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日印越走越近,中国怎么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9 08:3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印度总理曼莫汉星本月14日开始对日本展开为期四天的访问,受到日本方面的高规格接待。这是印度总理在最近5年首次访日。
曼莫汉星启程前发表声明说,他将这次访问视为印度推进“东向”政策,强化与东亚地区国家合作的重要机会。他将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提升印日战略全球伙伴关系以及展开更为广泛的经济合作举行磋商,进一步推进双方在安全、反恐、能源、运输、科技和文化等各领域的广泛合作。
有消息称,曼莫汉星访日期间,双方将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将双边“全球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全球伙伴关系”。而且,曼莫汉星此行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是寻求日本这一民用核能大国对引起争议的美印核能合作计划的支持。
美印、日印接近:针对中国?
曼莫汉星访日受到一些中国媒体的高度关注,其原因不言自明:日印这两个除中国之外的另两个亚洲大国的接近,自然会令中国感到不安;尤其是日印接近是否隐藏着潜在牵制中国的动机和因素,就更值得探讨。
在日本和印度方面,对此次访问的期望可谓各有侧重,印度渴望获得日本的经济合作,并寻求日本对美印核能合作的支持;而日本则更希望把重点放在加强日印外交和安全合作上,把印度拉入美日澳战略对话。有鉴于此,日印之间此次互动,在国际间难免引发有强化印日合作、共同制衡中国的猜测。
在此之前,美国和印度的关系已经在冷战结束之后得到大幅加强。2002年,在华盛顿和新德里之间一度传出双方有意建立“亚洲北约”以潜在牵制中国的说法,后来虽然不了了之,但美印合作一直成为令中国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年上半年,布什政府在明知印度没有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情况下,还决定向其提供核技术援助,后虽遭到美国国会质疑,但国会最终还是在不久前批准了这一决定。美国国会的决定批准后,也将影响到德国向印度出口相同技术的决定。曼莫汉星今年上半年访问德国时,向德国提出援助核技术的要求,但德国方面决定以美国国会的最终决定为参考标准。
无论是美印还是日印合作,其一方面是有关国家间的双边合作,另一方面则间接涉及到中国。原因很简单:正在崛起的中国是上述国家密切关注的对象;作为中国在全球层面的潜在对手,美国希望加强与日本和印度的关系;而同为亚洲大国的日印,则既希望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同时也加强日印之间的合作。
中国:策略上关注,战略上自信
对中国而言,到底如何认识和评估这一现象?应该承认,在“后冷战时代”,各大国之间的合纵连横较冷战时期更为频密;其特征每每是合作和潜在对抗兼而有之。伊拉克战争后,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时,明确提出要联合中国“平衡美国的全球影响”,后被中国以巧妙的艺术予以化解。但中法接近乃至后来的中欧战略接近,对美国而言一直是如芒在背。近年中国的影响力延伸到非洲和拉丁美洲,也引起美欧的高度关注。
但问题的巧妙在于:无论中欧如何接近,双方都不会以直接针对美国为目的,而且都会分别与美国发展双边关系,但国际秩序将不再过分向美国倾斜。从国际秩序民主化的角度看,这是有益的。正如中欧、中非的接近不会对美国构成实质影响,美国与其他国家的以中国为潜在目标的接近,也不会对中国构成实质影响。
当然,这是就宏观、长远的战略格局而言。就微观、短期的战术层面而言,一些国家之间以中国为潜在目标的接近,可能会在政策层面上对中国构成一些影响。以美欧关系为例,去年上半年开始,美欧之间加强了亚洲政策,其中尤其是对华政策的协调,这不但在相当程度上对美中欧三角关系构成影响,而且还实际体现在欧美协调解除对话军售禁令、加强对中国能源需求评估和出台有关政策方面。

另外,近年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欧盟原来将中国作为其在亚洲国家的主要战略合作伙伴,但近年随着中国崛起势头的日益明显,欧盟也渐趋展开与印度、日本甚至蒙古的合作,希冀以此平衡中国的影响。
因此,对于包括日印在内的有关国家的接近,中国方面一方面须在策略层面予以密切关注,尤其是注意其政策协调的情况;但从宏观格局上,这些所谓的合纵连横不会对中国构成实质影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4 07:3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