍然不足以作为“成果”进入我们的评价视野,而期刊上发表的哪怕是短短的千字文,却都冠冕堂皇地列入“成果”之列。其它学科的情况如何我不得而知,就当代文学学科来看,我想大概谁都不会漠视《文艺报》在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作为一份专业性报纸,它是直接介入当代文学的,和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具有相濡以沫的关系,其中的原生性文献和批评文章,历来是我们从事当代文学批评和编纂当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就其影响力而言,最近几年它在重要文摘类期刊中的转载率也是居高不下。但即便如此,它所刊发的文章仍然是无法作为“成果”统计的。其它如《南方文坛》,虽然在文学批评界享有重要影响力,但迄今为止也没有捞到顶“核心期刊”的红帽子。

因此说,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并不能直接决定学术论文的影响力。检验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可以是相应时间段内统计学意义上的量化分析方法,但是检验学术论文价值的尺度只能有两个:一个是当代性的学术实践,就是看学术成果能不能转化为促进现实社会发展和学术自身发展的有效力量;另一个是未来性的学术史检验,就是看学术成果能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进入人类恒久的学术传承。从根本上说,任何学术论文在发表这个环节上,仅仅只是作为撰者和编辑的劳动成果体现而存在的,它们能否最终成为社会成果和学术成果,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应和学术效应,应该说还有待于上述两个尺度的检验。任何期刊主办机构,就其办刊的主导方针而言都是大同小异的,就是要把最具创新意义、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虽然存在着不同刊物编辑眼光和选稿水准的差异,但是不管怎么说,编辑对于学术论文的遴选和刊发,仅仅是一种相对主观的趣味评价和预期评价,即按照刊物自身的组稿趣味、选稿标准和对学术论文可能产生效应的预测性判断,有选择地发表稿件。这种趣味评价和预期评价等主观性因素,在未经过有效检验之前,显然还不足以作为我们评价学术成果优劣的依据。如此看来,学术期刊等级评定,终究不过是个唯“名”唯“实”的问题,既不能不当回事,也不能太当回事。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4年2月19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5:3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