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开始*H1 id=articleTitle*高考加分,如何更加阳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9 10:1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IV class=content id=articleText>

<STYLE id=_Custom_Style_>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STYLE>
<FONT face=楷体_GB2312>&nbsp;&nbsp;&nbsp;&nbsp;高考前,有些高三毕业班里,几乎2/3的学生都想法弄到了加分名额,“裸考”倒成了少数;<BR><BR>&nbsp;&nbsp;&nbsp;&nbsp;不少持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既不能跑,又不能跳,也没练过什么项目;<BR><BR>&nbsp;&nbsp;&nbsp;&nbsp;父母都是汉族,考生却是少数民族……<BR><BR>&nbsp;&nbsp;&nbsp;&nbsp;“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在执行环节,究竟有哪些潜规则,正在侵害着高考加分的公平公正?</font><BR><BR>&nbsp;&nbsp;&nbsp;&nbsp;<STRONG>加分是好经,但被念歪了<BR></STRONG><BR>&nbsp;&nbsp;&nbsp;&nbsp;重庆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已成今年高考新闻中的焦点。浙江等其他省市今年以来也频发高考加分弄虚作假事件。在本该严肃的高考中,加分怎么变得这么轻而易举?是加分制度本身出了问题,还是别有他因?<BR><BR>&nbsp;&nbsp;&nbsp;&nbsp;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认为,经是好经,但是被念歪了。<BR><BR>&nbsp;&nbsp;&nbsp;&nbsp;“从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看,对体育、艺术、学科特长生以及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加分,是为了修正高招录取凭卷面分数的单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素质教育。对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考生的加分,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周洪宇说,“但在实践中,加分政策逐渐异化,同时滋生了腐败。”<BR><BR>&nbsp;&nbsp;&nbsp;&nbsp;这当然有政策制定上的原因,一些高考加分项目弹性较大,给操作“预留”了很多空间。从暴露的加分事件看,不少加分条款确实给一些人提供了可钻的空子。更可怕的是,有些掌握权力者出于形形色色的利益诉求,肆意歪曲政策,随意操作。<BR><BR>&nbsp;&nbsp;&nbsp;&nbsp;一些地方政府把给特殊利益者子女加分当作发展社会经济的一种资源,用稀缺的教育机会换取短期利益;一些干部利用权力钻加分政策漏洞,利用竞赛、科技创新、特长等机会给子女加分,成为一种“潜规则”。<BR><BR>&nbsp;&nbsp;&nbsp;&nbsp;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教授吴遵民表示,“权势侵入,使高考加分制度变了样、走了形,伤害了社会公平,使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变成了成人的游戏。”教育界人士认为,高考加分乱象背后,还形成了加分培训等等一系列的产业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许多不当行为规模化,更值得忧虑。<BR><BR>&nbsp;&nbsp;&nbsp;&nbsp;<STRONG>乱象丛生的背后<BR></STRONG><BR>&nbsp;&nbsp;&nbsp;&nbsp;高考加分操作中的乱象,很大程度上与运行的现状有关。<BR><BR>&nbsp;&nbsp;&nbsp;&nbsp;据了解,尽管加分政策由教育部门制定,但加分项目要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生、残联、公安等多个部门。而且各地在实际操作中拥有政策解释权与最终决定权。由于缺乏严格的定量标准和外部监督,容易受到人为操纵。<BR><BR>&nbsp;&nbsp;&nbsp;&nbsp;贵州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周忆江说,高考加分成为舆论热点,也不能光让教育部门背黑锅,计生、民委等部门也在高考加分环节中占一席之地。“一些部门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干预了高考加分政策的执行。”<BR><BR>&nbsp;&nbsp;&nbsp;&nbsp;今年一些省份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可加10分,但考生要到当地计生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便是一例。<BR><BR>&nbsp;&nbsp;&nbsp;&nbsp;“关门设立和运行高考加分项目,信息又不充分公开,使得权力失去监督制约,在一些地方加分成为以权谋私的工具。”上海社科院王泠一博士认为,这是高考加分制度面临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很多信息普通老百姓是得不到的。”&nbsp;<BR><BR>&nbsp;&nbsp;&nbsp;&nbsp;“政策的执行过程不公开不透明,也是违规加分频发的重要原因。”吴遵民认为,高考加分制度执行中的偏差,可以通过改进执行来解决,最好的办法便是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否则,即便取消了某些加分项目,也无法保证保留下来的项目不成为以权谋私的工具。<BR><BR>&nbsp;&nbsp;&nbsp;<STRONG>&nbsp;公开透明,才更阳光<BR></STRONG><BR>&nbsp;&nbsp;&nbsp;&nbsp;“如能做到决策科学民主、执行公开透明,弄虚作假者受到严惩,加分政策就不至于变异。”广西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黄小鹏建议。<BR><BR>&nbsp;&nbsp;&nbsp;&nbsp;“为了维护高考加分公正性和严肃性,有必要对其项目进行一番清理,对先前设置的项目进行论证,该调整的调整,该取消的取消。”周洪宇建议,当前,应从设计、制定、审核高考加分项目入手,清理加分项目,压缩人为操纵的空间。对于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和三好学生的加分等质疑颇多的项目,应该逐步取消。“与此同时,对加分的考生名单、加分项目、理由等信息,进行全面公示,由社会进行监督,避免违规加分现象发生。”<BR><BR>&nbsp;&nbsp;&nbsp;&nbsp;从长远看,对考生的加分政策,应纳入多元评价体系,即变高考加分为用多项指标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而高校根据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自主录取。“只有这样才能去除教育的功利倾向,回归育人的本义。”吴遵民说。<BR><BR>&nbsp;&nbsp;&nbsp;&nbsp;“说到底就是把高考加分公开化,透明化,加强社会对其监督。铲除高考加分腐败的决定因素在于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没有有效监督,腐败仍会穿上各式各样的马甲。”王泠一表示。<BR><BR>&nbsp;&nbsp;&nbsp;&nbsp;教育部日前发出文件,明确提出“所有享受加分的考生必须经有效公示确认无误后,方可按加分投档录取”等多项要求。河北省正考虑举行高考加分听证会,把加分项目和政策摆到桌面上讨论,邀请学生、家长、学者、媒体等参与,不合理的加分项目可以考虑调整甚至取消。<BR><BR>&nbsp;&nbsp;&nbsp;&nbsp;“只有公开、透明,高考加分政策才能更加阳光。”周洪宇如是说。</FOUNDER-CONTENT>

<P style="FLOAT: right">(责任编辑:张静)</P></DIV>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2:45 , Processed in 0.34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