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黎宛冰:方舟子的误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7:4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有个叫方舟子的科学打假人士对我父亲打起了口水仗,因为最近我父亲在博客上公布关于“四色定理”的消息。我虽然倾向于相信我父亲,但是我也向来是个抱怀疑主义态度的人,对怀疑主义一向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对我父亲证明四色定理持怀疑态度。但怀疑和打假是两回事,一个以打假出位的人,在一个事情尚未有定论的时候,就已经抱定打假态度,斥之为基本不可能,说什么:“中国有一大批“数学狂人”,他们坚信自己已经解决了歌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四色难题之类的顶级数学难题,并热衷于推销自己的证明。在有了互联网之后,推销起来就更为方便了,不必再像以前那样跑到高校、研究所纠缠,而只要在网上论坛坚守即可。国内报刊出于猎奇,也很热衷于报道他们的事迹。这些人一般来说默默无闻地生活在社会的边缘”这种带有明显偏见的话,并泛泛以“科学规范”归之为不可能,这已经远离了怀疑的尺度,而更接近于陈腐的恶意和庸见。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人以一种模式化思维去判断自己智力范畴以外的事情,还谮以科学之名。

在我看来,方舟子的言论里面有两个基本问题,一:对民科的态度问题;二:对所谓“业余”的认识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方舟子都有严重的逻辑偏差。

方舟子之所以在中国有市场,是因为中国科学界腐败严重,大家对科学腐败深恶痛绝而又缺制度防御。所以方舟子甫出,博得叫好一片。大概是得意忘形,方舟子在中医以及民科问题上屡出妄言,让人反感。其大肆抨击民间科学爱好者的言论里有几个误差:1。方舟子称现在民科爱好者是太多了,好像高校、研究院门口都塞满了民科纠缠者。明眼人都能知道,中国的业余科学爱好者从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更何况这些人即使流露出自己的兴趣偏好,也备受嘲讽、打击,基本得不到承认,请问他们对科学发展有任何危害吗?科学界民科多还是学痞学阀学奸多?科学事业是民科为患大还是学痞学阀学奸为患大?即使民科被认可概率极低也不意味着民科一无是处。对一个基本无害的民科如此蔑视,肆意抨击,从这里可以看出方舟子先生自恃过高的门户意识和专捏软柿的无畏斗志。为什么不将您的打假继续在科学腐败领域进行,而将之随意扩展到你根本不了解或缺乏专业知识的领域,难道您的智力真的无所不通?方舟子先生在科学方面流露出所谓“精英”意识实在可怕。更何况还不是精英。2。方舟子的文章里所引用的那些民间科学爱好者例子好像不外贩夫走卒之流,言下之意这些人教育背景不好。且不论不应该打击那些教育背景不好但爱好科学的人,而民间业余者里面多的是有良好科学素养,不过是跨领域跨职业跨专业去进行研究的人。方舟子偷换概念是一种让人贻笑大方的行为。

转到业余问题。方舟子和很多人的言下之意是哲学家去证明数学问题是扯淡,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极其无知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同时又是数学家的例子非常多,如怀特海、罗素、莱布尼茨、笛卡尔、维特根斯坦等。而哲学家涉猎科学的例子也很多,如德谟克利特、马赫等。马赫就说过:“科学思维以两种表面上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为哲学和作为专家研究。哲学家力图尽可能完备的、尽可能综合地使自己定位于与事实总和的关系,这必然使他卷入在从特殊的科学借用的材料上建筑。专门科学家起初只关心就事实的较小领域发现他的道路。然而,由于事实在某种程度上是针对暂时的理智目的任意地和强有力地定义的,这些边界线随科学思想的进展而不断地漂移。科学家最后也终于看到,为了他自己的领域定向的缘故,必须考虑所有其他专门探究的结果。……于是,所有研究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所谓业余科学爱好者,就是跨越领域、专业、职业去进行研究的人。如我采访过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STEINBERG先生退休后就一直在进行宇宙哲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德谟克利特著作涉及自然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心理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等许多方面,据说一共有52种之多。即便爱因斯坦,在获得人们认可之前也是个小衙门职员,著名的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论文是以一种“稀奇古怪”的方式写成:“这篇文章没有参考文献,也未引用权威。其中的一切都是以不同于任何其他理论物理学家的风格写成的。它们仅包含极少的数学,有大量的评论语句。结论——稀奇古怪的结论——仿佛是轻而易举地出现的,……”。哲学家雅斯贝斯也是医学出身,这些人对方舟子大概都是业余者吧。

方舟子先生狡辩爱因斯坦是受到了很好的科学训练的,请问你所谓的“专业的符合科学规范的”以及“业余的不符合科学规范的“以何划分?难道得到名校文凭的、受到社会认可的就是专业的吗?如果上述人士未得到认可,我相信他们对于方舟子也不过是些稀奇古怪的江湖人士。黎鸣先生所指业余者从来没有把”受过科学训练“的人排斥在外。即以黎鸣先生自己这个自诩业余者,也是物理专业和控制论专业出身,中国最早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推广者。请问方舟子:怀特海、罗素、莱布尼茨、笛卡尔、维特根斯坦等人是哲学的业余者还是数学的业余者?我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哲学和自然科学是截然分开的,几乎没有产生一个能够跨领域的人。黎鸣先生只是说在“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的启发下证明了四色定理,从来没有说用道德经来验证数学命题。即使黎鸣先生的“四色定理”证明被证实失败,这也应该是一个值得鼓励的趋势。更何况目前还是全然未知,就已经被集体谤之伐之。

这让我想起一个英年早逝的包头中学物理教师陆家羲,攻克了世界数学难题‘斯坦纳系列’,死后其成就才被认可。在他生前业余研究,一向被旁人认为是痴人说梦。如果他能够生活在一个更开放更自由的国度,大概能够成为大师而不是在48岁英年早逝。在我看来,他的经历和黎鸣先生一生遭际也有共同之处。我当然希望黎鸣先生能比较幸运,生活在更宽容的环境中。

从方舟子先生对业余科学爱好者的鄙视以及我父亲受到的一系列谩骂围攻可以看到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如此的狭隘偏执,他们武断的专制地以一孔鼠见去“规范”一切,别说什么天才了,有点个性也不容你生存。而方舟子先生的言论又反映了其在科学思维上的狭隘,其一,对数学这样的发散性学科和哲学的特殊关系缺乏认识,只一言而概之不可能,这是庸俗的缺乏智力水准的“科学规范”。第二,方舟子先生现在还没对什么是专业什么是规范作出一个更精确的定义,只泛泛而论。有什么规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无需考虑学科特殊性的呢?更何况天才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无视规范的直觉思维,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恰好是超越规范的。爱因斯坦生活在我们的国度必是悲哀,而陆家羲生活在我们的国度已成悲哀。所以我父亲一直在写这系列的文章,不管他狂与不狂,他在脚踏实地地做实事。像方舟子这种粗暴武断的“科学打假人”只见打布衣,未见击高堂,引草根之短,谎自家之长,实在是鸡贼之举。


我相信方舟子先生的智力用在本专业的打假和针对科学腐败的斗争上比较好,至于说什么业余者应该遵循何种科学规范不是你那么有发言权的问题,或至少是等黎鸣先生公布证明,引起大哗,被公斥为江湖骗子之后再发言。否则即以这种一孔俗见,妄下断言,那就是犯了老子所云“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戒。看来老子就是伟大。拜托方舟子先生,我知道您相信自己的智力很高,不过一定要相信,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比您的智力要高一丁点。对您而言不可能的事未必在其他方向上都不可能。

由方舟子联想起我的一个生物学PHD好友李力毅,他的导师是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内尔,我有幸在2002年采访内尔。李力毅告诉我生物研究是一个及其枯燥的事业,非常需要毅力和耐心。他经常整晚待在实验室,培养细胞,观察其变化,其过程冗长枯燥。他甚至几度准备改行回国做个自由职业者。打算便和方舟子先生差不多,以他的智力文笔,写起打假文章来其犀利大概更胜方舟子先生吧。我一直力劝李力毅不要乱改行,辜负了自己多年的科学训练。但是在这个领域想要出头智力之外确实需要太多的努力和运气。现在李力毅仍在德国做博士后。李力毅的导师内尔特别受到学生钦佩,因为其学术上的正直和对年轻人的扶持,他从来不以领导者之权掠他人之美。我和他也谈到了科学腐败的问题。我不知道方舟子先生回国改行打假,是否和李力毅一样遭遇生计和科研之窘。以您耐不住寂寞的性格,恭喜您确实精明地选择了一个多快好省的方向。基本不需要耐心和刻苦,只需要喧嚣与骚动。针对科学腐败的打假在国内是稀缺行业。选对了方向就好好坚持,不要徒逞浮躁到处挥棒(毁谤),砸到人不好,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民科的花花草草在中国基本上还是含苞未发呢。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6年8月27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2 06:0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