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理论界关于当前我国经济的研究综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 14:0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的话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不断涌现。捕捉和发现问题,分析和说明问题,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进而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本报从今天起在理论版开设“热点追踪”专栏,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采用研究综述等形式,反映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探索,以便读者了解相关研究的概貌和进展,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思想理论支撑。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形势
——经济理论界关于当前我国经济的研究综述
    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世界经济,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危机面前,我国经济理论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投入相关研究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贡献智慧。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形势,是经济理论界研究分析的热点课题。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了判断和分析,对如何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经济形势分析及走势研判
    总体经济形势向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经济下滑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经济出现回升势头,但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仍处于困难时期。今年前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表明扩张性政策尚未完全抵消经济加速下滑的影响。也有专家认为,虽然经济增长的严峻局面得到缓解,但真正企稳回升、进入持续上升通道仍需时日。还有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触底企稳,但可能不是尖底而是平底,也就是经济发展将呈现U型走势,可能要经过两三年盘整后才能重回快速增长的通道。
    外需增长不容乐观。有专家认为,我国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效应开始显现,对外出口有望止跌企稳。也有专家认为,我国出口形势如何,关键要看外部市场何时回暖。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困难时期,发达国家今年还走不出危机,因而全年出口下降是必然的,但出口下降的幅度不会继续扩大。预计世界经济下半年降幅会有所缩小,我国出口负增长的幅度今年下半年将不断收窄。
    内需开始启动。从投资需求看,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今年以来投资表现突出,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特别是新开工项目增长快,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牵引力。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土地开发完成之后,投资对工业及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会表现得更明显。从消费需求看,一般认为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仍有很大潜力。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减慢,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将会使消费增速相应有所降低。但受税收减免、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等将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会得到部分释放。消费需求基本保持稳定。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从产业结构看,低端工业增长减速,基础设施、服务业增长加速。高能耗行业增长减速,经济增长回暖与单位能耗下降并存。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在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体工业回暖的作用在增强。从区域结构看,以往主要依靠东部地区率先恢复的危机应对模式有所改变,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从收入结构看,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有所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这有利于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
    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及时果断地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着力调整内外需结构,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需求上,促成了经济总体形势的向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央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效果已经显现。财政货币政策落实好于预期。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迹象有所改观。有专家测算,如果不采取扩大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增值税转型、降低行政性收费、提高居民收入等一揽子经济政策,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仅有5%左右。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可拉动全年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以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6 22:4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