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梁思成故居暂停拆迁 是否留存尚待调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4 14:5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月10日,北总布胡同24号院(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拆迁被叫停。本报记者 浦峰 摄



北京古都风貌保护与危房改造专家顾问小组专家徐苹芳


  本报讯 (记者傅沙沙) 北总布胡同24号院梁思成、林徽因故居[/url]余部暂时得到保存。昨天,核发拆迁许可证的东城区房屋管理局表示,该院的拆除工作已停止,待北京市文委与规划部门确定其保护价值后再做决定,但24号院内居民的腾退将继续进行。
  相关项目已对照文保清册
  24号院外贴有一张拆迁通告,落款方为东城区房屋管理局。昨天,该局表示,这份拆迁许可证核发于2007年,核发依据主要是项目的立项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东城房管局负责人表示,部分情况下该局会致函文物部门,确定旧城拆迁区域内无文保单位,再核发拆迁许可证,但这并不是法定程序。他说,目前东城区仅有几处拆迁项目具备文物部门确认的书面依据。
  这名负责人介绍,房管局掌握该区文保单位的清册表,且每年都要经文物部门更新。受理拆迁申请后,该局将比照清册表,核查该用地规划许可范围内是否存有文保单位。24号院所在项目便是经这个程序核查。
  是拆是留有待部门调查
  昨天上午,北总布胡同24号院拆迁工作举行了调度会。东城区房管局负责人表示,目前24号院的拆房工作已停止,之后是拆是留,将参考北京市规划委和文物部门的调查意见。他说,北总布胡同24号院如被认定具备保护价值,也存在原地修缮或异地再建两种情况。
  东城区房管局表示,已将上述决定通知拆迁方。停止拆房,但居民腾退仍将进行。在该局对区内拆迁项目的监控表上,记者看到,这个项目正处于中期拆迁阶段,215户居民中仍有80户未搬走,包括24号院内的几户居民,原因是他们“要求过高”。
  ■ 各方说法
  之前不知道此处为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如果知道这一情况,会做相应的调查和咨询。

  ———北京市规划委有关负责人
  这个地方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不是文物,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是依照《文物保护法》来保护文物。
  ———东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
  (24号院)这份拆迁许可证核发于2007年,核发依据主要是立项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东城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
  ■ 相关新闻 梁思成房东也是“名人”
  专家建议将北总布胡同24号院纳入文物普查范围
  本报讯 (记者王荟) 梁思成、林徽因租住7年的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房东也是位名人。昨天,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曾一智介绍了自己对24号院渊源的查证结果。
  曾一智调查发现,在梁思成、林徽因租住之时,北总布胡同24号、12号院的房主也是一位名人———曾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的叶公超。1937年抗战爆发之后,时任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的叶公超随校南迁,将房子售与他人。
  本月12日,在看到本报报道之后,曾一智立即致函东城区文委,建议“将北总布胡同24号、12号叶公超、梁思成、金岳霖故居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昨日,东城区文委有关负责人回复说,已经收到了这份最为详细的故居情况调查建议书,并表示目前正在就北总布胡同24号院征集各种信息和建议。
  按照法律的规定,一旦纳入文物普查范围,就成为“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对其进行用途改变、修缮等,均有严格的程序。而没有进入文物普查范围的,文物部门则不参与规划方面的审批。
  此外,这位负责人还透露,此前曾一智曾经致函建议过的东城区东堂子胡同4号、6号的伍连德故居,今年将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
  ■ 对话 “评名人故居不是评英雄劳模”
  专家称,立法缺失导致名人故居得不到保护
  昨日,徐苹芳表示,近日媒体关注的北总布胡同24号院,理应作为名人故居加以保护。而北京众多的名人故居得不到保护,关键在于没有专门的名人故居的评选、保护、利用的法律。
  名人故居没名分难获保护
  新京报:北京存在众多名人故居,其中大多数都没有列入挂牌名人故居或者文物保护单位。名人故居得不到保护的关键在哪里?
  徐苹芳:没有立法。名人故居没有名分,不是文保单位,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新京报:立法的难点在哪里?
  徐苹芳: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很多人、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认为名人故居就应该是正面人物、是革命烈士住过的地方,或者是出生地,或者是花钱买的有产权的地方。至于不具备这些特点的,就不算。
  但是我认为,哪怕是反面的人物,只要他对历史有影响,就可以参评。
  评名人故居不是评英雄劳模,只要根据这个人物的历史影响、住宅情况、居住时间等来制定标准,就可以了。
  天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北洋军阀、清朝遗老的故居都挂牌保护。
  新京报:有一些名人故居,当时这些名人不具有产权,只是租住了几年,比如这次报道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是否具备成为名人故居的条件呢?
  徐苹芳:这个地点很有名,虽然只是租住了7年,但是这期间他们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太太的客厅”是当时京城一个著名的文化沙龙。在巴黎,画家、哲学家经常去的咖啡馆都会被专门标注出来,更何况这个故居呢?
  “能留多少就留多少”
  新京报:北京城里这样的名人故居很多,是不是可以学习一下巴黎的经验,标准应该宽泛一些?
  徐苹芳:我们现在根本不是宽严的问题,而是根本不做的问题。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这些城市,名人居住、工作过的地方比较多,更加不能等同于一般城市。千城一面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我们现在应该能留多少就留下多少。 本报记者 王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2:33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