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依现有技术能力 三天以内的天气预报可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8 16:4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央气象台副台长、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曲晓波,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乔林18日做客新华网,为广大网友分析解读近期强对流天气相关情况。曲晓波表示,预报时效越长,预报的准确率可能会越下降,按照我们现有的技术能力,三天以内的预报基本可信。

    主持人曲主任,天气预报、预警对于汛期的防汛工作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现在,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都用到哪些科技的手段呢?在这里有网友留言问:天气预报的预报时间能否更加提前?在技术上还面临那些难题?这些方面的话题,请您给各大网友介绍一下。

    曲晓波首先,汛期就是降水的集中期,我国是属于季风性气侯,汛期开始也就是说影响我国的大气环流的形势进行了调整以后,一些主要天气系统开始活跃了,就会带来水汽和冷暖空气对峙。应该说天气预报对于汛期的防汛工作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天气预报现在的作用就是提醒社会各个阶层,同时也提醒各级政府安排生活、安排生产,避免灾害。

    很多的汛期自然灾害,包括山洪、泥石流等等都是由于降水多所产生的次生气象灾害,如果我们对天气预报和预警工作做的好,肯定会对防洪防涝、减少人员伤亡有好处。

    多年来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首先,我们要加强现代化建设。我们要预报未来,就得知道现在,观测手段的作用是很大的。现在国际气象界所使用的措施我们都有,气象卫星、地面制动站、GPS、风廓线仪等等都是不错的,这是我们气象部门做好预报的基础条件。

    其次,气象部门也开发、引用了多种数据报模式,数据报模式是天气预报的基础,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未来天气形势的预报,同时也是我们很好的技术支撑。气象部门从1992年开始建立了一个气象信息加工综合处理平台,可以把我们之前得到的各种信息能够很好的展现给预报员,预报员在工作上也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条件。

    第三、气象部门加大了对于历史上一些天气个例的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更好的做天气预报做技术准备。

    第四、气象部门努力的树立我们的服务意识。如果这个预报不发出去,等于没有任何意义。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把我们的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发布给用户。


    如何提高预报时效呢?只有提前发出预报,这个预报才真正有意义。所以提高预报时效是我们气象部门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不是唯一的目标。预报时效越长,预报的准确率可能会越下降,这个技术限制大家还都是可以理解的。按照我们现有的技术能力,三天以内的预报还是基本可信的。

    主持人在技术上主要面临什么样的难题呢?

    曲晓波天气预报我们讲究三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和强度。正是由于这三要素的要求,使得我们天气预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就顾此失彼。对于提高预报时效来说,不同的用户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和想法,这就使我们在天气预报本身提高预报时效方面有比较大的困难。

    我们对现在大气运动的理论如何认识,是否真正科学上解决了大气运动变化的理论问题呢?这个其实是没有完全做到的。还有一个就是预报员对于天气的理解,我们人对这种天气的认识程度,到底能不能达到对大气运动深刻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5 05:2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