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城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中国的政治空气也越来越‘透明’”,作为一个曾在中国工作多年的资深新闻记者,当谈及中国这些年的变化时,俄新社中文网总编辑阿列克谢·叶菲莫夫有着自己的见解。
叶菲莫夫在就读俄罗斯知名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期间,曾于1991年到北京大学留学一年。2004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工作,负责设立俄新社北京记者站并任首席记者,2008年回国任俄新社中文网总编辑。
“时隔十多年我第二次到中国时,北京已经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叶菲莫夫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原来那些老旧的小平房和杂乱的露天集市已被“闪闪发亮”的摩天大楼所取代,迷宫似的“羊肠小路”也变成了一条条笔直宽敞的柏油路,出租车行业也发展壮大起来了。
令这位在华工作多年的外国记者感慨的是,在为奥运会做准备的这些年里,北京的生态环境正逐步向国际化标准看齐。首钢实施整体搬迁,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北京“著名”的沙尘暴一年比一年减弱,北京的空气越来越透明,天空越来越蓝。
“还有一种‘空气’也越来越‘透明’,”叶菲莫夫说。他曾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3年报道中国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认为“两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代表们乐于与外国媒体接触,积极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除了北京,叶菲莫夫还到过上海、哈尔滨、连云港、桂林等地,多次被当地人的热情好客所打动。“中国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虽然各地的人说着不同的方言,吃着不同的食物,但是所有人都在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生活和工作着。” (责任编辑:孙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