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措并举 成都树立内陆投资环境城市标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4 17:0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7年11月18日,第五届中国投资环境论坛在成都闭幕,世界银行发布报告认为,成都是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世界银行中蒙局局长杜大伟(David Dollar)在论坛上演讲中表示,这次投资环境论坛选择在西部城市成都举办,是因为我们认为它已经是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
  “如果有一天我年纪大了,想到我们在中国西部的布局能帮助这里经济成长,使西部企业能够通过电子商务走向全世界,我会感到非常骄傲。”
  “标杆城市”现象
  2009年6月29日,阿里巴巴西部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在成都高新区签署,这里将作为阿里巴巴集团在中国本土布局的首站城市(总部之外)。而1亿美元的总投资规模,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四川互联网行业所吸引的最大投资项目,刷新了之前另一家国内互联网巨头腾讯在成都建设研发中心投资5.5亿元的纪录。
  签约也意味着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的子公司,包括阿里巴巴、淘宝网、阿里软件、支付宝、雅虎口碑等,都将在这一投资框架中与成都对接,并将促使管理数亿美元投资额度的阿里巴巴投资公司在西部寻找更多的成长性企业。
  阿里巴巴为何要选择在成都投资?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透露,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现金储备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处第一”的阿里巴巴即加强了对国内投资布局的审视。“其实原来我们要估计到下半年甚至明年才能开始在西部的投资布局,列入优先考虑的是广东、上海和北方一个正在洽谈的城市。成都即使要投也就几千万。”而这次成都能成为阿里巴巴在中国重点布局的第一个区域,而且投资规模放大,马云另有考虑。
  从投资角度考虑,成都是最符合何里巴巴投资三大标准的城市。“一是看当地的用户规模,二是看人才数量,三是看政府和群众对我们的支持。”马云称,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4月份曾到杭州阿里巴巴总部考察,“对于未来发展成都电子商务的胸怀让我深感震撼”。“在美国,东部和西部的电子商务各有特点,中国也可能是这样。”马云和高层管理班子很快通过了布局成都的决议,而成都高新区的积极落实也让他觉得是“中国效率最高的高新区”。
  阿里巴巴选择成都是慎重的,是看中了成都的良好投资环境。同样,去年10月,一汽大众在汶川特大地震后不久即落户成都,也是对成都这座城市投资环境的认可。
  这一项目起步规模为年产15万辆,最终将形成年产35万辆轿车的能力。预计全部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到400亿元以上。一汽集团总经理徐建说:“一汽集团作为中央企业,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积极参与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同时,西部市场有着巨大潜力,并且正在迅速变成现实市场,这将极大地推动自身企业的发展。”
  成都,从“天府之国”摇身变成了企业投资的“热土”。
  企业,追求的是效益的最大化,而诸如阿里巴巴、英特尔、一汽大众这些大型企业看好深处内陆的成都,就是看好成都发展的良好机遇。
  而成都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等则丰富和发展了成都投资机遇的内涵。
  都有“活力之城、开放之城”之美誉,是西南地区的科技、物流和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同时还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金融后台数量全国第一,外国使领馆、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以及出口总额均位居中西部榜首。
  说到成都的投资环境,不能避开去年的“5.12”特大地震不提。对于成都,尽管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但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主任石磊介绍说,去年“5.12”地震后,成都经济发展基本面没变,不仅食品(含烟草)加工工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航空制造产业和冶金建材业六大优势产业没受到影响,相反还涌现出了更多的投资机遇。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所作的《成都市汶川地震后开展投资促进工作的调研报告》,地震之后,成都涌现出保险、医药、食品饮料、水泥、建材、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八个充满机遇的产业。同时,该机构所作的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近二百家机构中,近九成机构认为,地震灾害发生后成都市投资环境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百分之六十八的机构表示如果近期有在国内中西部城市布局或投资计划,其首选城市仍然是成都。
  西华大学区域社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于代松教授认为,汶川大地震之后,成都主体经济运行区依然安全,成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灾后重建凸显出的巨大市场与西南部分产业市场的重新划分,成都将成为最大受益者之一。
  在蓉投资的JIALEFU欧尚店长董宁胜认为,地震以后,人们会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更愿意消费。 他说,“这次地震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我们继续加大投入,是因为相信成都会建设得更好,相信成都的市场潜力还很大,我们没有理由退缩。”
  国内知名房地产专家和地产巨头,在对成都房地产进行深入考察后纷纷表示:成都依然美丽,成都市房地产优惠政策提供了绝佳的投资机遇。

  据了解,成都市建筑业、建材业、食品业、运输业已经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呈现出红火、繁忙景象,不少知名企业与大量资金正在涌入成都,参与重建工作。同时,不少在德阳、绵阳等重灾区的受灾企业,也将重新考虑产业布局,选址入驻成都,未来不久时间内,这势必掀起新一轮的成都投资热。
  今年以来,像阿里巴巴、一汽大众、赛门特克—华为等知名企业先后成都安营扎寨,这也凸显了成都这方投资热土的聚焦效应。
  多措并举 为企业搭起成长“温床”
  7月1日,落户于成都市武侯工业集中发展区里的成都桑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路桥机械有限公司、成都高鑫焊接设备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又获得了由武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担保,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和成都银行武侯支行发放的共计1900万元贷款。截至目前,武侯区依托中小企业担保平台已先后为10家企业的3450多万元银行贷款提供了有效担保。
  这,仅仅是成都市为企业发展创造保障条件的一个缩影。在成都,像武侯区这样主动为企业分忧解难的案例举不胜举。
  “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最多的条件,为企业搭建快速发展、健康成长的‘温床’。”这是成都这座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的庄严承诺。
  企业进来后,如何促进、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着力点。而企业在选择投资地时,不仅仅看重区域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环境优势等硬环境,相比之下,能够促进企业快速健康成长的软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更为重要。
  目前,成都已经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120家落户,外商投资企业累计4097家。其中英特尔、索尼、丰田等都在成都设立了生产基地;摩托罗拉爱立信微软等知名IT企业在成都设立了研发中心;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物流连锁企业,如沃尔玛、宜家、JIALEFU、伊藤洋华堂等都在成都开展经营;此外,花旗、渣打、汇丰等外资银行也纷纷在成都设立分行。
  一个城市要想吸引企业留下来并长足发展,这需要练就很强的“内功”。“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同样,成都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让那些企业来了就不想离开?
  “要素保障是很重要的原因。”成都市经委副主任左正洪说。
  2004年,南玻集团在双流县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投资建厂。然而,在企业即将投入生产时,却遇到了一个令企业头痛的难题:供电电压不足,只能保障部分机器开工。企业只好求助双流县有关部门。
  “企业的事是大事,要尽快协调解决。”几天后,在距离南波集团不足1000米的地方,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快马加鞭地忙了起来。一个月后,一座110千伏的变电站建了起来,南波所有的机器全线开工。
  “没有想到政府会如此重视,不但服务周到,而且效率也高。”南波集团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水、电、气”是企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成都在保障企业这些要素需求方面尤其到位。为了方便企业生产,在企业选扯建设的同时,水、电、气相应的配套服务都全部跟上,真正做到了“企业投资”与“要素规划”同步。
  与同属于国家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的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科技园相比,身处内陆的成都市高新区,其优势也许并不明显,然而,其强大的吸引力却将国内外的高技术企业聚集于此。英特尔、微软、摩托罗拉、SUN、赛门铁克、IBM……在成都高新区里,这些世界500强企业和华为、中兴通讯等国内知名IT企业均在此投资建厂或设立研发机构。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说,创新能力和更细致的全方位服务,正是成都高新区得以快速发展并吸引众多高新企业落户的“不二法宝”。
  产业发展是成都高新区的生命线,在服务产业发展的前提下,高新区致力于优化创新环境,聚集创新资源,健全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初步走出了一条内生式发展的“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创新之路。目前已经建成了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以8个国家级孵化器为骨干、23个企业创办的孵化器为辅翼的孵化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科技创新载体。
  此外,着力优化公共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和完善集成电路、数字媒体、视频游戏专业技术平台和软件外包专业技术平台等平台建设,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这些平台很多都是园区出巨资搭建,可供园区内的科技企业免费使用。
  科技创新资源聚集突出,吸引包括全球五大通信商在内的多个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同时汇聚高学历企业家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4万多人。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超过3%,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指标居国家级高新区前列。
  高新区是成都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代表,而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已成为众企业在成都发展的“安乐窝”,在此之前,成都共有大大小小116个各类工业园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成都市的工业分布现状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要求。园区太多,不仅规模小,而且产业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也不高。为此,成都市根据各区(市)县工业基础和产业定位,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规模大、功能较完善的(园)区为主体,整合其他园区资源,规范形成21个分布于成都市各区(市)县的工业集中发展区。
  这21个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包括以IT、制药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汽车、机械制造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仍突出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机械、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对符合工业布局规划要求,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的项目给予区(市)县和企业包括如何确保土地供应、建立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补贴机制等在内的多种政策支持。同时,成都市还建立起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各工业发展区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支持各工业集中发展区分别按1000亩(五城区工业集中发展区)、2000亩(国家级开发区)、1000亩(其余工业集中发展区)建立滚动储备工业用地,保障半年至1年的建设项目所需的用地量,确保工业用地的及时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7 15:3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