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丁凌华:为了今天的学术与明天的青年——评马建兴博士论文的严重抄袭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7:3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抄袭行为虽然古来就有,但于今为烈。中国古代虽无著作权法,但剽窃他人成果公然据为己有,最为士林所不耻,也许是市场经济的激化与学术体制、法权保护的缺陷,今天的某些学者与学子功利性陡增,学术抄袭行为有增无减,抄袭学案此伏彼起,抄袭胆量无惧无畏。更为可怕的是,学界往往对此行为熟视无睹、波澜不惊,一片平静和谐,甚至说情庇护。如此“稳定”,学术安在?“创新”安在?其奈抄袭何?奈学问何?奈“学者”何?奈天下何!

本文要揭示的,是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收入“博士文库”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制史专业博士生马建兴(2003年以此文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大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的博士论文《丧服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一书严重抄袭丁凌华所著《中国丧服制度史》的事实。当然,也欢迎马建兴先生的反驳。

一、抄袭事件的由来

我的著作《中国丧服制度史》于2000年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拙著的撰写虽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但资料的蓃集与考证及体例的设计却耗去十多年光阴。拙著出版后即引起学界的注意,3月20日,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向百余名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及前辈寄赠此书(参与马建兴博士论文的指导、审阅、答辩的教授半数收到过此书)。会长陈鹏生教授的推荐信称:“丁凌华教授历十年之艰辛,默默耕耘,潜心探索,终于使《中国丧服制度史》一书得以问世,这是中国法文化研究领域一部具有开创性的成果。为了促进交流,推进法文化研究,我们特向中国法律史学会儒家与法文化研究会的理事们及海内外部分关心研究会的法学界前辈赠送这本书。”南开大学网站文章称:“2000年出版的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更对丧服制度的内容、起源、演变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作了细致的论述,是目前所见对此问题最为系统的研究成果。”(http://ccsh.nankai.edu.cn/xslt/wanglh/wenxian/02.doc)

自拙著出版以来,不几年之间,已有不少论文及著作、教材引用过(包括台湾学者的论文),可以并不自夸地说,目前研究丧服制度,拙著是必备的参考书。博士论文也不乏引用拙著者,如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丁鼎(程奇立)的《仪礼?丧服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阎爱民的《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均引用过拙著并在某些细节问题上提出不同观点。对拙著所引发的学术界的注意与讨论,我都感到欣慰与欢迎。对个别论著不规范地引用与抄袭,我虽不甚满意,但涉及范围较小,字数也不多,尚可容忍。

2004年12月在海口举行的中国法律史年会上,我与新任执行会长郑定教授初次相识,郑定教授说:“我有一个博士生论文也写丧服制度,你的那本书就被他借去了。”我当时说:“那好啊。”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位博士生的姓名及其论文题目(现在我查年会名单,才知马建兴也参加了这次年会)。2005年底,我在网站上看到有马建兴《丧服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一书的预告,但不知即是郑定教授的学生及其论文。

2006年1月,我在上海某书店偶然看到有该书出售,即购了一本。回去一翻,不禁大吃一惊,该书大量抄袭我的著作却不加标注,手段之恶劣与大胆,令人瞠目,并以此在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该书唯一让我感动的,是在扉页上标明的“谨以此书献给——生我养我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以及“后记”中阐述的丧父之痛。但我不得不请这位令人尊敬的、一生坎坷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古代秀才式的读书人”父亲原谅的是,我必须揭露他寄予厚望、辛勤培育的儿子的恶劣的抄袭行为,这既是为了今天的学术,也是为了明天的青年。

二、马建兴博士论文《丧服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抄袭丁凌华著作《中国丧服制度史》统计表   

下表说明:

1、马文页码、行序以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5月版《丧服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一书为准,丁著页码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中国丧服制度史》一书。

2、序号一般以马文的段落为标准,即一个序号为一段。

3、页码指书中的第×页。行序指此页中的第×行。抄袭总行数指本段中实际抄袭行数。如:序号1中,马文第2页第4、5两行分别抄袭了丁著的第2、3页,抄袭总行数为2行。序号43中,马文第99页下注①的第1至第7行抄袭了丁著第90页,抄袭总行数为7行。序号124中,马文第294页第13至26行、第295页第1至28行抄袭了丁著第244、246、247页,抄袭总行数为42行。


序号 马文页码 马文抄袭行序 抄袭总行数 被抄袭的丁著页码  备注
1 2 4,5 2 2,3
2 2 注①1-4 4 2
3 4 5-9 5 5
4 58 13-19 7 2
5 58 20-23 4 2
6 58,59 58页24,59页1-7 8 2
7 58 注①1,2 2 2
8 59 8,9 2 3
9 59 13-18 6 3
10 74 9-21 13 162,163
11 75 4-16 13 162 本段下注明引自丁著
12 77 16-24 9 168
13 78 6-14 9 169
14 78 15-19 4 169
15 79 8-23 16 165 本段下注明引自丁著
16 81 19,20 2 176
17 84 8-19 12 174 本段下注明引自丁著
18 87,88 87页9,88页3 2 109
19 87 13-15 3 14
20 88 21,22 2 112
21 88,89 88页23-25,89页1-6 8 177
22 89 15-20 6 181
23 90 4-14 11 183,184
24 90 15-20 6 184
25 90,91 90页21-26,91页1-5 11 185 本段下注明引自丁著
26 91 5-7 3 185
27 91 8-18 11 187
28 91 19-26 6 182,186
29 92 2-4 3 188
30 92 10-14 5 189
31 92 15-20 6 188
32 93 2-4 3 189
33 93,94 93页5-14,94页1-13 23 189,190
34 93 注①1-17 17 188 本段下注明引自丁著
35 94 17,18 2 113
36 94 注④1,2 2 112
37 97 16-18 3 105
38 97 23-29 7 105
39 98 1,2 2 106
40 98 4-6 3 14
41 98 12-24 10 88
42 99 1-3 3 90,89
43 99 注①1-7 7 90
44 99 注②1-8 8 90,91
45 99 注③1-3 3 91
46 100 注①1-7 7 91
47 107 2-14 13 116
48 107 15-26 12 116
49 108 14-16 3 116
50 108,109 108页18、19,109页1-6 8 117
51 109 17,18 2 117
52 109 注①1 1 117注①
53 110 8-11 4 117
54 111 1-3 3 141
55 111 5-8 4 141
56 121 2-4 3 142
57 122 24-28 5 143
58 214,215 214页28、29,215页1-4 6 194,195
59 216 1-13 13 195 本段下注明引自丁著
60 216 16-24 9 197
61 217,218 217页25-28,218页1-10 14 198
62 218 注①1-13 13 198,199 本段下注明引自丁著
63 219 14,15 2 199
64 219,220 219页17-22,220页1-6 12 199,200
65 222,223 222页22-25,223页1-12 16 202,203
66 224 13,14 2 211
67 224,225 224页15-23,225页1-3 12 213,212
68 225 4-15 12 207
69 226 1-5 5 208
70 226 7-11 5 208
71 226 12 1 193
72 226 15-23 9 193,194
73 227 1-5 5 196,197
74 227 6-18 13 202,204,206,210
75 228 2-4 3 213
76 230 11-17 7 215,216
77 230 19-25 7 215
78 231 1-7 7 216
79 231 9-14 6 216
80 231 15-21 7 216,217
81 231 22-25 4 217
82 231,232 231页26-28,232页1-3 6 217
83 232 4-6 3 217
84 232 7-14 8 217 本段下注明引自丁著
85 232 16-18 3 217
86 232 19-26 8 217,218
87 233 8-17 10 218
88 233 18-26 9 218
89 234 1-4 4 218,219
90 247 14-20 7 222
91 261 12-18 7 226 本段下注明引自丁著
92 261,262 261页21、22,262页1-10 12 226
93 262,263 262页11-24,263页1-6 20 226,227
94 263 7-17 11 227,228
95 263,264 263页18-26,264页1-6 15 228
96 264 7-21 15 228,229
97 264,265 264页22-24,265页1-9 12 229
98 266 2,3 2 232
99 266,267 266页17-19,267页1 4 233
100 267 3-13 11 233
101 280 21,22 2 238
102 281 2-9 8 238,239
103 281 11-18 6 241
104 281,282 281页21-24,282页1-7 11 244,245
105 281 注①1,2 2 238
106 282,283 282页24、25,283页1 3 260
107 288 19,20 2 268
108 288,289 288页21-27,289页1-4 11 268
109 289 5-10 6 268,269 本段下注明引自丁著
110 289,290 289页15-24,290页1 11 278 本段下注明引自丁著
111 290 2-4 3 279
112 290 5-13 9 279
113 290 14-19 6 279
114 290,291 290页20-25,291页1、2 8 280
115 291 3―5 3 280
116 291 6-9 4 281
117 291 10-16 7 281
118 291,292 291页17-26,292页1 11 281,282
119 292 2-11 10 282
120 292 12-23 12 282,283
121 292,293 292页24-26,293页1 4 283 本段下注明引自丁著
122 293 6-18 13 242,243
123 293,294 293页19、20,294页1-12 14 243
124 294,295 294页13-26,295页1-28 42 244,246,247
125 296 1-16 16 250,248
126 296 17-24 8 249
127 297 1-7 7 250
128 297 8-19 12 251
129 297,298 297页20-25,298页1-3 9 251
130 298 4-7 4 254
131 298 7-25 19 255,256
132 299 2-6 5 258
133 299 7-18 12 258 本段下注明引自丁著
134 299,300 299页20-24,300页1-9 14 269,270
135 300 11-13 3 270,271
136 301 4-13 10 274,275
137 301,302 301页14-24,302页1-7 18 283,284
138 302 8-16 9 285,286
139 302 17-19 3 287
140 302 20-23 4 287
141 303 1-6 6 287,288
142 303 7-19 13 288
143 305 17-20 4 290

综上统计,马文抄袭丁著共143段,1100行,其中注明引自丁著的为13段,143行,约4000字。实际非法抄袭丁著130段,957行。以每行28字计算,共计26000余字。

三、马建兴抄袭内容及手法

(一)马建兴全文共七章,除第四章外,其余六章以及绪论、结语无一章无抄袭,尤其第七章,甚至连着十五、六页全数抄袭而成,毫无羞耻。至于第四章,我现在粗粗看下来,尚未找到直接抄袭我之处,但可能还有抄他人之处,如抄丁鼎(程奇立)《仪礼丧服考论》。他抄我的书如此大胆,抄别人的书大概也不会留情的。

马建兴的抄袭甚至还累及学界前辈恩师,在曾宪义教授为该书所作的约千字的“序”中,有两处引用了马建兴“绪论”中的内容,而这两处恰是马文抄袭我的著作而又不标注的内容。好在不长,录以供参:(1)序1页第8-10行:“丧礼主要包括丧、葬、祭三大部分内容。‘丧’既是指丧服制度,是丧礼的核心部分。”(2)序2页第9-13行:“自魏晋‘准五服制罪’以来,丧服制度在法律上的作用日趋重要。以《唐律疏议》为例,在总数502条中,直接以丧服等级(期亲、大功、小功、缌麻、袒免)表述者达81条,加上虽不以丧服等级表述但涉及亲属关系而量刑不同者,共为154条。”

(二)上面表格中所列只是马建兴直接抄袭的文字,至于在各章节的结构、立意中的抄袭尚未列出,其实明眼人只要比较马文与丁著的目录就已可看出很多问题。

(三)马文的研究目的与丁著本没有大的不同,马在“绪论”中自己就提到:“丁凌华先生的《中国丧服制度史》……第一次论述了丧服制度对传统法律的影响。”而在封底介绍中,则称“马建兴博士在本书中第一次把丧服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结合起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两者都是“第一次”!看来两者的不同就在于丁只结合了“传统法律”,马却结合了“传统法律文化”,马多了个“文化”!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我的著作本属于华东政法学院“社会转型与法律学术丛书”之一,拙著出版前,为了与丛书名相配,丛书副主编之一的殷啸虎教授曾建议我将书名改为《丧服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正与现在的马文名同),我因考虑到“文化”二字用得太滥,且这样的书名易给人以东拼西凑而没有系统性的感觉(请原谅,我只是就事论事,绝没有轻视有“文化”的书的意思),因此仍坚持用原书名。
马建兴多的“文化”体现在哪里呢?看来主要是体现在第一章与第四章,这两章是抄袭拙著最少的。读者不妨随我来看看马文的第一章内容,我将其章节目录“抄袭”如下:

第一章 丧服制度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农耕文明的自然人文环境
一、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二、以农耕经济为本
三、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日益强固
第二节 天人合一——丧服制度的哲学基础
一、天
二、天道
三、天人合一
第三节 丧服制度的伦理基础
一、父慈子孝                                                                           
二、兄友弟恭
三、夫和妇顺
四、君明臣忠
第四节 丧服制度的政治基础
第五节 丧服制度的礼制基础
一、礼的起源
二、礼与礼制
三、周公制礼
四、礼与法
五、丧服与礼的关系
     
第一章的内容近50页(占全书六分之一篇幅),这样的“文化”,几乎是从盘古开天地说起,这种万金油式的空论,放在其它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礼制史、社会史等的论文中也照样可用。一直到最后一小部分,即第五节的“五、丧服与礼的关系”才有1页多谈到实质内容,谈到凶礼与丧礼的关系,丧礼与丧服制度的关系,丧服制度具体又可分解为服饰制度、服叙制度与守丧制度。可惜,这1页多全是抄袭我的著作。只在五处把其中“祭祀”一词改为“祭祖”,而这一改动恰恰是最荒唐的(见下文说明)!

(四)马建兴抄袭的手法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抄袭的近150段中插花似的在其中13段下注明引自丁著,以作为将来搪塞狡辩的借口。   
  
二是即使注明引自丁著的13段中,哪怕一字不改地引用,也不加引号,使人误以为只是此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引用大意而已。这是目前抄袭者惯用的手法。   

三是在整段抄袭中改动一两个无关紧要的字,自我安慰地以为可不算抄袭或不加引号。如将丁著中的“祭祀”一词改为“祭祖”,这是很荒唐的,稍有法制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丧礼中“祭祀”的对象既可以是长辈的祖先,也可以是同辈的兄弟姊妹或小辈的子孙。 难道可以将祭祀小辈称为“祭祖”吗?仅此一点也可见马建兴其实对丧服制度一知半解。又如将丁著中的“服叙”改成“服制”,在第59页第3段中马抄袭丁著:“丧服制度具体又可分解为服饰制度、服叙制度与守丧制度。”后面他却忘记了,把服饰、服叙统称“服制”,却把守丧独立出来。再后面又忘记了,有几处又突然出现了“服叙”的字眼。可见思维之混乱。

四、我的意见与态度

(一)我相信中国人民大学的荣誉感与责任心,该校是国内的一流名校,不会容许这样一种无耻抄袭的非法行为出现在一个最高学位的博士生和博士后身上,并能作出公正严肃的处理。

(二)对马建兴博士论文抄袭内容与抄袭性质的核查,不宜请参与马文指导、审阅与答辩的专家。我的著作如不易找到,请即通知,我可马上寄送。

(三)马建兴本人应在有全国性影响的专业报刊杂志上公开诚恳致歉,并立即通知知识产权出版社停止批售、并收回尚未售出的该书。

(四)赔偿我因这一事件所遭受的损失。
  
2006年3月15日


附:马文共308页,其中80页有涉嫌直接抄袭丁著的内容。

[1]吉礼之祭祀与丧礼之祭祀不同:前者是宗庙之祭祀,后者是灵堂之祭祀;前者是定时之祭祀,后者是临事之祭祀;前者是对以往全体死者的统祭,因此“祭祀”与“祭祖”可以通用;后者则是对当前死者的独祭,是绝不可以用“祭祖”一词来统称的。这个道理,我在拙著“绪论”里也说了,只是没这么直接。马建兴在第一章里也抄袭了,却没有理解,于是抄过又错。

(感谢丁凌华教授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6年4月14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12:0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