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英九的“中国情怀”与“台湾情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9 11:0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英九赢得了台湾大选。基于他过去的一些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的言论,很多人对他的大陆政策有较高的期待。但很有意思的是,不少人也对他在选举期间的“本土倾向”有另外一种看法,觉得他执政之后的“两岸关系”会因他的竞选政策而变得有点“倾绿”,进而使两岸关系停滞在目前僵持局面。

  要解读马英九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动力还是阻力,必须从以下两个层面深入探讨,才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

  第一,他从小因环境养成的“**”个性。首先,马英九出生在香港,他成长背景的艰困是国共内战的结果。马英九就读台湾大学法律系时,也担任了学生会总干事,当时正值钓鱼岛保卫战事件发生,对于北京态度的软弱,马英九的不满一直是溢于言表。

  此外,马英九对**也有固定刻板的印象,觉得它是专制、集权、缺乏民主的。不过,马英九针对**的公开谈话确是相当有限。即使有提及,措辞也是相当谨慎与保守的。语气较重的一次,是1992年10月马英九曾有这一段文字:“五年来**的对台政策,在‘一国两制’、武力威胁及国际孤立三方面,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因此,我们绝不可对**存有任何一厢情愿的想法。”

  马英九的作风不同于连战、宋楚瑜与蓝营许多政治人物,这可能与他比较赞同民主体制的理念有关。2005年9月2日他提过:他不会放弃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的理想。

认为“**”不等于“中国”

  不过,马英九还是对“**”与“中国”进行区分,认为在推动两岸交流的时候必须把“**”与“中国”分开,把“**政权”与“中国人民”区别,他曾说:我们反对的是**及**政权,我们关怀的是中国与中国人民。

  第二,马英九在竞选过程中经常发表过于本土的言论,是因为他认知到,台湾选举必须具备本土意识,他作为外省第二代必须避免被对手抹红。他在竞选过程中的因应措施,可以非常“本土对本土”的策略:为了因应陈水扁“入联公投”的攻势,他提出了“返联公投”的对应措施,而且不排除采用台湾的名义;为了因应西藏动乱,马英九在对手还没攻击他是**同路人之前,就先行猛批北京藐视人权,而且还提出不排除杯葛北京奥运会。


  但是,事后我们也清楚看出,国民党中央在马英九的默许下并没有强烈推动“返联公投”,最终让北京伤透脑筋的两个公投案均未跨过门槛;而杯葛奥运一事,马英九至少说了几次:“这是有前提的”。

  更重要的是,马英九再怎么企图走向本土,宪法“一中”的立场从来没有动摇过,这也是他多年来坚持“九二共识”的关键所在。

  马英九作为外省第二代,的确很难抹去那股原生的“中国情怀”,但住在台湾这块土地超过57年几乎是他一生的记忆,更难否认那份本土的“台湾情结”。从上述两点分析来看,可以确定马英九内心的“中国情怀”将很难熄灭,这也是他继续反对台独的最大动力。任何人看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应不是内容,而是感受。今后,企图寻求一个两岸没有差异、在民主社会和解共生的理想,应是马英九锲而不舍的。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将会是马英九两岸政策中一项最大的自我挑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0 12:52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