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玉圣是谁?为何向他学习?请允许我向《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读者做点解释。
杨玉圣,1963年生于山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近代史特别是美国史的教学与研究。本人与杨先生素昧平生,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研究》编委会上见面;会下为人的谦和、低调,与会上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他身上形成鲜明反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此便留意他的作品,的确从中获益良多。依我看,说他是“现今中国学术批评第一人”,似不为过。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杨玉圣著的《学术批评丛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特别是读读那些广为流传的文章(如《重建学术批评的空间》、《把书评当作学问来做》、《博士论文与文抄公:一种值得注意的非学术现象》、《学者的自律及其他》、《学术的规范与尊严》、《文章不论短长》、《专著不论厚薄》、《科学家的良知》、《学者的良心》等),看看他说了些什么,是怎么说的,为何如此说。杨玉圣在“自序”中有一句话令人肃然起敬。他写道:“我非常佩服鲁迅先生,佩服他那压不弯的脊梁精神;我也非常佩服巴金先生,佩服他说真话的勇气。还有其他一些学界前辈或师友,也是我时时引为学习、激励自己进取的榜样。”放眼学术圈,能说这番话的有几个?
阅读杨先生的文字,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比如,其中之一是,学术批评真的很难。事实上,我自己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编辑也时有类似的欲望,但往往无疾而终,原因可以列举许多。比如,被批评者是一般人不太愿意得罪的尊者长辈,或者剽窃者是个年轻学子且影响不大(因而“谅其初犯”),或者找人写批评文字比较麻烦(可能得查找大量原始资料,可能需要核对不同语种的文本,可能会触犯某些定式和教条,等等),或者批评对象曾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对刊物做过某种“贡献”,诸如此类实在太多,无法一一枚举。它们从反面证明了杨玉圣的过人胆量。其二是,学术批评不光要有勇气,更须具备扎实的学术根底,拥有平常人不拥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真正的学术批评文字,必须是在透彻了解批评对象所在学科领域之前沿问题的基础上方能写出。比起某些流行的、低水平重复的文字(包括一些头衔吓人者的自以为是的东西),好的学术批评文字价值高得多,也难写得多。了解的人都知道,杨氏批评文字的锐利,是在他坚实的世界史及美国研究成果之基石上磨就的。
一位普通的大学教师,做出了绝大多数学界同行做不到的事情。这件事本身值得深思。杨玉圣带了一个好头,但学术批评依然任重道远。看看某些每天都在批量印制、随即当废品处理的书籍吧,看看某些结构雷同、七拼八凑的教科书吧,看看某些号称教授学者的人在报刊上铺陈的套话和假话吧,看看某些式样繁杂、耗资巨大却毫无思想性和学术原创性的所谓“重点科研项目”吧,看看某些互相吹捧、携手“攻关”的鉴定评语吧,看看某些仅仅对上头负责、或者仅仅对自己的职称奖励负责,却从来不对纳税人负责、永远不对学者使命负责的“学术垃圾”吧,看看某些曾经受到杨玉圣抨击但至今仍逍遥自在的现象吧!它们何曾遭遇过什么像样的、成规模的阻击,又有多少次面对类似杨玉圣这样的不怵之人?扪心自问,我们多数人真应愧对读者,愧对衣食父母,愧对自己头上的各种称谓和桂冠。
惭愧之余,也让我们大家奋力说,今后不管多么困难,多少向杨玉圣学一点,哪怕从点滴做起,哪怕人微言轻,努力写有学术尊严的文字,坦率面对和批评不良现象,为中国学术环境的改善,为中国思想大树的繁茂,注入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
(本文原题为《学点杨玉圣(主编的话)》,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2年3月3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