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央行首提"微调":或会调准备金率 不会轻易动利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2 16:2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三晚,央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报告,首次提出要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动态微调”。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高辉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特别强调,提“动态微调”,央行给自己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下半年政策肯定会变,会根据经济新的形势和预测而变化,现在是为下一步的调整埋下伏笔。专家分析或会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但不会轻易动用利率这一手段。
    【从强调宽松不变到适度微调】 

怎看待货币政策市场化手段动态微调
    目前来看,公开市场操作已成央行当前货币政策主要仰仗的工具和调控手段。在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日前,央行不但重启了一年期票据,还向多家放贷过多的银行发行定向票据,此外央行还不断加大了正回购操作力度,这一系列调控流动性的动作,正是货币政策市场化手段动态微调思路的体现。
·央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得到有效传导
·央行:三方面把握宽松货币退出机制
·央行报告:未来物价走势存在上行压力
    央行为政策调整埋下伏笔
    7月下旬,央行在短短的6天之内,做了3次表态,表示宽松货币政策不会改变。为何又突然在本周三晚间做出“动态微调”的表示?
    其实,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态度的转变很早就有迹象显示出来。7月19日,央行年中工作会议在提出要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也首次提出“既要保经济增长,又要防通货膨胀”。
    “央行明确提出动态微调与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关,暗示央行下一步要有所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袁钢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央行明确提出动态微调与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关,暗示央行下一步要有所调整。
    在袁看来,央行首次提出“货币政策动态微调”主要是考虑到货币量过多。他进一步解释,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出经济增长快和资产价格增长比较快(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而CPI和PPI仍然在下降。很多分析家担心这会引发泡沫经济,也有一些人担心通货膨胀率在下半年可能提高到3%至5%,可能导致明年的通货膨胀。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则告诉记者,“这次所提到的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是非常科学的。”政策不会180度大转弯,政策突变不利于稳定市场。
    关于“动态微调”,央行的解释也十分明确,即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
    “现在货币政策也只能微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本报记者,若下半年出现通胀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在那时货币政策才会发生大转变。目前,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与银行监管相配合。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防范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政策猜测】 
    货币政策不会大转向
    昨日,央行发行2009年第三十三期中央银行票据。本期票据期限3个月(91天),发行量达到了超出市场预期的750亿元。至此,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将至少达2130亿元。
    分析人士表示,央行此前反复强调的“微调”正成为现实,短期央行对市场资金面可能会保持“适度紧缩”。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货币政策基调是否转变,更可能在四季度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




(责任编辑: 李春 )

 新华视频 >>


今日天气预报

“莫拉克”来势汹汹


小学生监考讽刺了谁

侯耀华父子被曝反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留言须知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网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社区  



 相关报道


全球经济渐露企稳迹象 西方经济体谁将率先升息
微调重在引导信贷适度 贷款增速仍将维持惯性增长
微调货币政策还需跟进措施
“微调”不会导致流动性全面紧张

"动态微调"不改主基调 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将加强
证券日报:"动态微调"不针对股Shi 也不意味政策转向

 图片精选 >>


   · 照片惊现去世曾祖母影像
· 老外展示另类曹操
· 咖啡和牛奶“蒙娜丽莎”


   · 双头眼镜蛇
· 2162米婚纱
· “爱君”与“心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5 08:4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