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经济:关键时期的“关键之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7 11:3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时光掠过年中这个节点时,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止住高台跳水式滑落、企稳回升后,开始迎接进一步站稳脚跟、积蓄全面复苏力量的“关键之战”。

    7月2日,唐山边防检查站的官兵在唐山港散货码头巡逻。截至6月30日,唐山港2009年上半年吞吐量达7774万吨,同比增长43.3%,创历史新高。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保增长 绝不仅仅是为了保8%左右的增长率。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到西欧考察,那里的经济学家说:“我们增长百分之二就行了,你们能维持百分之六七就很不错了,怎么还要更高呢?”厉以宁回答道,你们经过两百年工业化,没有农民进城就业问题。而中国是城乡二元结构,大量农民要进城解决就业和收入问题。保证较高增长率很关键。
    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是我们永远不能忽视的最大国情。保增长,就是要保就业、保稳定。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关键阶段不敢有丝毫放松的深刻背景。 >>详细


     在采访中,那些对中国经济恢复快速增长抱有殷切盼望的经济学家们,却少有人希望实现“V”形快速反转。
    “这是不可能的。即使真的实现了,也是有害的。只有调整结构的复苏才是真正的复苏,而这需要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厉以宁这样说。
    “经济不转型增速也可以很快上来,但接着就会下去,经济走势成了‘W’形。所以宁可是‘U’形的,底部稍微长一点,在这个阶段完成结构调整,才能可持续增长。”厉以宁的直言,是一种警示。 >>详细


     纵观经济史,每一轮经济危机都伴随着一场技术革命,引导经济走出低谷,奔向复苏。尚未摆脱危机漩涡的美国,已经表现出强烈的发展绿色经济走出困局、领跑世界经济的战略意图。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的“战役”悄然打响了。  
    “归根结底,要靠科技的突破战胜困难、引领经济。”刘树成说,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继续稳住经济速度,又要借鉴世界和历史的经验,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机,为经济全面复苏积蓄强大的力量。 >>详细

    温Jiabao: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
    19日至2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Jiabao在河北省唐山、秦皇岛考察。他深入工厂企业、港口码头、人力资源市场及采煤沉陷区、危旧平房改造区,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就经济运行和民生问题进行调研。他强调,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必须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重视结构调整,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全文
    ·新闻分析:中国经济为何处在企稳回升“关键时期”
    ·温Jiabao在湖南考察:要坚定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发改委专家:中国经济止跌回暖趋势逐渐明朗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27日在上海参加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时表示,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刺激下,经济止跌回暖的趋势逐渐明朗化,但是仍要关注经济复苏中的挑战和风险,实现“保八”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全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临“危”择机  
    中国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被世界改变。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推出了以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前5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经济运行已经呈现出诸多向好信号。舆论普遍预测,中国经济有望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回暖。当然,也有论者提醒人们留意经济企稳迹象背后的一些隐忧,诸如信贷增长过猛、产能过剩、通胀预期等,认为复苏将是一个长期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尽管对中国经济是否触底、未来走势如何尚存争议,但至少在一个问题上是没有分歧的,那就是:经历了这场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版图必将深刻改写。 >>全文


[1] [2] [3] [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12:30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