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克斯的批判理论:渊源与特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 16:0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李 滨

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

【内容提要】 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罗伯特·考克斯的理论主要源于“欧洲马克思主义鼻祖”——葛兰西的思想。考克斯运用葛兰西的历史唯物论和政治霸权理论来分析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并对其他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批判,谋求通过分析目前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矛盾来探索建立公正的世界新秩序的途径。文章内容包括3部分:葛兰西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理论、考克斯的国际关系理论以及考克斯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在方法论上的批判。

【关键词】 世界秩序;批判理论;罗伯特·考克斯;历史主义;国际关系

“欧洲共产主义鼻祖”——葛兰西的思想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也有体现,加拿大学者罗伯特·W.考克斯的国际关系理论就建立在葛兰西的思想基础之上。他的理论可以说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界20多年来最具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这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属性主要在于它与葛兰西思想的渊源关系。考克斯把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政治思想应用到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分析之中,在批判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葛兰西思想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并且以这一理论批判性地分析了全球不公正的政治经济秩序,探讨了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可能性。由于考克斯的理论吸收了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一些特点,如国家中心论、结构理论因素、重视权力等(但考克斯都在历史主义的框架下对这些因素加以改造) ,因此他的理论与主流理论有很强的对话性。虽然处于边缘,但他的理论经常为一些主流学者所引用。下面就考克斯的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特色加以阐述。

一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政治思想

  意大利共产党人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他称之为“实践哲学”)进行了有自己特色的阐述,并根据意大利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独特的政治革命理论。根据葛兰西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应该理解成“实践一元论”。这种实践一元论“既不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也不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而是具体历史行为中对立面的同一性,也就是与某种组织化(历史化)的‘物质’以及与被改造过的人的本性具体地、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的人的活动(历史—精神)中的对立面的同一性”。[1]葛兰西认为,“客观物质性”是人类历史具体的实践创造的,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是一种“外在给定的客观”。这样,葛兰西所理解的“物质客观性”,通俗地说,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塑造社会现实中的积极作用,即人对社会矛盾的反思产生主观反应,而这种主观反应可以指导人的实践。如果这种反应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一种社会物质客观性,它可以规定人的行为,确定社会制度。正如葛兰西所说的:“所谓客观,总是指‘人类的客观态度’,可以把它看做同‘历史的主观’恰好相同,换句话说,‘客观’将意味着‘普遍的主观’。” [2]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理解突破了社会现实的主客观分离性,强调思想的变化是社会整体的变化的产物并能对其他社会过程产生影响;社会整体变化将招致思想过程的变化,因而思维过程是社会不休止的辩证过程的一部分。[3]因而,葛兰西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义特点。根据这种“实践哲学”,葛兰西提出自己的政治革命理论。这种政治革命理论的一个核心就是所谓的“霸权”思想。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指的是一种领导权,它既有强制的意义,更有意识形态认同的含义。葛兰西从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现实着手来解释霸权。他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在经历了一次次经济危机后仍能保持资本主义,关键在于它有一个稳定的维护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在这种市民社会之下,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被资本主义同化了。在发达国家,资产阶级的霸权一方面表现为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强制手段维持社会体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国家通过市民社会(指教会、媒体、工会和学校等民间组织)教育民众认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而形成强大的保护资本主义的“碉堡工事网”,并在资本主义出现危机时挺身而出,维护资本主义。[4]因此,在葛兰西看来,在这种霸权结构下,革命的成功只能采用“阵地战”的形式,即采用一种夺取市民社会领导权的革命战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个地夺取国家的上层建筑阵地,用新的意识形态重新塑造民众,重塑社会关系,最终取得革命的成功。阵地战思想强调的是主观革命在先。在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历史集团( historic bloc) ”。这个晦涩的概念用葛兰西的原话说是:“结构与上层建筑构成了一个‘历史集团’;也就是说,复杂、矛盾和不协调的上层建筑总和反映着社会关系总和。” [5]根据考克斯的解释,“历史集团”既指主客观的统一,又指结构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在形态上是指物质环境、意识统一起来并通过制度来表达的一种霸权现实,在社会力量上是指霸权阶级与从属阶级之间的团结。在一个“历史集团”中,霸权阶级用一种表达普遍利益(实质上是最有利于本阶级的利益)的意识形态制度获得从属阶级的认同,通过一定程度照顾从属阶级的利益来有效地保证对从属阶级的领导权。葛兰西认为,“历史集团”产生的关键在于有机知识分子(政党的先进分子)能够创造出一种代表共同利益的意识形态。[6] “历史集团”与霸权的关系是:“历史集团”是霸权的物质、意识基础,霸权通过“历史集团”中的物质条件、制度、共同的利益和意识来表现。霸权的衰落和替代表现为“历史集团”主客观***以及霸权阶级对从属阶级的利益损害而导致的社会***。考克斯把葛兰西的历史主义方法论与政治概念创造性地应用于国际关系,形成了当今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颇有学术影响的历史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有人称之为“葛兰西主义学派”) 。[7]这种理论最大的特色就是历史主义和强调主观革命在先。二 考克斯对世界秩序的历史主义分析  考克斯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是遵从葛兰西思想传统从社会关系着手的。[8]这从他最具有学术影响的论著《社会力量、国家与世界秩序》( Social Forces, States,andWorld Orders, 1981 ) 、《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 Production, Power, and World Order, 1987)的标题中就能体现出来。考克斯认为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因此生产关系造就了各种社会力量及其意识(阶级) ,形成了社会的权力关系,国家的性质就是由国内社会力量之间的权力关系决定的。一个阶级取得社会的霸权意味着它不仅拥有支配社会的强制力量,而且其意识形态得到了社会其他阶级的认同,在社会中建立一个“历史集团”。霸权的世界秩序则是由世界主导国家的社会关系向世界扩张的结果。在这样的国家中,其领导阶级(如19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首先在国内控制了国家,并通过控制市民社会加强了自己的统治,由此产生了决定“人们行为和期待模式”的“历史集团”(考克斯用“历史结构”来表示) 。[9]然后把这种国内的生产关系、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推广到国际层面,在整个世界建立了类似国内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以利于它获得政治、经济利益。

考克斯认为,这种霸权国家的社会秩序国际化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 (1)一些国家通过效法霸权国家建立与霸权国家相似的社会关系、国家形态而与世界秩序接轨(这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 ; (2)一些国家通过“消极革命”来适应世界秩序(这主要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 。[10]在考克斯看来,实现这种霸权的世界秩序的机制是国际组织和体制( regimes)的作用。[11]国际组织与体制可以使各国的精英认同霸权建立的国际规则,从而引导国家实现“国家的国际化”。然后通过各国政府使得各国的政策适应世界经济的要求。这样,各国的生产关系、国家形态就受到霸权国家建立的世界秩序的影响。从这种角度来说,考克斯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生产活动最终决定各国的社会关系、国家形态和世界秩序。因为考克斯理论中的国家、世界秩序的范畴都来自于生产活动,随着生产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考克斯的理论采纳结构理论的成分,注重世界秩序对各国对外行为的影响,但同时,考克斯的理论也强调了单元因素(国家社会内部因素)的作用,如霸权国内部的社会关系对世界的影响、霸权国的影响在不同类型国家产生的不同结果。考克斯的理论没有把霸权仅仅作为一种物质的强制能力,而是视为一种最终源于生产的强制能力与思想认同的统一,它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

考克斯的理论坚持阶级斗争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动力。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力量始终处于矛盾之中。在霸权秩序下,这种矛盾处于缓解或弱化的地位。但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这种矛盾逐步扩大,最终导致新的国家形态和世界秩序的建立。考克斯认为,战后的世界秩序是建立在福利国家和“妥协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基础上的,而正在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则破坏了这两个基础。这为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提供了条件。

在考克斯的分析中, 19 世纪末大机器生产方式(福特式生产模式)的产生使工人阶级加强了组织性,有组织的工人反抗导致资产阶级为赢得工人阶级对国家的忠诚开始对国家形态的改革(福利国家的建立) ,福利国家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妥协,资产阶级在国内重新建立了霸权。考克斯认为,二战后美国建立的世界体制秩序把这种妥协扩大到了国际范围,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WB)和关贸总协定(GATT)等国际组织规范各国的政策,同时这些国际组织在保证资本自由的前提下,通过某些补偿机制(如IMF向国际收支赤字国的贷款、WB中的发展援助贷款机制、GATT中的保障条款)使福利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得到一定的生存空间,使各国基本的民族福利有了一定保障。由此,各国的阶级矛盾和国际间的国家利益冲突在一个“内在的自由主义( embedded liberal2ism) ”中得到缓解。但考克斯认为, 20世纪6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促发了生产模式的变化,从美国、英国发展而来的全球化生产模式正在向各国蔓延,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破坏了战后世界秩序的两个基础,***了二战后世界秩序赖以生存的“历史集团”,导致世界范围内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的加剧。全球化过程是生产模式从福特模式向后福特模式的转变,这种全球范围内更灵活的生产模式导致了资本结构性权力的加强和有组织的工人阶级力量的衰落,国家形态从福利国家向“超自由主义的国家( hyperliberalist state) ”变化,传统的工人阶级利益受到损害,以少数民族、移民、妇女以及第三世界的工人阶级等为主体的阶层成了跨国资本的利润来源。[12]这一进程导致了一种全球性的“代表性危机”:“超自由主义的国家”不像福利国家那样对社会低层的经济要求提供基本保障,而只对资本自由与利润负责,从而使国家的合法性处于认同的“代表性危机”之中;在世界范围内,跨国管理阶级(由大企业、国际组织官员、国家高级官员和少部分受益于全球化的高级工人构成)与民族资本、其他被全球化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处于矛盾冲突之中;通过国际组织向世界各国传播的全球化意识形态(以竞争、私有化、放松管制、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会越来越得不到受全球化侵害的广大社会阶层的认同。[13]因此,二战后霸权世界秩序正在受到侵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面临着危机。

考克斯认为,这种危机也表现在国际关系层面,包括因跨国资本短期投机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频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集团化与民族分离主义的矛盾现象。支撑过去霸权世界秩序的“历史集团”处于***的过程中,跨国的统治阶级和国家对其他从属阶级和国家越来越依赖强制的领导,而不是一种霸权的领导。这说明世界秩序存在着变革的可能。这种变革的可能正通过一系列反对全球化的社会运动(环境保护主义、女权运动、和平运动及其他一些形式不明的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反抗全球化思潮(伊斯兰复兴运动)体现出来,尽管这些运动之间还缺乏联系、协调,缺乏对未来世界秩序的主观共识。为了实现一个更公正的世界秩序,考克斯认为,工人阶级应该在这一方面起领导作用,建立一种反霸权的“历史集团”,加强各种反霸权力量之间的协调、团结,为各种反霸权运动提供一种新世界秩序的意识形态(它包括更公正的社会分配、既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能保护生态的内容) ,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革命战略等。[14]这实质上是考克斯提出的反对现存世界秩序的阵地战的设想,希望工人阶级政党通过提出革命的意识形态和战略,领导各种反霸权力量重塑全球市民社会,自下而上地对世界秩序进行改造。

考克斯的国际关系理论始终强调历史的辩证法,主张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发现矛盾与冲突,因为这些矛盾与冲突因素不断地推动世界秩序的变化与发展。因此,他没有强调世界秩序中的稳定性因素,而更多地强调变化性的因素。在他看来,“历史唯物主义在冲突中看到了不断的人性重塑和新的社会关系模式创立的过程,新的模式改变着游戏规则,并且新的冲突形式预料可能最终从这种模式中产生”。[15]这充分体现了历史主义强调的不断变化性,强调历史和社会的变化是累积的、无止境的,而不是重复的过程,各种结构和事态的发展都有其节奏和速度。就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而言,考克斯认为,当前的世界秩序是从美国统治下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发展而来,并且本身的发展也孕育着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可能性,因为生产组织过程中的矛盾促使社会关系和国家形态经历变化,因而“历史结构”和世界秩序最终的变化也是必然的。历史主义的“批判性”国际关系理论就是要解释这种变化。但考克斯的理论对世界秩序新的探索并不是建立在“乌托邦”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生产过程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这使得考克斯关于国际关系进化的思想不是建立在一种主观的建构上,而是建立在一种对具体社会生产活动的反思上,这又使得他的理论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理论。这与温特的建构理论有一定的区别。


考克斯的这种历史主义理论是直接建立在葛兰西的“实践本体论”之上的。考克斯用“历史结构”来分析社会力量、国家和世界秩序的变化与发展。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历史结构决定了生产、国家和世界秩序。这个历史结构是由物质、意识和制度( institutions)构成的。这3个要素最终来自于社会生产实践。对这种历史结构,考克斯特别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在历史主义方法中,人类制度是由人创造的——不是‘行为者’个人的表现创造的,而是集体的人对集体感知的矛盾的反应创造的,这种反应产生了某些实践。制度和实践因此要通过这种创造者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来理解。这种观点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6]正是这种实践的历史主义观使得考克斯理论中国际关系的各个范畴(如国家利益、国家、国家间的交往模式、世界秩序)都不是给定的,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人的实践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塑造的世界秩序产生的社会矛盾可以通过人的批判性反思来重新塑造。

三 考克斯理论的批判性

  考克斯是西方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先驱。如果我们从批判理论的界定来看,他获得这种称号是名副其实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霍克海默曾对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有过这样的界定:传统理论是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据以再生产它自身的专门化的劳动过程之中,即从恒定不变的既成事实出发,得出与现存社会秩序协调的“顺从主义”结论,目的是促进社会再生产过程;而批判理论则是把自己放在资本主义再生产机制和现存劳动分工之外,使自己能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便破坏一切给定的东西,证明它们不是所谓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最终目的是否定现存社会再生产过程并重建新的社会秩序。[17]

考克斯的理论作为一种批判理论,其特性一方面表现在对现实的批判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上。

考克斯的理论通过对现存世界秩序的解构,引导人们去理解世界秩序,从而认识到世界秩序制度安排的人为性以及这种人为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不公正性。实质上,考克斯希望通过引导人们否定世界秩序的“客观性”而为建立新的更公正的世界秩序而努力。考克斯对现存世界秩序内在矛盾与冲突的分析,实质是对全球化世界秩序中人为不公正性的批判。考克斯把对国际关系、世界秩序的分析最终建立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一种资本主义霸权的世界秩序最终来自于某个霸权国家的生产方式。这样,他就把对国际关系与世界秩序的不公正性直接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他认为,国际关系与世界秩序中的不合理、不公正,不是源于给定的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国家间不变的利益冲突,而是最终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于创造和维护这种制度的资产阶级。考克斯的这种分析与所有马克思主义者一样,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和国际社会)弊端的病源。

考克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另一贡献是他对理论的批判。考克斯用历史的实践观批判了维护现存世界秩序的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18]他认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是以无政府状态、国家是具有工具理性的国际关系主体为假设前提的,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维护现存的世界秩序,为现存世界秩序的受益者进行辩护。新现实主义强调国际政治结构不同于国内政治结构,它的组织原则是无政府,国家在国际关系中都是同质的,为了自身的安全总是倾向于最大化地追求权力,国际秩序就是一种权力的平衡。[19]从这种逻辑来看,处于现存国际秩序中的主导者追求国家平衡,压制任何新兴的国家发展与兴起,乃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是不受道义质疑的,因为国际关系中任何国家都是相同的,都具有工具理性的本质。无政府的国际政治特征给国家带来的总是安全的不确定性,作为一个理性的国家必然通过“自助”的努力来防止这种不确定性。与新现实主义相比,新自由制度主义也强调无政府国际政治特征对国家利益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是它更强调国际体制能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尽管由某个强国制定的国际体系在道义上存在某些缺陷,但相对于没有国际体制的无政府状态带来的动荡来说,它是有利于绝对地增加国家利益的。在这种条件下,理性的国家即使在国际权力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应维持这些体制,进行合作。[20]新自由制度主义希望把现存的有利于某些发达国家的世界秩序维持下去。

针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共同的假设基础,考克斯认为,国际政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分工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不是无政府的,而是一个霸权国家通过国际生产关系建立的国际统治结构,是一种历史时代的产物,不具有给定性。国家不是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下的原子化个体,而是一种世界生产关系和国内生产关系历史具体的产物(或者说市民社会的产物) ,国家的“理性”(身份与利益)也具有历史具体性,不具有跨历史的永恒性。权力绝非是一种纯物质的强制,它还包括意识形态的认同,它产生于社会化的过程之中。从这一点来说,国际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秩序中的政治关系,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秩序,国家及国家利益都是生产关系的历史塑造,国际关系中的权力产生于生产过程之中,并通过国际组织使之合法化。这一切都是人为的产物,而非“外在客观”的必然结果。世界生产关系过程中导致的矛盾是世界秩序变革的基础,而变革的现实则需要人的主观努力。

在考克斯看来,这两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都是为了使现存国际结构能够平衡运行地“解决问题”,是服务于现存世界秩序的既得利益者的。他指出,这些理论运用经验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把历史作为一种选矿场,从中选出自己需要的数据,并把它们永恒化(跨历史的国家利益、国家本性和国家间的交往模式) ,以此来形成一种符合“自然科学范式”的理论,以一种揭示国际关系“客观规律”的“价值中立的理论”出现,把现存世界秩序看成是一种脱离人的创造的产物。考克斯认为,在这种“价值中立”理论的背后是一种维护强权的意识形态。[21]在这里,考克斯强调了理论的阶级性。他认为,“理论总为某些人,为某些目的”服务。[22]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宗旨是倡导世界各国用它们鼓吹的同一的思维方式(工具理性)来理解国际安全,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从而形成一种知识的话语霸权,达到改变人的“信仰”的作用。[23]这实质上是在引导人们不要企图改变现存的世界秩序,使这种秩序永久化,这是一种为既得利益者服务的保守理论。考克斯声称,自己的“批判理论”就是要质疑国际政治现实的给定性,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在的变化性,以便“发现(国际)体系内最有利于变革的地方——为社会与政治改造做一些初步的工作”。[24]总之,考克斯的理论是一种通过批判现存世界秩序与批判维护这种现实的理论去探索公正的世界秩序的理论。

当然,考克斯的理论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理论也存在不完整性。他的理论强调人的思维的不断反思性和批判性,这对于世界秩序的变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国际关系稳定状态远比变革状态长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稳定因素(或者说共时性因素)与变革性因素(历时性因素)是同样作用于世界秩序之中的,忽视或者仅强调一种因素都不能说是一种完整的国际关系理论。在这方面,考克斯的世界秩序理论与同样具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正好形成一种反差。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更多地强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共时性因素,具有一种结构主义的理论特点。[25]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沃勒斯坦认识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革命的困难性和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牢固性(尽管沃勒斯坦也承认它存在巨大的矛盾)。[26]与之不同,考克斯的理论特别强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历时性因素和不断革命的可能性(尽管他主张的是一种主观革命,而非暴力革命)。这样的理论对于世界秩序的变革来说尽管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但对相对稳定的世界秩序的分析却缺乏相对的实用性。

四 结 语

考克斯的理论源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政治霸权理论。他借助于“实践哲学”来解构国家、世界秩序,从而否定国际政治中这些范畴的非人为性,指出这些国家(及其对外政策)和世界秩序都是人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现存世界秩序内在的种种矛盾来自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产阶级塑造的,而非“外在客观的必然”。通过揭示这种矛盾引导人们去批判和反思现存世界秩序的不公正性,从而谋求建立新的、公正的世界秩序。同时,考克斯的理论还批判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利用“科学的范式”不公正地为资本主义世界秩序辩护、维护现存世界秩序的实质。当然,考克斯的理论是一种促进变革的理论,它较少关注世界秩序稳定性的因素。

注释:

*此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新的世界秩序而探索”,立项批准号04BGJ023。

[1] [意]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287页。

[2] [意]葛兰西著,**中央马列编译局译:《葛兰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519页。

[3]Stephen Gil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Gramsci, and IPE, ”inCraig N. Murphy and Roger Tooze, eds. , The N 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Econom y, Boulder, Colo. : Lynne Rienner Publisher, 1991, p. 59.

[4]葛兰西:《葛兰西文选》,第574、420页。

[5]葛兰西:《狱中札记》,第280页。

[6]Robert Cox, “Gramsci,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R. Cox and Timothy Sinclair, eds. , Approaches to World O rder, Cam2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131-133.

[7]这一称谓见Stephen Gill, “HistoricalMaterialism, Gramsci, andIPE, ”p. 52; S. Gill, “Gramsci and Global Politics, ”in S. Gill, ed. ,Gram sci,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2。

[8]R. Cox and Timothy Sinclair, eds. , Approaches to World O rder,p. 133.

[9]Robert Cox,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World Orders, ”in Rob2ert Keohane, ed. , N 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 Y. :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1986, pp. 217-218.

[10] “消极革命”的形式是指这些没有霸权的阶级,其国内的社会关系和国家形态与霸权国家和“积极革命”的国家不尽相同;“积极革命”的国家是统治阶级取得的社会的认同(霸权) 。但“消极革命”的国家的生产过程从属于霸权的世界经济与秩序,为发达国家提供积累,在政治上对霸权的世界秩序的认同性不同发生“积极革命”的国家。

[11]Robert Cox, “Gramsci,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 137-140.

[12]Robert Cox, Production, Power, andWorld O rder, N. Y.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Chapter8.

[13]Robert Cox, “Influence and Commitments, ”in R. Cox and Timothy Sinclair, eds. , Approaches toWorld O rder, pp. 31-32.

[14]Robert Cox, “Global Perestroika, ”in George Crane and AblaAmawi, eds. ,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58-172.

[15]Robert Cox,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World Orders, ”p. 215.

[16]Robert Cox,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World Orders, ”p. 242.

[17]转引自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4~315页。

[18]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尽管考克斯在《生产、权力与世界秩序》一文中对理论的批判往往是针对现实主义而言的,但它也同样适用于新自由制度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的一致可见AndreasHasenclever, et al. ,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 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23 226。考克斯在他所编的New Realism (N. Y. :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1997)一书的“前言”中也指出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一致性(pp. xvii2xviii) 。

[19] [美]肯尼思·沃尔兹著,胡少华、王红缨译:《国际政治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6章。

[20]Robert Keohane, After Hegem on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2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 252-259.

[21]Robert Cox,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World Orders, ”pp. 208,214-215.

[22]Robert Cox,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World Orders, ”p. 207.

[23]Robert Cox,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World Orders, ”pp. 212-213.

[24]Robert Cox, Production, Power, and World Order, theme, p. 8.

[25]关于这一点考克斯曾经指出过,见R. Cox and Timothy Sinclair,eds. , Approaches toWorld O rder, p. 513。

[26]见[美]伊曼纽尔·华勒斯坦著,路爱国、丁浩金译:《历史资本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30 23:23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