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靠近北京北二环的一家酒店里,操着港式普通话的香港商人刘梦熊对一干记者侃侃而谈。不久前,他所在的国际资源公司以2.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OZ公司位于印尼莫塔贝的一处金矿。
几个月前,同样是这家名为OZ的公司,来自中国的五矿有色试图收购其位于澳洲的铁矿。几乎是在顷刻之间,来自中国的公司吞噬了这家市值位列澳洲矿业第三的公司。
OZ迫不及待要出售,原因是欠银行的贷款即将到期,债权人一直催逼,不得已只能变卖资产。在这轮波涛汹涌的金融危机里,大部分西方公司都患上了同一种病:现金流饥渴症。而大洋彼岸,在急速转型期的中国对资源却无限渴求。在一场危机里,他们不期而遇。
几乎在所有的国家转型崛起的过程里,对资源的吸纳都是必不可少的。日本就曾支持大型财团赴海外收购,如今,轮到中国了。2009年以来,在国际资源市场上,中国企业的影子频繁出现。
尽管不少人为中国企业欢欣鼓舞,但不能否认的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大多刚到而立之年,与那些在市场经济里浸淫了几个世纪的西方企业相比,他们仍处在青春期。此外,即使控股国外的资源,他们的管理经验、人才配置是否能够驾驭海外的大船,这仍是值得人们忧虑的话题。中国企业海外抄底,时机真的成熟了吗?
中资频频出海,掀并购高潮
进入2009年,国际资源市场上,到处晃荡着中国人的身影。仅在今年2月,就有中金岭南收购PEM公司50.1%股权、中铝195亿美元入股力拓、五矿有色入股OZ以及华菱钢铁购进第三大矿业公司FMG5亿新股,中国企业俨然已成为资源大买家。
肖亚庆完成了一笔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大手笔:195亿美元。而更让外界意外的是,在完成这笔交易后不久,肖升任国务院副秘书长。肖的故事意味深长,不过,中铝收购力拓的股份,只不过是这波金融海啸里的一个最高潮。
根据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统计,2009年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资源的一个高峰。目前,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主要领域为自然资源,收购金额比重占到所有领域的97%;资金流向非常集中,在澳大利亚的收购金额占到总金额的90%;相比之下,2008年全年自然资源领域的收购案占60%,而流向澳大利亚的资金仅占7%,去年吸收中国投资最多的是英国,占资金总额的32%。
5月8日,华菱集团与FMG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全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此时,距离华菱入股FMG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获得双方政府审批还不到一个月。在此前的3月31日,澳大利亚财政部有条件地批准通过了华菱钢铁注资FMG的交易,并提出3个附加条件。这是近期澳大利亚批准的首个中国企业并购项目。资料显示,2008年FMG铁矿石产量1480万吨,主要销往中国。
在全面收购遭到否决之后,中国五矿有色修改收购方案再次出击,这次他们迎来了好消息。澳大利亚政府5月6日发布公告,批准OZ与中国五矿有色所签署的总金额为12.06亿美元的新收购协议。此次获批距交易双方向澳政府提交新的收购方案仅隔1周有余,审批之快堪称神速。
进入2009年,国际资源市场上,到处晃荡着中国人的身影。仅在今年2月,就有中金岭南收购PEM公司50.1%股权、中铝195亿美元入股力拓、五矿有色入股OZ以及华菱钢铁购进第三大矿业公司FMG5亿新股,中国企业俨然已成为资源大买家。
联合金属网分析师张平告诉记者,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由于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不景气,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矿山公司市值已达到历史低点,对外资有较强的需求。据了解,由于矿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资本市场关闭融资大门,海外矿业公司和资源公司正面临艰难时刻。在去年底的国际矿业大会上,加拿大、澳大利亚、非洲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均表示欢迎中国资本的进入。
张平的判断从刘梦熊那里得到应证,他表示,OZ现在不卖不行,银行一直在催债,现在能接盘的只有中国企业。
而最新的闯入者则是中石油。上周末,中石油宣布以总价69.4亿人民币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这次收购中石油付出了高于目标公司连续6个月平均股价120%的高溢价,而去年初中铝收购力拓的股价也只支付了溢价124%。在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大背景下,单纯从财务投资来看中石油这笔投资的确有买高之嫌。
有人认为,战略投资才是中石油考虑的重要原因,新加坡炼油公司的日产能为28.5万桶,有可能将该炼厂生产的油品运往资源紧缺的中国南方地区,加大在南方地区的成品油市场占有率。 (责任编辑:张少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