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6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层次分析视角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 16:1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惠耕田

文章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摘要 ]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 ,互动层次不同于宏观结构层次和单位层次 ,有其自身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在宏观结构层次上 ,竞争与合作的动因来自于结构压力;在互动层次上 ,竞争与合作的动因来自于行为体的选择。在混合动机博弈中 ,竞争就是拒绝政策调整或调整到位 ,合作就是调整政策使双方都增加收益。对竞争与合作进行层次分析有助于探索从竞争转向合作的条件性 ,而这一探索也有助于在互动层次上丰富建构主义合作理论。

[关键词 ] 结构; 互动; 竞争; 合作

 竞争与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常态 ,也是研究人员用于描述行为体互动模式的基本概念 ,但是很多研究者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往往不做层次分析 ,也不进行概念界定 ,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在使用同一概念时往往会有不同所指。这种情况制约了学术界对于国家间互动的准确描述 ,也不利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本文拟从国际关系研究的不同层次出发 ,对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竞争与合作的不同理解进行梳理 ,以期找出在不同的分析层次上竞争与合作的动因 ,抽象出竞争与合作的基本概念 ,使之在经验研究中容易操作化。为完成这一任务 ,本文在国内研究的基础上先就国际关系的分析层次予以厘清 ,[ 1 ]突出互动层次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竞争与合作的概念 ,最后指出对竞争与合作进行层次分析的研究意义。

一、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互动层次

层次分析将国际关系的世界分成从宏观到微观的多种层次 ,是帮助研究人员寻找和辨明自变量的有用工具。国内学者秦亚青认为肯尼思 ·沃尔兹是首位有意识的、系统的使用层次分析法的学者 ,而第一位把层次分析法作为国际关系学方法论加以讨论的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 ·辛格。辛格认为国际关系研究 包 括 两 个 主 要 层 次 , 即 国 际 系 统 和 国家。[ 2 ] ( P 243 - 244)沃尔兹认为 ,战争的根源与三个层次上的因素有关 ,即人性、国家的内部结构和国家共存的环境 (无政府状态 ) 。[ 3 ] (序言 P 1 - 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布鲁斯 ·拉西特和哈维斯 ·塔尔又提出了世界政治研究的 6个分析层次:决策者个人以及他们的个性;决策者扮演的角色;决策者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政府结构;决策者统治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存在于决策者自己的民族国家与其他国际行为体之间一连串关系; 世界体系。[ 4 ] ( P11)这些学者强调指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 ,不同的分析层次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以上学者的研究中 ,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并没有被当作一个有价值的分析层次。这种现象的出现和以沃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有关。沃尔兹认为 ,如果单元的组织形式对单元的行为和彼此间的互动具有影响 ,那么我们就不能只通过对单元的性质、目的、及其互动的了解来预测和理解结果。因此结构的定义必须将单元的属性和联系加以省略。只有这样才能区分结构的变化及其内部发生的变化。[ 5 ] ( P 53 - 54)在国际政治现实中 ,无政府状态对于国家间的互动具有制约作用 ,因此国家行为的原因就不能从单位层次或者单位间的互动得到解释 ,必须从系统层次 (结构 )上寻找国家行为的原因。正因为如此 ,在沃尔兹的理论描述中 ,互动被划归到了单位层次的因素。对于沃尔兹的这一处理 ,其他学者提出了批评意见。约翰 ·G·拉格认为 ,沃尔兹立场的问题在于 ,在任何社会体系中 ,结构变化本身的最终来源不外乎单位层次的进程。[ 6 ] ( P143)所谓进程 ,就是体系单位之间互动的模式和类型。[ 7 ] ( P 45)罗伯特 ·O ·基欧汉指出 ,结构的方法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体系内的权力状况 ,但是它们没有论述体系内或信息层次上互动频数的变化。因此结构主义理论都不擅长对结果进行预测。[ 8 ] ( P 166, 181 - 182)对于这些批评 ,沃尔兹在回应中指出 ,结构从不会告诉我们想知道的所有事情 ,相反 ,结构只告诉我们若干大而重要的事情。清楚而简单的定义结构 ,可以使我们避免一种有害的做法 ,即错误的认为体系内的每一个显著变化都会生成一个新的体系。[ 9 ] ( P 301)沃尔兹明确指出 ,尽管行为体的属性和互动方式千差万别 ,但是国际结果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却始终存在。[ 5 ] ( P90)沃尔兹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每一个公司做出的决策和整个市场运行的结果出现了脱节。公司对于市场结构的制约几乎没有任何能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众多公司间的互动也不会对结果产生任何有意义的影响 ,公司只能听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的摆布。这和沃尔兹的理论描述非常相似。但是设想在市场中有几个实力特别雄厚的大公司 ,如同国际体系中的几个大国 ,这种情况下 ,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维持离不开大国的协调 ,大国也绝非是任由市场结构摆布的众多的小公司中的一个。这种情况下再做类似的推论恐怕就会出现很大问题。这时大国的战略意图 ,大国间的信息传递以及互动模式就显得意义重大且值得认真研究。

上述两种互动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种互动中 ,无须考虑行为体的意图是否理性。沃尔兹指出 ,理性只是意味着某些人做得更好 ——无论是借助机智、技巧、勤奋还是碰运气。[ 5 ] ( P102)此时虽然行为体之间存在客观上的决策相互依赖 ,但是行为体对于这种相互依赖却没有任何管理能力。因此这种决策相互依赖的有无在结果上都是一样的。即便个别行为体之间进行一些政策协调 ,也无助于市场运行结果朝着对己方有利的趋势发展。在第二种互动中 ,由于参与博弈的行为体数目是有限的 ,因此某些大国可以对客观上存在的决策相互依赖施加某种程度的管理。这时 ,意图与结果不完全脱节 ,大国间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对结果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 ,比如在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中 ,合作 (政策调整 )从长远来说符合预期收益的最大化 ,这样大国借助自身努力的互动就使得意图和结果呈现某种程度的连接 ,行为体的互动也就具有了研究意义和价值。这时借助行为体的理性假定和博弈论就可以研究并预测互动的结果。罗伯特 ·阿克塞尔罗德、阿瑟 ·斯坦和基欧汉的研究都立足在互动层次 ,利用博弈论对国际合作开展研究。阿克塞尔罗德认为 ,正如重复的囚徒困境模型显示的那样 ,在一些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 ,利己主义者在战略相互依赖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彼此间的合作。[ 10 ] ( Pⅷ)斯坦认为战略互动意义重大。现有的层次分析方法之所以存在不足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聚焦行为体间的互动。[ 11 ] ( P 176)在这些研究设计中 ,无政府状态只是作为一种背景结构发挥作用 ,行为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无政府结构选择 ,出现了行为体自身基于理性的选择。其实 ,也只有当行为体的行为摆脱了无政府结构的选择 ,行为体的理性假定也才会有意义 ,行为体之间的互动作为一个分析层次才会具有价值。

建构主义学者亚历山大 ·温特通过囚徒困境的例子说明次优的结果是行为体所处的环境结构强加给他们的。这样单凭行为体自身的特征是无法解释结果的 ,起关键作用的是他们如何互动 ,互动结果来自于单位层次 ,但不能还原为单位层次 ,所以互动作为一个单独的分析层次具有研究意义。当然互动层次也不同于宏观结构层次 ,沃尔兹的理论立足在宏观结构层次 ,解释的是整个体系中的发展趋势 ,并不解释单个行为体的具体行为。换言之 ,沃尔兹理论提供的是一种结构性解释 ——作用的产生不是由选择甚至意图加以解释的 ,而是由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属性加以解释的。互动结构是从施动者的角度对待结构 ,而宏观结构则是从体系的角度对待结构 ,这是互动结构与宏观结构的区别。这样建立在每一个分析层次上的理论都有自己的解释对象 ,互动层次的理论不仅解释个体行为体的行动 ,而且解释互动的整体结果。因而温特认为世界政治理论研究中存在三个分析层次 ,即单位层次理论、互动层次理论和宏观层次理论。[ 12 ] ( P189 - 190)单位层次理论虽然考虑行为体的意图 ,但只考虑意图忽视互动结构是无法解释互动结果的 ,而宏观结构层次理论只提供结构性解释 ,解释整个体系的发展趋势 ,并不重点考虑行为体的意图。唯有互动层次的理论既考虑行为体的意图 ,也考虑微观互动结构 ,进而解释互动结果。因而互动是与单位层次和宏观结构层次并列的一个分析层次 ,其独立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在建构主义学者那里得到了最清晰的展示。

二、结构层次与互动层次上的

竞争与合作

有必要指出的是 ,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和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都是立足于宏观结构层次的理论 ,只不过沃尔兹理论中是物质结构选择行为体行为 ,温特理论中是社会结构选择行为体行为。双方追求的都是一种结构性解释 ,行为体的意图都是可以忽略的因素。尽管温特最清晰地提出了互动层次的分析价值 ,但其偏重的却是宏观结构层次的解释效用。

竞争与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常态 ,在不同的分析层次上 ,竞争与合作的动因是不同的。在宏观结构层次上 ,竞争与合作都是结构使然 ,其动因在于无政府结构。沃尔兹和温特都在其理论描述中使用竞争这一术语。沃尔兹认为 ,结构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某种结果 ,而是间接的影响系统内的行为;影响通过两种方式产生: 行为体的社会化和彼此的竞争。社会化发生于部门内部 ,竞争发生在部门之间 ,他们都导致属性和行为具有相似性。竞争缔造一种秩序 ,秩序内的单元通过其自主性的决定和行为调节彼此的关系。[ 5 ] ( P 90, 101)温特指出 ,洛克文化的角色结构是竞争 ,不是敌对和朋友。竞争对手期望相互行为的基础是承认主权 ,因此不会试图征服或统治对方。双方都是在宏观结构层次上使用竞争这一术语。但是温特关于竞争的表述比沃尔兹的表述要清晰很多。究其原因在于沃尔兹理论的物质本体论 ,这一物质本体论不但抽掉了物质权力分配的社会意义 ,同时也导致了其他学者对于其所论竞争的不同理解。温特认为 ,沃尔兹的理论中有含蓄的利益分配模式 ,即国家具有现状国的属性 ,追求的是安全 ,而非权力的最大化。[ 12 ] ( P350 - 351)安全则指的是对先前获得价值的某种程度的保护。[ 13 ] ( P132 - 133)而沃尔兹本人在论及结构的制约作用时 ,也以自由竞争市场做类比 ,[ 5 ] ( P 102)而市场存在的前提是以彼此承认产权为基础的。如果照此理解 ,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就具有强烈的现状偏好 ,成了洛克文化背景下的现实主义了 ,其所论述的竞争和温特所论述的竞争含义相差无几 ,即都是承认生存权基础上的竞争。但是国内学者吴征宇在讨论沃尔兹的“均势自动生成论 ”时 ,指出了其理论体系中的两个前提假定:国际无政府状态是一种缺乏公共政府对武力使用进行有效控制的自助状态;生活在这一状态中的单元基本行为动机是生存。在这种状态中 ,各国为制衡的目的 而 结 成 的 同 盟 也 不 是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合作。[ 14 ] ( P 16 - 17)照此理解 ,沃尔兹所说的竞争和温特的理解就有很大的偏差 ,无政府结构由于对武力的使用缺乏有效控制 ,就类似霍布斯意义上的自然状态 ,行为体之间必然充满敌意 ,为安全而进行的竞争也会不择手段 ,行为体的生存权也是难以获得彼此承认的。而温特所理解的竞争则是生存权得以相互承认基础上的竞争 ,而且这一社会规范已经被行为体所内化 ,或者说洛克文化已经建构了行为体的身份。这就如同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之间受比赛规则约束的的竞争 ,而沃尔兹所说的竞争是不承认比赛规则约束的 , 因为在无政府状态下 , 生存是高于一切的。

这一对竞争理解的差异可以从双方在无政府状态中对于合作的不同预期中看出。温特认为 ,在很大程度上合作是由于当今的国际政治文化是洛克文化而不是霍布斯文化 ,洛克文化减弱了体系的自助性质 ,因此也就减弱了被利用的代价。即使国家间的合作被利用 ,国家的生存也不是因之而出现危险。[ 12 ] ( P436)照此推论 ,无政府状态中大量广泛的合作现象是可以预期的。而沃尔兹则认为 ,国际政治结构以两种方式限制了国家间合作:国家担心可能的收益分配对他国更有利;国家担心由于合作的展开而依附于他国。[ 5 ] ( P 140)因此国际政治中的国家间合作现象将是稀缺的。温特认为大量国际合作的动因在于洛克文化 ,而沃尔兹认为无政府结构为国际合作制造了障碍。

宏观结构层次解释整个系统的发展趋势 ,并不解释个体行为体的行为 ,沃尔兹和温特的理论都是立足于宏观结构层次。但是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 ,研究人员的主要任务往往是解释具体的国家行为 ,因此有必要把互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层次 ,在互动层次上探究竞争与合作的动因。但是把互动作为一个分析层次的科学性必须建立在对宏观结构层次的变量控制上。如果在同一宏观结构背景下 ,行为体出现了不同的行为选择 ,那么就有必要关注互动层次因素。而这种不同的行为选择在经验研究中是很常见的。同样的无政府状态下 ,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在宏观社会结构为洛克文化的情况下 ,仍然会有国家担心己方的合作被利用进而使国家的生存面临危险。虽然沃尔兹理论预期合作将会很稀缺 ,但是国家间在很多领域出现的合作现象却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出现这种情况时 ,就有必要进行互动层次上的分析。

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立足在行为体的互动层次 ,在单一理性行为体的假定下 ,利用博弈论推导互动结果。基欧汉将行为体的互动模式具体分为和谐、合作和纷争。合作的前提是每个行为体的政策 (不考虑其他行为体的利益 )被其他行为体视为阻碍他们目标的实现 ,这时如果行为体做出政策调整从而变得与其他行为体政策相容了 ,那么就出现了合作。如果没有做出政策调整 ,或者政策调整了但没有与他人政策相容 , 那么就会出现纷争。[ 15 ] ( P 63)和谐在现实中是很少出现的一种情况。

因此在互动层次 ,主要呈现的两种形态是合作与纷争。但是不管是合作还是纷争 ,都属于到行为体自身选择的行为 ,而不是宏观结构选择行为体的行为。因此合作与纷争的动因在于行为体的选择 ,而非宏观结构的选择。海伦 ·米尔纳进一步完善了基欧汉关于合作的定义。她指出互动能否称为合作取决于两个因素:目标导向行为引起的相互政策调整;相互进行政策调整后各方收益大于没有政策调整的收益。因此合作的关键是相互政策调整引来的收益增加。只有政策调整未必是合作 ,因为政策调整未必到位;只有收益增加未必是合作 ,在和谐状态下双方收益也会增加。因此合作必须包括政策调整和收益增加 ,二者缺一不可。米尔纳用竞争或冲突取代基欧汉所说的纷争。竞争与冲突的含义是相同的 ,都暗示着相互间行为体的行动目标就是想方设法减少他方 的 收 益 或 者 为 他 方 需 求 满 足 设 置 障碍。[ 16 ] ( P 468)竞争从意图上来说就是减少他方获益 ,而合作从意图上来说就是希望己方获益 ,政策调整只不过是己方获益的手段 ,尽管这同时也使对方获益了。因此当行为体彼此之间出现决策相互依赖时 ,既可以选择竞争 (拒绝政策调整 ) ,也可以选择合作 (进行政策调整 ) 。决策相互依赖集中体现在混合动机博弈中。在这种博弈中 ,双方既存在冲突也存在相互依赖 , 既存在竞争也存在伙伴关系。[ 17 ] ( P89)这是一种双方既可以走向合作也可以走向竞争的博弈。竞争就是拒绝政策调整 ,双方出现冲突;合作就是彼此进行政策调整 ,获得比原来更多收益。由此可见 ,竞争与合作确实是两种对立的互政策调整或者政策调整不到位 ,如果从行为体意图进行描述的话 ,就是为对方需求满足设置障碍或者在政策调整中尽量减少对方的收益 ,这种行为选择本质上就是竞争。

三、研究意义展望

竞争与合作是用来描述国际关系形态的基本概念 ,也是研究人员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的第一步 ,因此对这些概念清晰界定意义重大。国内出版的国际关系教材中有两位学者对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进行了界定。张季良认为国际竞争与国际冲突、国际合作几乎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 ,一国的国际行为往往处于竞争、冲突与合作的混合状态中 ,整个国际关系也是上述三种状态的混合。具体来说 ,国际竞争就是各个国际关系行为体为了现实利益和目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相互攀比、你追我赶的状态。国际合作指在一定领域内利益和目标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的各国际关系行为体所进行的不同程度的协调和联合;国际冲突指的是国际社会各行为体出于对一定领域的利益和目标的追求和维护而产生的对抗和摩擦。[ 18 ] ( P108, 111, 123)俞正梁也认为国际关系处于三种不同的基本状态: 国际竞争、合作与冲突。国际竞争游移于国际合作与国际冲突两个极端之 间 , 是 国 际 关 系 中 最 普 遍、最 基 本 的 状态。[ 19 ] ( P 115)

俞正梁对于三个概念的界定也和张季良相似。两位学者的界定和相关论述为我们认知国际关系的基本形态提供了指引。但是正如本文指出的 ,竞争与合作在不同的分析层次上动因是不同的 ,即便在宏观结构层次上 ,不同的理论范式中竞争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对于合作的预期也差别很大。在互动层次上 ,美国学者把竞争与冲突并列作为合作的对立面 ,这样在混合动机博弈中 ,竞争与合作的动因都来自于行为体基于理性的选择。这样的互动模式分类非常简明 ,而且在经验研究中易于操作。因此对竞争与合作进行层次分析具有以下研究意义:首先 ,对竞争与合作进行层次分析可以使研究人员准确的描述国际关系的运行状态。宏观结构层次上 ,在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范式中 ,洛克文化下的竞争类似于体育比赛中的竞争 ,虽然各方都努力争取第一 ,但其竞争是有序的、规则基础上的竞争。各国在承认彼此生存权的基础上展开竞争。而在沃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范式中 ,竞争类似角斗士之间的厮杀 ,国家的生存权难以得到保证。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竞争 ,究竟哪一种描述更为真切的反映了国际关系的现实取决于科学的验证。但是为保证研究工作的严谨 ,不能用竞争的概念指涉不同的含义。在互动层次从事国际关系研究时 ,当存在混合动机博弈时 ,竞争与合作的概念同样可以更为准确的描述国家间在具体问题领域中的互动形态 ,这同样可以提高国际关系研究的严谨性。其次 ,在明确区分互动层次上竞争与合作的前提下 ,研究人员可以把研究焦点转移到如何在混合动机博弈中使竞争向合作转变。本文通过分析指出 ,在互动层次上合作与竞争的动因在于行为体的行为选择 ,而非宏观结构选择行为。这样行为体施动性的恢复就使得研究从竞争转向合作的条件性成为可能。其实国际合作的研究重点也就集中在合作的条件性上 ,国际制度、认知因素以及沟通理性都是国际合作的具体条件。

最后 ,互动层次上竞争与合作分析还有助于开发建构主义理论范式内的国际合作理论。在有关国际合作的研究中 ,理性主义的研究范式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是既然在混合动机博弈博弈中 ,合作对于双方来说都有助于增加收益 ,那么为什么行为体不愿意合作 ,偏偏走向竞争呢 ? 难道行为体是非理性的吗 ? 这是理性主义国际合作理论难以回答的研究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建构主义可以做出尝试性回答。之所以出现这种“非理性 ”情况 ,是由于行为体间的微观互动结构具有敌意的内容。这种敌意强化遮蔽了行为体对于共同利益的认识 ,从而使他们走向竞争。因为温特指出不但存在宏观的社会结构 ,还存在微观的互动结构。行为体可以通过不同的互动性质建构不同的微观互动结构。当行为体彼此按照合作伙伴的身份进行互动时 ,按照不同于理性主义互动论的建构主义互动论原理 ,[ 12 ] ( P 418 - 420)合作伙伴的身份就会在互动中不断强化。依据身份界定利益的原则 ,行为体就可能发现更多的共同利益 ,从而在混合动机博弈中从竞争转向合作 ,反之则从合作走向竞争。

[参考文献 ]
[ 1 ]  吴征宇 1关于层次分析的若干问题 [ J ] 1欧洲 , 2001(6)

[ 2 ]  秦亚青 1层次分析法与科学的国际关系研究 [ A ] 秦亚青 1权力 ·制度 ·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论研究文集 [ C ]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

[ 3 ]  [美 ]肯尼思 ·N ·华尔兹 1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 [M ]1倪世雄 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91。

[ 4 ]  [美 ]布鲁斯 ·拉西特 ,哈维 ·斯塔尔 1 世界政治[M ]1王玉珍 1北京:华夏出版社 , 2001

[ 5 ]  [美 ]肯尼思 ·华尔兹 1国际政治理论 [M ] 1信强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3

[ 6 ]  [美 ]约翰 ·G·拉格 1世界政治体制中的继承与转换 [A ]1罗伯特 ·O ·基欧汉 1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 C ]1郭树勇 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


[ 7 ]  [美 ]小约瑟夫 ·奈 1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 (第五版 ) [M ]1张小明 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5

[ 8 ]  [美 ]罗伯特 ·O ·基欧汉 1世界政治理论:结构现实主义及其超越 [A ]1罗伯特 ·O ·基欧汉 1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 [ C ] 1 郭树勇 1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

[ 9 ]   [美 ]肯尼思 ·N ·华尔兹 1 反思《国际政治理论 》———对我的批评者们的答复 [A ] 1罗伯特 ·O ·基欧汉1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 [ C ] 1郭树勇 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2

[ 10 ]  Robert Axelro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M ]1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asic Books, 1984[ 11 ]  Authur A1 Stein Why Nations Cooperate Circum stance and Cho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 ] 1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

[ 12 ]  [美 ]亚历山大 ·温特 1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M ] 秦亚青 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0

[ 13 ]  [美 ]阿诺德 ·沃尔弗斯 1作为一个模糊符号的国家安全 [A ]1 阿诺德 ·沃尔弗斯 1纷争与协作 ——国际政治论集 [ C ] 1 于铁军 1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 2006[ 14 ]  吴征宇 1论“均势自动生成 ”的逻辑机理及内在缺陷[ J ]1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3 (8) [ 15 ]  [美 ]罗伯特 ·基欧汉 1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纷争与合作 [M ] 1苏长和 1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11

[ 16 ]  Helen Milner, International Theories of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J ] 1 World Politics, Vol 44, No1 3, April, 1992

[ 17 ]  Thomas C1 Schelling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M ] 1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1960

[ 18 ]  张季良 1国际关系学概论 [M ] 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89

[ 19 ]  俞正梁 1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 [M ]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1996

[ 20 ]  聂军 1层次分析与国际政治结构理论 [ J ]1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4 (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6-25 03:07: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7-17 02:56:38 | 只看该作者
正想看看关于层次分析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7-17 21:33:14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果然不是一般的烂,这种狗屁文章居然还能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5 01:55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