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关系分论坛第二小组的讨论中,与会学者将焦点集中于全球化进程中东亚的领导权问题上。
来自外交学院的知名学者秦亚青首先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认为应该优先在经济领域和易于合作的领域开展合作,在合作中建设一个和谐的东亚。他列举了东亚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传统的强弱转换、权力交替观念(如中国将取代日本),冷战思维,各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政治意愿的缺乏等。
新加坡国防和战略研究所副主任,印裔学者阿米塔夫?阿齐亚(AmitavAcharya)在主题发言中认为尽管中国的崛起给周边国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惶恐和疑虑,但中国必须引领东亚,关键要看中国自身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领导”。他举美国崛起的例子为例,指出任何一个国际大国在都必须首先崛起成为一个地区大国,但“亚洲的将来不会是美洲历史的翻版,她有她自己的未来”。
然而,究竟应该怎样定义“领导”?有学者指出传统意义上的“领导”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不可能再现,现今的“领导”更多地体现为指引、帮助、劝服等形式。也有学者对秦亚青教授的模型提出质疑,认为“领导权”一词涵义模糊,且各国在领导位置上的理念和表现大不相同。来自美国田纳西大学的CharlesHermann教授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旧领导权的衰落,美国新领导权的确立为例,指出非政府联系的重要作用。英美基于相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即使是在政府间关系相当冷淡的时期,非政府间的交流仍然非常活跃,从而克服了诸多细微却重要的矛盾,最终实现了新领导权的和平崛起。当今中美之间遭遇的知识产权、人权等问题也都可以看作是些“细微但重要”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非政府间合作非常重要和有效,因此他呼吁中美应该建立起更紧密的非政府组织间的友好关系。
南开大学的庞中英教授在其关于全球治理的主题发言中揭示了中国所面临的二难困境:一方面,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有意愿也有实力在全球治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西方大国也对中国的参与有所期待,以期减轻自身的负担,但另一方面,如果中国真的在全球治理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某些国家内“中国威胁论”又将尘嚣泛起。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人均收入仍然属于低收入国家的国情,也限制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首先定位于地区大国,争取在区域层面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东亚传统上“小马拉大车”型的领导模式随着中国的崛起渐渐不能够适应新的地缘政治格局。日本这匹“小马”虽然步伐仍然稳健,但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也想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东亚的领导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指出韩国作为第三方也具有参与领导的实力。更重要的是,或许东亚需要的只是友好合作,并不真正需要一个说一不二的领导。
谁来领导东亚?该场分论坛结束了,但话题并没有结束,专家们还在或激烈或温和地讨论着。(来源: 北大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