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7-8-7 20:00:46
|
只看该作者
三、结语
以上分析表明,正义对于建立理想的国际秩序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没有正义,国与国之间就不可能实现和谐共处,人类就不可能获得普遍的和持久的和平、稳定与安全。因此,谈论秩序,必须引入正义价值。那种抛开正义理念奢谈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做法不仅是狭隘的、片面的和短见的,而且也是事与愿违的。至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正义与秩序的对立和脱节现象,并不是因为二者在本质上的不相容性所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正义的如此强调并不意味着较之其他价值而言,正义应该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或是应该予以更为优先的考虑。实际上,无论正义,还是和平、稳定和安全,都是同等重要的价值。由于它们都是理想的社会秩序所必需的要素,因此很难说哪一个更为重要。而且,这四项价值并不是彼此割裂、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对于人民、国家和全球共同体而言,没有正义,就不会有可预见的和平;没有安全,就不会有正义;没有和平,就不会有永久的安全。”[9](P342)
注释:
①该定义是1965年由一批西方学者在意大利举行的学术会议上依据FaGuo著名学者雷蒙·阿隆(Raymond Aron)的观点集体达成的。参见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458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②笔者对于秩序与正义关系问题的这三派观点的概括所依据的主要文献是: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p. 94; Rosemary Foot, John Gaddis, Andrew Hurrell(eds.), Order and Just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③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和平的特性,并将其分别概括为“非暴力性、不安全性和非永久性”与“目的性、工具性和正义性”。笔者根据本文的论题有选择地采纳了其中的“不安全性和非永久性”这两个观点。至于和平是否具有正义特性,本文所提出的观点与阎教授在他的分析中所得出的观点并不矛盾,因为各自论题的侧重点和角度并不相同,而且笔者只是把非正义性作为和平特性的一个方面来界定。参见阎学通:《和平的性质——和平≠安全》,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
④20世纪80年代以前,支配世人安全思维的是狭隘的传统安全观,亦即现实主义的军事安全观。进入80年代,这种安全观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1983美国学者Richard Ullman在以刊登现实主义学术研究成果著称的《国际安全》杂志上发表的《重新定义安全》一文和英国著名学者、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巴里·布赞(Barry Buzan)出版的《人、国家和恐惧》一书。尤其后者首次明确地把人类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划分为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环境安全五个方面。这种综合安全观的提出对于扩展和深化安全概念和安全研究的范围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得到了除现实主义以外的各派学者的广泛认可,也在各国的政策层面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反映。参见 Barry Buzan, People, States and Fear, second edition,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1, pp. 19- 20.
⑤这只是笔者对于安全和安全威胁的一般性理解。有关西方学术界在安全和安全威胁问题上的各种理论学说的系统性、综合性评介,可参见:Michael Sheeh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 Analytical Survey, Boulder and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2005; Terry Terriff, Stuart Croft Lucy James and Patrick M. Morgen, Security Studies Toda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参考文献】
[1] Oran R. You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uilding Regimes for N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9.
[2] Stanley Hoffmann. Primacy or World Order——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the Cold War[M]. New York: McGraw-Hall Book Company, 1980.
[3] 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4] 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5] Johan Galtung. Violence, Peace and Peace Research[A]. in Pardesi(ed.). Contemporary Peace Research[C]. Brighton: Harvester Press, 1982.
[6] Johan Galtung. Violence and Peace[A]. in Paul Smoker, Ruth Davies, B. Munske(eds.). A Reader in Peace Studies[C].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0.
[7] 阎学通.和平的性质——和平≠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
[8] Barry Buzan. People, States and Fear[M]. second edition.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1.
[9] Ken Booth. New Thinking about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M]. London: Harper Collins, 19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