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文章:武汉农村危改的别样路径
政府财力有大小,但是具体到财力的投向,大小则是相对的。优先用来做什么,怎么做,从一个侧面反映的是执政理念的分野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金风
“你能想象吗?在武汉这样一个特大中心城市,有的农民居住条件之差在西藏都不多见!”
有超过30年西藏工作经历的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十分感慨,“完全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基本没有可能在短期内改善住房条件。”
此刻,距离他在远城区危房户中的密集调研过去了整整一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今年夏天,在武汉,像这样常年住在危房且无力自建房的农民,共有3903户正在陆续乔迁。当地政府官员表示,雨季到来之前,这些困难户将全部入住政府出资兴建的新居。
而与此相关的大背景是,今年,中央政府决定在2008年末支持贵州省级危房改造试点2亿元的基础上,再拿出40亿元,补助改造近80万户农村危房。
与全国范围内的这种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进行补助的危房改造模式不同,武汉的无力自建房农民的危房改造工作,总投入约1.1亿元,则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投入。
由此观察,武汉此番低调探路,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样本意义。
聚焦最贫困群体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其综合经济实力、科教和人才优势,在中部地区,长期是当仁不让的龙头。
然而,大都市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并不能遮蔽那些鲜为人们关注的角落。
2008年夏天,杨松到一些远城区调研时发现,在都市的繁华背后,一个极端贫困群体的生存状况令人震惊。
一些困难户长期居住在破败的陋室,连基本生活都要依靠“低保”、救济,遑论依靠自身的力量盖新房。这个群体,大多数是老弱病残,他们要么无子女或子女有病,要么少数有女儿的,也已经出嫁,而且没有能力帮助老人建房。
黄陂区位于武汉北部,区域面积2261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1/4;人口113万,约占全市人口的1/8,是武汉面积和人口的第一大区。这里山区较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发展问题较多,贫困人口也相对集中。
今年55岁的龚广平,是武汉市黄陂区蔡榨镇凤凰寨村农民,全家6口人,有2个重病人,一个是精神病,一个是癫痫病,还有一个孩子在服刑。从出生起,他就住在一栋四面透风的泥巴屋里,一直没挪过窝。
家住姚家集镇腊梅村李家田的李伟,今年16岁,目前在姚集中学读书。因父亲重病,一家4口人的生活,仅靠每月40元低保金和亲友帮助维持,全家人挤住在两间总共不足40平方米的破瓦屋内,冬天北风肆虐,寒气袭人;夏天苍蝇、蚊子到处乱窜,遇上雨雪天,更是一片狼藉。
像龚广平、李伟这样的家庭,并非孤例。武汉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处调研员徐诗卫告诉本刊记者,“不仅在黄陂区,在武汉市涉农的六个远城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情况。绝大多数困难家庭收入非常低,自我改善的能力非常有限。最主要的原因是重大疾病导致贫困。”
经过多次调研,2008年8月15日,武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了为农村无力群众进行危房改造的目标,并将这项工作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后,它又成为2009年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中的第一件。
实施范围包括涉农的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和新洲六个远城区,其他带农村的城区和带乡村的开发区参照执行。在此范围内,凡被认定为依靠自己力量在短期内根本无法解决住房困难的农户,都可提出申请,经审核后确认。
有关部门提交审批的工作方案,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仅用8分钟即获通过,随后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6分钟一致通过。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此项危房改造所需资金,不要困难群众出一分钱,以政府专项投入为主,市区两级分担。其中市级财政承担60%,其余由相关区人民政府负责筹措。
五道关口好事办好
作为武汉市、区两级政府一级工作目标的农村无力自建房户危房改造工作,甫一推开,即引来热烈回应。
全市第一轮申报近7000户,经过街道、乡镇和区政府专班两轮审核,确定3903户。在此基础上市政府又组织抽查复核,以保证申报户“不错不漏”。
本刊记者了解到,这项危房改造共涉及全市67个乡镇,3903户,8731人,总面积18.8万平方米。
为全力推进,武汉市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立面、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总原则指导下,严把“五关”:
一是“选址关”。新建房屋选址须符合新农村建设村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一户一基。原则上在农户原有宅基地建房,一个自然内有多户需建新房的,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前提下,可由村民委员会在村内空闲建设用地上另行安排宅基地,集中建设分户联排房,但须同时收回原有宅基地,不得占用农用地。
二是“设计关”。全市实行统一建房面积、统一建筑标准,只建平房,不建楼房。杜绝无设计图纸施工,选择有资质单位精心设计,做到“规范、科学、安全、节约”。
三是“施工关”。工程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管理。每个街乡镇的危房改造工程由建设局整体打包招标确认承包单位,原则上一个街乡镇由一个建筑企业总承包。总承包建筑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不得层层转包。
四是“验收关”。认真做好材料验收、工序验收、分段验收、总体验收,总体验收不合格不准交付使用。
五是“质量关”。对危房改造项目建筑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如出现质量问题,将依法追究。经严格把关,全市杜绝“豆腐渣工程”,确保新建房屋都能达到5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
根据这些原则,这些危改新建房,房型设计和建设标准,必须能够抗6级地震,平房砖混结构,基本水电配套,排污设施齐全。而对于新房权属,则明确作出规定,凡有法定继承人的,其法定继承人可继承新建房屋产权;无法定继承人的,其房屋产权归集体所有。
本刊记者前往武汉农村采访时,亲眼目睹了多处新建的乡村小屋,前场后院,青瓦白墙,在夏日的骄阳下十分惹眼。入住新居者的感激,溢于言表。
危改中也有创新。武汉市把危房改造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探索出了“原址改建”、“集中迁建”、“联户共建”等不同建设模式。
在解决安居问题的同时,武汉市将危房户中的60%纳入低保范围,30%纳入五保供养。下一步,还将采取多种措施对这些困难户的生产生活给予持续帮扶,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亿元支出的内核
在此之前,武汉市曾通过个人自筹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于2007年、2008年解决了1500多户和800多户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近年来地方财政最困难的一年,在许多地方,土地出让金、税费收入相继出现减收。一个财政收入在国内并非一线水平的城市,为什么会在过去已经逐步解决危房改造问题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决定——财政投入一亿多元解决困难农户的危房改造问题?
杨松认为,政府财力有大小,但是具体到财力的投向,大小则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住房是农民一生中最大的消费品,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最困难的群体,那些靠自身力量无力改善居住条件的农民,通过财政投入的办法,一次性解决,这个投入值得。”
武汉市黄陂区委书记袁对本刊记者表示,黄陂是此次危房改造的主战场,工作量占全市的50%以上,财政压力相应也不小。但是,政府财力优先用来做什么,怎么做,从一个侧面反映的是执政理念的分野。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吴理财指出,就一个特大中心城市来说,亿元支出,并非财力能否承担的问题。关键在于这笔资金投入的方向。武汉的这项亿元财政支出,彰显的是对民生的关注,是对最困难群体的体恤。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仅有空荡荡的新房是不够的。根据武汉市主要领导的要求,中心城区对口支持,发动区直机关对口村、户,组织捐赠生活用品,驻村指导员所在单位对口捐赠,在全市展开。而这一次,踊跃参与的,除了各级政府部门,还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
仅在黄陂一区,落户这里的的卓尔、中国家具CBD、四季美农贸城、德海等企业积极参与援建活动,提供援建资金150多万元。全区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捐款658万元。武汉亢龙太子有限公司还为危房户送去了100台24高清电视机、100套新被褥及100份慰问品,并捐款2万元为蔡店乡道士冲村修建一间公共厕所。
口区委、区政府购买了彩电160台,订制了一批包括木床、桌椅和大衣柜在内的222套家具,作为“特制年货”送到危房户的家里。江夏区落实干部包干到户责任制,为每个危房户送一台电视、一套铺盖、一套家具(1个柜子、1张床、1张桌子、10个凳子);目前已收到各类捐赠折合人民币200万元。
武汉市民政局一位直接从事危改工作的领导说,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没有什么比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真正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更有说服力。各级干部切实急老百姓所急,想老百姓所想,就一定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拥护和追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对全体干部的一次实实在在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