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央定调下半年宏调:继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3 08:3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6月初中央决策层到各地基层的密集调研至今,下半年的宏观调控的基调在这60天内已变得逐渐清晰: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发文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企稳向好的关键时期,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在此前不到40天的时间里,国务院总理温Jiabao更是5次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显示出决策层对这一问题的莫大关注。

争议

从去年底到今年年中,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判断就一直处于争议和矛盾之中。

4月下旬公布的重要宏观经济先行指标——3月PMI指数经过了连续四个月反弹后突破了50点的分水岭至52.4点。但是随即路透公布的PMI指数却仍然处于不景气区间。这引发了公众和经济学家对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到底是拉动了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疑问。

在4月份和5月份的经济数据出台之后,各项统计数据的出炉使得这种争论更加激烈。

一方面,消费增速、投资增速和工业增速不仅没有改变前期的高增速态势,而且继续加速增长;另一方面,发电量、出口和PPI等数据,维持萎靡不振甚至进一步恶化的态势。

同时,对于通胀的担忧也成为学者专家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一季度新增信贷总额达到4.58万亿元天量的情况下,6月份的新增信贷更导致上半年的新增信贷达到了7.37万亿元这样史无前例的数字,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0%以上。

调研

在此背景下,从6月初,多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奔赴各地调研。

短短一个月内,中央最高层已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调研。这也是今年以来,中央最高决策层的第二次集中调研。

专家认为,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对经济进行全面摸底,以确认中国经济是否真的回升,以及前期密集出台的4万亿元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的落实情况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怎样调整。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国务院6月17日召开常务会议,得出初步结论,我国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但基础还不稳固。

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Jiabao首次提出下半年的宏调思路: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

相对于4月15日一季度的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的“形势比想象的好”的判断,此次会议透露的信息明显更加积极和乐观。专家认为,此次判断相当于国务院对当前形势的定性和确认。

坚持

随后,在7月初,国务院总理温Jiabao先后两次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经济专家和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会议上温Jiabao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丰富和完善政策。

在此前连续五个周末的各地调研中,温Jiabao也在反复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西安开始调研到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不到40天的时间里,温Jiabao5次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随后,国家主席胡Jintao在7月21日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今后要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7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在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这次会议明确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不改变。

此前在一次论坛上,时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李扬认为,市场出现的调整和对信贷数据的关注反映出私人资本仍在观望经济形势和国内宏观调控的连续性。

“都在看美国和国内的情况。人们对政策的连续性、坚决度还有所怀疑。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宏调获得广泛认同后才会有改变。”李扬表示。(熊剑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09:4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