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三类。
【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按照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二、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通常体现为按不同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这些权力机关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接实际运作来看,分权制衡理论有二权分立、三权分立等形式。
【议行合一原则】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过的斗争中创造的政权组织原则,其基本内容是:(一)人民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权力,人民通过代表实施这种权力;(二)人民对于各种国家职能机构具有统辖权。这种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方面具体体现为,一个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其他国家机关与立法机关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判断议行合一原则的标准并不在于是否只存在一个议决和执行统一的机关,而是应考虑其权力关系。
【国家元首】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两种形式。国家元首可以由行政首脑担任,也可以由象征权力执掌者担任;可以由选举产生,也可以世袭或终身任职。国家元首的职权一般包括: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紧急状态、大赦、戒严或对外宣战;代表国家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有的国家元首同时兼任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立法机关】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一般是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机构,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立法机关按照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院制和一院制。立法机关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组织或监督政府,决定国家其他大政方针。
【行政机关】指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国家行政机关主要由国家行政首脑、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行政公务人员三部分组成。行政首脑由选举产生或议会任命或国家元首任命,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般由行政首脑任命,一般行政公务人员或通过考试或由各级负责人挑选进入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指维护法律的部门,因此又称为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是国家司法权的体现。司法机关的职能主要包括侦察、诉讼和审判三个部分。
【政党】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间分子为了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权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既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两党制】指法律上或许存在许多个政党,但在政治过程中,只有两个政党可以问鼎政权的政党制度。
【一党制】指无论是法律上还是事实上,都只存在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
【政治社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政治文化】按阿尔蒙德的界定,政治文化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
【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认知】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
【政治动机】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是隐藏在人们政治行为的背后,驱动政治主体的需求向政治目标的实现转化的心理因素。
【政治态度】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由政治认知成分、政治情感成分和政治动机成分构成,三种成分的不同配置和组合构成政治态度的不同内容。政治态度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系。
【政治思想(political thought)】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和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政治哲学】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辩式的。按照艾萨克的概括,政治哲学的特点主要是“科学的、规范的、工具性的和分析性的”,即(一)政治哲学不反对观察,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政治生活进行事实描述和解释;(二)政治哲学
是一种规范理论,力求探讨政治的终极价值;(三)政治哲学也从事实现终极价值的最佳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四)政治哲学着重于分析政治概念。
【政治科学】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政治科学必须具备以下特征,即“客观、精确、系统、普遍和可验证”。
【政治社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就其动因、内容和后果来看,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化的最明显特征,即政治性。政治社会化的动因是人们对切身利益或长远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对于社会政治的认识、取向和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技能;其后果是社会政治成员了解既有政治文化、熟悉政治准则、形成政治意识、明确政治角色,成为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政治活动的实践者。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有家庭、学校、特定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实践等。
【政治发展】指在独立民族国家形成和传统社会转型中,政治体系合法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定义,政治发展概念意味着“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它们自身民族构设的历程,而不是服从某种盲目的社会力量、政治演化或革命。”
【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的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政治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政治革命的主要方式包括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暴力革命】采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大岁旧的国家机器,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政治革命方式。
【和平过渡】指当革命的历来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国内国际环境大大有利于革命阶级,统治阶级力量大大削弱,以至于根本不足以与革命力量对抗,因而不得步让出政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交替的政治革命方式。
【政治改革】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