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港科大校长叹港府科技投入不足 流失潜在收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4 12:0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经武认为香港要转型至高新科技经济仍大有改进空间。图片来源:文汇报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将于月底卸任,准备返回美国再次全身投入研究工作。在任8年,他与香港建立了深厚感情,临别在即不忘赠言:香港要转型至高新科技经济仍大有改进空间,特别是政府在科技发展及产业化方面投入不足,令香港院校纵有卓越的科研成果,仍被外地企业“抢走”。他难掩惋惜地说,早前该校的一项电子半导体的专利便被台湾一间公司买去,更设厂大量生产,令香港社会的潜在收益白白流失。

  朱经武昨(23日)在接受电台访问时,纵论香港科技发展的“得”与“失”。他坦言,政府多年来对发展高科技方面的支持不足,特别是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在欠缺本地的科技企业下,情况远未如理想。以科大为例,早前有一项半导体研究取得卓越成果,但由于香港未有将研究成果商品化的完善机制,专利权最终被台湾一间公司买去,更在内地的佛山开厂进行大量生产。他慨叹指,大学将学术成果卖给企业,仅得到整体收益的几个百分点,“但如果政府对此方面有一定的扶持,那科研成果及其商品化后的收益就全部是我们(香港)的了”。

  官民缺耐性 研究难专注

  根据教资会资料,过去两个学年,8大院校共有355个科研成果取得专利权、许可证协议、知识产权或注册公司,其中单是科大便有96个。但朱经武指,有关成果最终大多被外地企业买走,并在其他地方进行产业化。而在03至08年间,6间本地大学及应科院240多个研发科技项目,亦仅有约3成授权予厂家生产。

  朱经武又指,政府和市民亦普遍对科研欠缺耐性,某些项目“日日被问何时可以有结果”,令科研人员专注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足,影响士气。他强调,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但长远来说社会对科研的投入一定有其益处。

  喜见政策支持 望完善机制

  近月政府确立创新科技成为香港的6大产业,教资会去年亦成立了180亿元的研究基金,朱经武表示,对有关的科研政策感到非常高兴。但他仍认为,政府未来应加大在高科技发展方面的投入,尤其是要建立更好的机制,以保证香港的科研及产业化成果。

  作为大学校长,朱经武并不提倡“强人政治”,在校内他从来不采用行政命令让下属做事。而同样道理,朱经武亦鼓励政府应在精英管治外,更多“放下身段去听取百姓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带领社会进步。 (责任编辑:方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4:3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