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说明:这是我在今年4,5月为《社会科学报》写的文章,在8月13日发表,现在看来,北大的改革已经使我当初认为中国文科不一定能够实现的外部评价制度变成了将要迅速实现的制度。
中国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量化(等级化)考评制度,主要是看所发表论文的刊物的等级与论文数量、专著数量,即自动地把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看质量高低,只看作达到此等级杂志的平均水平,直接违反了一个简单常识:在定性正确的基础上才有定量的精确。所以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工程技术研究方面量化(等级化)考评制度尤其显得荒唐:工程技术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实用的新成果,因此重要的是实用价值、创造性,也就是说能够为社会带来实际的效益,或能够为未来的发明创造打好基础。当然,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主要应该看实用性和创新水平,发表工程技术论文进行交流也是必要的,有价值的,但毫无疑问比较次要。量化(等级化)考评制度却首先要的是论文的数量以及所发表刊物的等级,这种情况不是说舍本逐末,至少也是主次颠倒。
本人对此量化(等级化)考评制度的思考结果简洁地说就是:以趋利避害的理性经济人为前提,加上两个前提条件:一、每个人总是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略微高估,对别人的研究成果略微低估,并且能够估计出学术刊物中本专业较低水平论文的水准和编辑、评审对论文的偏好;二、杂志、出版社必定要持续地办,一定要发表论文、著作;由此即可严密推论出在这样的制度要求下:1、理性人的最优策略是尽量多做达到最低要求水平的研究和多发表达到学术刊物最低水平要求的论文,最差的策略是尽量做自己能够做到的最高水平的研究。2、这个制度既是自动认可学术垃圾和学术腐败的制度,也是自动缓慢地降低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和鉴别力的制度;3、如果学者人数不变的同时,学术刊物、出版社数量增加,学术水平、科学水平将下降更迅速。如果学术刊物、出版社数量不变的同时,学者人数增加,学术水平、科学水平将缓慢上升。当然,在自然科学、文科以及工程技术领域推行这一政策的结果必定是:中国科学技术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数量有了大增长,质量和总体水平却大幅度下降,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泛滥。就象当年中国的大跃进那样,粮食、钢铁产量高得惊人,但却不是虚报,就是将大量的废铁当成钢铁,结果鼓励产生的或逼迫产生的废铜烂铁特别多。因此,在自然科学、文科以及在大学中的工程技术领域中,量化考评制度必须尽快废除。
如果要为量化考评制度作辩解的话,理由也绝对不是什么“科学”、“精确”,量化考评制度根本不科学,也不精确,而是它能够做到程序公正,简单,不需要进行较为困难、需要花费资金的评价事项而节约了评价成本。当然,程序的公正由于各单位制定的核心刊物标准五花八门而大打折扣,节约下来的评价成本也因导致中国科技水平退步而显得很不值得,得不偿失。(详尽的讨论在《学术自由是科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科学研究标准问题》一文中)
进行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惟有采取外部评价制度了,首先必须保证程序的公正:一、任何人不得进行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人的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估,也不允许成为这些事项的学术召集人。其中,有师生关系(导师与所带的研究生关系)、同一年级的同学关系等,也应当避嫌。任何有关学者的重大事项,如聘用、奖励、授予终身教职、晋升等,都必须先由本专业专家(一般是被评价者学习、工作的学术机构之外的三至五名外部专家)对其科研成果进行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再做决定。这些事项,若需要推荐人的推荐,则推荐人的意见意味着已经对被推荐人的科研成果进行了质量评价,推荐人就因牵涉自己的推荐信誉而不能够再做外部专家进行重复质量评价,也不宜成为学术召集人。学术机构中的官员要获得学者系列的职位职称,在这方面也不能例外。
二、若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价结果,有关专家的评价有大分歧,则应当听取被评估人的意见与争辩,并将上一次的专家评价与被评估人的争辩意见,交给另一些专家或原来的专家,进行第二轮质量评估,而后再讨论决定。(在科学研究上有时会遇到尚无定论或争议颇大的问题,除非被评估者的研究成果将此问题变成了定论,否则有关专家的评价因学术观点的不同而大相径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程序公正的基础上,就要依靠学者的学术水平来实现实质的公正。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是专业繁多,一般只有本专业专家清楚方方面面的情况。一项科技研究结果是不是成果,水平如何,只有本专业专家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清楚并能够确定,不能由官员说了算,因此,只应该由本专业专家决定谁能够获得、晋升学术职位,所以,在大学等学术机构中,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必须与学术的权力归学者的改革相结合,学术权力只能够来源于学者的学术权利和学术水平,而不能够来源于政治权力和学术地位。因此,必须实行教授(教师)自治、教授治校、民主自治,即在重大事项上,如教师聘用、晋升等的决定上,所有学者的学术权利一律平等,投票表决都是一票,身为院士也只有一票,同一学科的学者身为校长、系主任也一样。当然,投票前必须经过讨论,交换意见,实际结果应该是学术水平高者影响大。相应地,随着决定各个事项所要求的学术水平越高,则对学者学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如教师聘用,应由全系的教师(教授)投票决定,而晋升教授的事项,则应由全系的教授投票决定为好,若授予终身教职,则由全系所有的有终身教职的学者投票表决为好。
一旦实行外部评价制度,就必须实行教授治校,民主自治的改革,除上面已经说到的原因外,还有一些极其显而易见的原因。一所大学,当然应该是行政后勤机构为教学、科研服务,而不应该让教学、科研围着行政后勤转,但谁都知道这要以权力为基础。所以必须让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的教授们在教学、科研上拥有决定权,大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教学、科研,这也就是必须实行教授治校。如果实行教授治校后,教授们运用权力逐步做到了各部门真正为教学、科研服务,这项改革对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可谓成本极小,收益极大。
学术机构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学术昌明,因此,对学术机构内部人员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并提拔、奖励富有创造性的学人,以及给予更多资源以进一步促进学术的发展,乃是一个学术机构必须进行的极其重要的常规性工作。外部评价只是为了保证做到程序公正和实质公正所不得不重复进行的工作,也是必须付出的额外的成本。因此,若一个学术机构对其内部的学者进行学术评价能够保证程序公正和实质公正,就应当自己进行,而且这种额外成本越小越好。当然,由于中国大学的学术近亲繁殖极为严重,这些额外成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付出。
在一个习惯了由官员指定学术委员会,并剥夺了其他教授学术权利的国家实行这样一个制度,一开始的痛苦、混乱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的情况是别无选择,只有付出这样的代价。中国大学的学术近亲繁殖极其严重,导致内耗严重,老办法既不能够做到程序公正,做到实质公正也太难,所以才有极其糟糕但基本做到了程序公正的量化(等级化)考评制度。另外一个可供选择但并不现实的办法是由学术权威出于公心地选拔学术职位的承担者,我国八十年代的情况与此有点接近,民国时代的学术权威们大多如此行事,效果还可以。但现在中国的学术环境根本不象八十年代,也几乎没有了学术权威,而且这个制度即使实行得很好也有不利于培养学者科学鉴别力的缺陷,因此这办法虽然比中国现在实行的量化考评制度好,但还是无法实施的。
科学鉴别力即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必须运用、非常重要的,对科学研究成果良好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把握能力。学术机构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学术昌明,因此学术机构的评价体系必须有利于形成学术共同体,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培养学者的科学鉴别力,引导年青的学者努力做高水平、创造性的研究。如果外部评价的组织工作做得好,本专业专家对被评估者的科研能力、创新情况、缺陷等科研水平情况作了客观清晰的评价鉴定,而且是有参照情况下的鉴定评价,被评估者能够看到这一切,又是在切关自身利害的事项上,当然印象深刻,或许就能够因此而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提高水平。对于其他参与投票的学者,也能够看到学术出版物上一般不会有的高水平鉴定,并在讨论中能够逐步体会把握,提高自己的科学鉴别力。高水平的学者也能够凭非凡的创造和高水平的科学鉴别力,作出高水平的评价、鉴别,建立或进一步地增强学术权威。这样有有利于学术机构产生自己的权威学者,引导年青的学者努力做高水平、创造性的研究。当然,情况也可能不尽如此。但一个制度,应该给学者提供这样的提高或运用科学鉴别力的机会,而不是根本不提供机会。
因此,不宜进行了外部评价后,就由系主任或校长根据外部评价来决定聘任、晋升等事项。这样就缺少了许多磨练教授(教师)感受、体会、运用高水平科学研究标准和科学鉴别力的机会,对培养学术共同体与学者的科学鉴别力很不利,也容易导致学者学官们盲从于学术权威,不利于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当然,教授自治并没有剥夺系主任、校长等领导者实施实质公正的权力。比如说,如果一位教师,各方面均无问题,外部专家或学术权威的评价,其学术水准也达到了相应的要求,若教授会议却未通过,又无确凿的理由,则系主任、院长、校长有权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决定(教授会决议否决外部评价必须写出评议书,有详细、确凿的理由,结论必须让外行都能够看懂)。另一方面,如果一位教师的学术水准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教授会议居然在无充足、确凿理由的情况下通过了,当然系主任、院长、校长也有权改变。
中国大学的学术近亲繁殖很严重,徒子徒孙们聚集在一个系中,拉帮结派现象恐怕会因为实行这个制度而表面化。这样,有公心的学者与领导可能会受到相当大的压力,但若出现这种情况,解决办法也绝对不是退回去,或由领导者根据外部评价就作出决定,而只能够立即实行不留本校生的制度,即本校生在两年后才能够回本校应聘,解决这个危害中国学术的学术近亲繁殖问题。
中国如果要实行这样一个外部评价制度,就应该参照西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由外部专家进行科研成果评价鉴定恐怕应该支付一笔费用以保证质量,尤其在制度的初创时期,特别需要有权威性,但这笔经费从何而来?由谁支出?支出多少,如何进行审计?由谁具体负责?通过何种程序确定进行外部评价的专家,是由上级领导机关决定,还是由学术界的人士推荐评议确定?根据什么样的标准选择进行评价的外部专家?是不是所有使用了国家科技资金投入的项目都应该进行外部评价,不管主持者是谁都必须进行?对外部专家的评价鉴定应当有什么样的具体要求?
笔者对此类制度只有部分性的了解,但中国科学技术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实在是太重要了,故此不揣冒昧地将思考结果阐述如下:
外部评价宜由各个学术机构自行进行所需经费亦由学术机构承担,由系主任、院长等确定进行外部评价的专家或根据研究同一专业(方向)的学术界人士推荐、评议确定进行外部评价的专家,而且还应该征询研究同一方向的在海外留学以及在海外工作的学者们的意见建议,甚至包括外国科学家在内。由系办公室、校办公室进行具体操作。
选择外部专家的标准是富于创造力、学术水平高,这才是大师。并不是年老的科学家就水平高,也不一定学术地位高、名气大、知识丰富就是大师。科技工作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三十岁至五十岁之间的人最富于创造性,水平高,大多数人过了六十岁,水平下降相当大。比如说本人心目中的中国第一科学家邹承鲁院士(虽然名气肯定不是中国科学界中最大的),年事已高,将近八十,亦不可承担此类事项。还有,被评价人的学术成果,拿出其学术水平最高的论文一至四篇,或再加上专著一本就够了。
改革中国的科技评价体系,由外部的本专业专家进行评价,首要的是做到对科技成果的质量定性评价正确、清晰。中国科技评价中的“小钱大评、中钱小评、大钱不评”的情况必须改变。任何项目结束都必须进行严格公正的质量评估,项目的主持者即使是中国学术地位最高的院士也不能够例外。花费了大笔资金的大项目更要大评,必要的评价成本是必须花费的,进行评价时,如果必须的话,就邀请国外的同行专家参加。而且,大项目往往需要推后一些时间如项目结束几年后进行,以清楚其意义与价值。至于未使用国家科技资金所取得的成果,相应的评价在科技奖励与学者评聘、晋升时进行。
中国的大学必须实行终身教职制度,以保障学术自由。当然,大多数终身教授应当是系级的,唯有极少数大师级学者才应当是校级终身教授。终身教职无名额限制,只要学者的水平与贡献达到要求都能够获得,以有利于教师的共同协作和教师道德的建设,避免有害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内耗(由于中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我个人认为大学终身教职的起点以副教授为好)。聘任终身教授务必做到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被聘任者必须满足基本要求。基本要求随学校定位不同而不同,如专科院校与低水平的本科大学,教学很重要而科研不太重要,授予终身教职的基本条件是教学情况良好,已经掌握了如何做科研,获得了有新意的成果,无教师道德与学术道德方面的问题等等。当然,要晋升为(副教授、)教授的话就必须进行外部评价,鉴定其水平是否达到要求。至于定位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学校,授予终身教职的条件就要高很多,在这些条件都满足的基础上,如增加必须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条件后,还要再独立完成一项创新或更多创新,才能得到终身教职。如果学校的定位为世界一流大学,则学者必须被外部的学术大师或专家严格公正地鉴定其论文专著的学术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终身教授水准的才能够被聘任。
当然,这要求学校的组织工作必须到位,写清楚学校的定位,鉴定的目的,并要求外部专家的鉴定必须明确清晰,而不是含糊的“高水平”、“优秀”,如将被鉴定论文与另一篇论文作对比,认定水平相当并说明那一篇论文的作者或主要作者因此在哪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获得终身教职(这种鉴定才是好的鉴定)。
在这样的一个制度环境下,同行评议、学术共同体、良好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切关学者自身利益的事项上,学术方面是看学术创新水平,学术成果最多只看代表最高水平的三篇论文和一本专著,根本不看毫无意义的垃圾论文专著数量,学者们的最优策略就是做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的研究,做创造性的研究,谁还会拼命制造学术垃圾?困扰中国科学技术的大问题:有数量、低质量甚至没质量就得到了解决,被一些人所提到的中国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几个原因:缺乏同行评议,缺乏良好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缺少学术共同体,缺乏学术自由(至少制度保障缺乏)等,就在关键的制度上得到了解决(如果仔细分析这四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中国的科学技术就会逐步进步。
实行终身教职制度是为了让教授(教师)们集中精力做高水平的研究,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让他们具备对创造很重要的平和心态。但如果他们却躺下不干,或者到处兼职怎么办?在大学中重要的是教学与科研,学者在学术研究上躺下不干是自己毁灭自己的声誉和前途,如果选人得当,则绝大多数人是不会这样做的,预计会出现的这种极少数情况是不得不付出的小代价。但如果教授不好好教学,学生有投诉而不处理,或者是教授可以不教书,那么主要不是教授的问题,而是制度或领导有问题。如果教授的教学差而学生不投诉,不是学生有问题,就是大环境存在问题了。还有,如果万一出现一个系的大多数终身教授都不合格,校长也能够采取解散这个系的办法来取消所有的终身聘用合同。
建立并实行一个如此的科学技术的评价体系,对培育学术共同体、提升中国大学的学术水平、科学鉴别力极端重要,对解决中国大学中盛行的学术浮躁与学术腐败也极其重要,当然应该尽早进行。但令人遗憾的是:报刊上与国际互联网上很少看到这些,偶尔会提到一鳞半爪,但却常看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国家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给北大、清华增加拨款,这18亿的一大笔钱一下子没处花,只好到处找项目,却都想不到在外部评价这至关重要的方面花点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实行了校级、院级、系级教授划分的改革,由于缺少了这种权威性的外部评价和内部学者的民主自治,结果是锐意进取的领导,其部门由于教授的彼此不服而犹如发生了一场地震,倒是因循守旧的的部门相安无事。作者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终身教职制度的改革,但由于终身教授的产生缺少了外部评价和内部学者的民主自治,对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学者的鉴别力助益不大,其权威性也有问题。
在我看来,以往的改革,学术方面的领导们没有做好首先应该做好的事情,如实行外部评价和学者自治的改革,搞好审计工作等,却搞什么量化考评制度、砸教师铁饭碗。结果导致了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退步。可以肯定,中国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大约三年内就会全面实行外部评价制度,中国的文科则难说,但中国文科由于水平很低下,却特别需要实行这样的制度。
一个独立的外部评价体系是学术独立的重要条件,惟有良好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才能够良好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附录:本人没事的时候,写了一个初步的外部评价具体要求表,向大家请教,以臻上乘:(这是为国内人进行外部评价用的)
一、出发点及重要前提是否成立方面
1、可重复的经验支持是否坚实?(实验结果是否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重复验证?)
是 否
(若实验结果未得到其他科学家的重复验证,则恐怕难于评价其水平)
2、 是否从已被公认的知识出发?
是 否
3、是否有剽窃行为?
是 否
(出发点若有错误,若有伪造数据情况,有剽窃行为,论文即已无价值)
二、论点论证是否严密?(概念定义是否严格?推理是否严密?数据处理是否正确?)
是 否
三、是否存在其它与论文结论同等效果的解释,并导致否定论文的结论?
是 否 论文尚未排除此种可能性
四、论文论证是否存在错误?
是 否 大错误 小错误
五、在有错误的情况下,结论是否仍旧能成立?论文存在其它的缺陷吗?
是 否
结论:
一、论文是否具有创造性? 对学术发展或实用性方面的重要性如何?
1、富于创造性 1、非常重要
2、有小的创造性 2、比较重要
3、有新意 3、有意义
4、毫无创造性与新意 4、毫无意义
二、论文的论证与确证方面,论文属于:
1、根本不能够成立的研究结果。2、缺陷极大不可以被接受也无发展价值的研究结果,或者只是泛泛而论,没有创新的“研究结果”。3、缺乏充分实验事实的支持也很缺乏论证的,很有缺陷但也有道理,或有实验支持的此类假说,观点,属于很有缺陷但值得一听的研究结果。4、有缺陷但很值得发展的研究结果。5、在科学上未被确证但可以接受或应该接受,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的成果。6、得到确证,但与现有知识或实验有冲突,非常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的研究结果。7、在科学上已经被确定,应该接受甚至毫无疑问必须接受的研究成果。
三、请对此论文的水准作明确清晰的定位。(与一篇论文作对比,组织者必须提供范本)
如:论文作者凭此论文或这些论文,著作能够在评价人所在的大学:
1、成为讲座教授
2、成为正教授
3、成为副教授
4、成为助理教授(讲师)
5、凭此论文水准不能够得到基本职位
作者电子信箱:kongfuzi2@163.net 或 kongfuzi2@yahoo.com.cn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3年8月1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