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闹市中的学堂:伦敦经济学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2 09:3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闹市中的学堂:伦敦经济学院

《联合早报》 曾昭鹏(文)2003-09-29


  尽管经过许多年,李光耀资政在他的回忆录内所描述的求学情景,依然能够准确而深刻地捕捉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或可译为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生活精髓。位于英国首都伦敦市中心的LSE(称呼这所大学的流行缩略语),确实是一所与众不同的世界级学府。若要对伦敦经济学院有所认识,就一定得将之置放在伦敦精彩纷呈的城市生活背景中,才能感受它的学术氛围及开发知识的活力。

  有句话说,如果伦敦经济学院坐落在伦敦市中心以外的地方,感觉就不是伦敦经济学院了。这里念书的大学生,从窗外看到的风景,不是乡间的绿色田野,而是伦敦城市建筑物在空中的轮廓。在这座善变的城市中,他们过的是真实的国际都市生活,一切充满新奇与刺激。

多元的学术辩论平台
可听到不同立场声音

  除了其地点所营造的独特学习环境以外,上述的这些生活品质也源自伦敦经济学院的教师、学生及工作人员。特别是在学院内,共有约一半的学生来自英国以外的国家,而也有约一半的学生群体是由研究生所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世界在社会、经济或政治方面的发展趋势和议题,学生往往可以在学院内找到既活跃又多元的学术辩论平台,聆听不同立场所发出的声音。



  说到LSE热衷思辨的传统,就非得提起伦敦经济学院的身世。创立于1895年的伦敦经济学院,原是由一群推崇费边(Fabian)主义的费边协会会员所倡议。费边原是古罗马的将军,以使用迂回战术闻名。19世纪8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以温和改良手段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潮,就称为费边主义。(费边主义解说取自1998年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李光耀回忆录》第126页的脚注。)

伦敦的城市心跳
和伦敦经济学院的脉搏紧紧相扣

  可是,同学院拉丁文的校训“以探知并了解事物发生的缘故”(Rerum Cognoscere causas)一致,伦敦经济学院多年来一直依循公正的办学及研究原则,院长及教授皆有各种政治倾向与学派背景,更展示了对多元理念的兼收并蓄。外人对其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及左倾的姿态和历史的片面认知,显然是对学院的误解。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伦敦是欧洲主要的政治、法律及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引领时尚潮流,具有代表性的多元文化城市。各种各样的生活形态都能在这里找到安身的角落。由此可见,伦敦的城市心跳和伦敦经济学院的脉搏更是紧紧相连。一个伦敦经济学院的学生除了本科专业以外,若是对艺术,建筑或文物、舞蹈、电影、音乐或剧院表演感兴趣,都可在伦敦找到投身的领域。一些主要的旅游点如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西部歌剧院世界(The West End Theatreland)、皇家剧院(Royal Opera House)、高云花园(Covent Garden)及大英博物院都距离伦敦经济学院不远。因此,伦敦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面相,对于学院的学生来说,可说是一种另类的教育方式。


  此外,由于伦敦经济学院的位置靠近英国政治、工商业及媒体的操作中心,例如国会大厦、首相办公室、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高庭法院及英国广播公司都近在咫尺,因此它不仅和外界有频繁的交流机会,同时也享有紧密的联系。每年更有许多国际的知名领导人和各界优秀的专才到访,从公开讲座、教学及个人研究,他们丰富了学院的知识景观,也强化了伦敦经济学院的学术地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及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就是好例子。

(作者是新加坡报业控股奖学金得主,伦敦经济学院经济(荣誉)学士,美国耶鲁大学国际发展经济硕士。现为《联合早报》采访组记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7:0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