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正式表态“微调”货币政策,引发昨日市场大幅振荡。
事实上,随着经济的逐渐企稳,全球主要央行都开始显现出微调政策的倾向……
英国央行昨日宣布不仅延长定量宽松的期限,并且意外增加定量宽松规模至1750亿英镑。货币政策委员会称尽管有迹象显示海外市场正在持稳,但经济仍在衰退;金融市场虽然出现了一些改善,但仍然脆弱。
英国央行:意外扩大量化宽松政策
昨日晚间,英国央行及欧洲央行相继召开利率会议,并宣布维持指标利率不变,符合市场预期。
但出乎市场预料的是,英国央行宣布将量化宽松政策规模从1250亿英镑意外扩大至1750亿英镑。对此,英国央行在声明中称:“委员会预计此次宣布的这项量化宽松政策计划将再实施三个月,我们将继续考察其规模。”该决定暗示委员会对长期增长前景和银行仍不愿向企业放款的现象深感忧虑。
英镑/美元在消息公布后急剧下跌超过100点,但英国股Shi涨幅则扩大。
但同日,欧洲央行总裁特里谢则表示,近期政策行动仍在向经济传导,将及时解除刺激措施。特里谢同时指出,通胀前景风险总体上趋于平衡,需要降低结构性预算赤字,从而增强了市场对欧元区政策微调的预期。
美联储:下周决定是否继续买国债
美联储将于8月11日和12日召开利率政策例会,会议上最迫切的问题是决定是否延续购买美国国债的项目。
而就在上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杜德利几乎是明白向市场表态,认为资产购买方案不会明显扩大。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美联储官员谈话,加上经济指标显示经济开始回稳,均使得延长或扩大购买美国国债计划的可能性降低。联储官员可能在会上决定让这个项目自然结束,不再购买美国国债。
事实上,过去几个月,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显现复苏迹象,美联储的一些救市政策立场开始有所回撤。但由于经济形势依然动荡,失业率居高不下,看起来美联储短期内不太可能上调利率。而未来几周,美联储可能会延长一项旨在重振消费者和企业信贷市场的项目。
亚洲国家:可能会最先调升利率
随着全球经济衰退趋缓以及资产价格大幅反弹,通胀隐忧再现,分析人士预计,最快在明年初,若干亚洲国家央行就将率先调升利率,而美联储与欧洲央行还将维持现今的低利率一段时间。
事实上,本周二,澳大利亚央行在决策会议后已暗示,其利率下一个动作有可能是调升,而非调降。专家预测,最快明年初澳大利亚央行就将升息。
而周三,印度尼西亚央行尽管连续第9个月调降利率,至6.5%,不过在其声明中也暗示这可能是其最后一次降息。印度尼西亚央行在其声明中指出,将保护人民免于受到通货膨胀的威胁,显示其已在考虑升息的时机。
此外,韩国央行在7月底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会密切注意资产价格的变动、未来流动性过剩与通胀升温的隐忧,显示其自次贷风暴以来的降息政策可能已经结束。而印度央行在其最近的报告中对未来通胀形势表示忧心,专家预测明年初印度央行就可能升息。
专家:欧美最早明年中才会加息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货币政策的联动日益明显,而事实证明只有“共进退”的货币政策才能解决已经全球化了的金融市场问题。对于最早发生金融危机又最早出台金融危机解救方案的西方国家,其“双刃剑”般的量化货币政策是否已经发生转变?专家们分析认为这一个时刻最早要等到明年中。(陈海玲)
花旗银行彭程:明年中后才会变调
花旗银行亚太区经济与市场研究部副总监中国区经济学家彭程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西方国家的量化货币政策预计明年中至明年年底才会发生变化。
彭程分析指出,“西方国家购买本国国债的力度目前在减弱,但西方国家目前还不太可能将量化货币政策由松转紧。因为量化货币政策产生的效益还不大,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状况仍有些紧张,比如6月份欧元区的信贷规模还是呈较大幅度地下降。另外,欧元区的通胀压力很小,通缩的风险也不大,因此没有必要改变其现有量化货币政策。”(陈海玲)
兴业银行鲁政委:政策转向看两信号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对本报记者表示:“西方国家的量化货币政策事实上已在缩码,这是正常的。比如美国最新发行国债的数量就有一定的缩小,这意味着美联储需要购买的国债也在减少。但全球央行在此刻对现行的量化货币政策进行明显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鲁政委认为,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发生转向必须等待两个信号:美国GDP环比转正、美国失业率大幅下跌。只有出现这两个信号后,美国宣布停止量化货币政策,进而提高利率,全球其他国家才会跟进。(陈海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