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媒记者:中国须谨防朝鲜战争再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8 23:0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finance.financeun.com/ 2009年06月18日 09:55 来源:凤凰网

关键词语:朝鲜
本文摘要:如果朝鲜再次试射导弹,在核弹道路上执迷不悟且发生了战争,作为唯一盟国且邻国的中国应该如何这场战争上调整自己战略?  
  针对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国际社会(包括美国等些个国家)都曾表示,在无意颠覆朝鲜现体制的形势下解决朝核问题。
  联合国安理会第1874号决议的出台,提出了详细的制裁方案及措施。表明了国际社会反对朝鲜核试验的坚定立场和‘最严厉的谴责’。随后朝鲜就做出了超强硬的反应:针对‘制裁’将做出报复,宣布将启动铀浓缩、将新提取的钚武器化、针对封锁采取军事应对等3项应对措施。
  对朝鲜来说‘制裁’就是‘对抗’,‘动我’就意味着‘战争’,而且可能是‘核战争’。
  从朝鲜的‘超强硬激烈的反应’判断,在现体制下解决朝核问题的希望渺茫。对中国而言是继续维护朝鲜的体制与朝核危机问题哪个更重要,还是兼而有之, 中国须重新评估维护朝鲜体制与核问题的重要关系。
  朝鲜的核试验将中国陷入两难境地。有中国专家就此表示:“中国担心对朝鲜过分施压,会使朝鲜内部混乱甚至崩溃,从而导致东北地区的稳定受到威胁。”也就是说,中国要尽防“擦枪走火”。“中国反对朝鲜进行核武器开发,但相信应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问题。朝鲜也会重返六方会谈。”
  在中国还有人主张,实际上应接受朝鲜拥有核武器这一既定事实。《环球时报》12日在评论中称:“不能说朝鲜拥有核武器就一定会造成混乱。应在满足其安全问题和基本物资需求的同时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有媒体分析认为:如果朝鲜再次试射导弹,在核弹道路上执迷不悟且发生了战争,作为唯一盟国且邻国的中国应该如何这场战争上调整自己战略?
  可能从长远角度来看,朝鲜现政权稳定是适合中国的利益,中国可以发挥一定影响力,寻求在国际上的政治利益,但若作为一个拥有核战争能力的邻国来说,朝鲜发展核武器对中国无疑是威胁的,同时更可能导致韩国和日本也加入到核武器国家行列,中国将成为被核武器包围的国家,在诸多还没解决的领土纠纷的问题上将时刻承受核武器的威胁,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虽然中国同意对朝鲜进行严厉地制裁,因为朝鲜拥核的决心似乎是不会改变。甚至有人认为,不诉诸战争手段,朝鲜无核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战争大规模地爆发必然造成大批难民涌入中国,中国要付出人力物力来维护这些难民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问题的代价是不可想象,但如果中国军队一旦真正直接介入这场战争,那么中国付出的代价将会比丢失朝鲜这道屏障还要大得多,中国全球战略雄心也必将付之东流。
  无疑,朝鲜拥有核武器或者发生战争,从中国战略地位来说都会是受害者,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友好邻国的中国,如果不能以和平的方式劝其放弃幻想回到六方会谈的谈判桌上,那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利害关系,降低在这场‘核危机’中蒙受的代价。
  有国外媒体说:“如果中国不改变“维持朝鲜体制比朝核问题重要”的想法,任何一项联合国决议、任何一种五方会谈都毫无用处。”“决定朝鲜命运的不是金正日的继承人,而是中国。”“中国尚认为利用金正日对自己有力,只是考虑到国际舆论,表面上故作反对(朝鲜的武力示*)实际上却不进行决定性的应对。”因此,“要使中国认识到与金正日握手导致的损失将更大”,“一旦朝鲜的挑衅升级成为战争威胁,中国将承受决定性打击。如今国际形势已发生变化,应积极说服中国现在对朝鲜放手也不晚。”
  针对这些舆论,中国应三思。
  战争不可取,制裁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朝鲜倘若坚持强硬对抗政策,完全孤立于国际社会、与世隔绝,自力更生能力再强,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人民将承受更大的苦难。对此,朝鲜更需要三思并做出正确选择。
  怎样的形势发展与改变能够缓解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怎样的结果又有利于中国及国际社会各方的利益,中国须重新评估维护朝鲜体制与核问题的重要关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17:2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