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贷放量必须防范出现“负效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7 15:3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贷如此放量,虽然对“保增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6万亿元贷款的发放、管理和使用情况来看,其可能出现的风险也必须极早防范
    自去年11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仅仅半年时间,新增贷款就达到6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的1.2倍。
    信贷如此放量,虽然对“保增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6万亿贷款的发放、管理和使用情况来看,其可能出现的风险也必须极早防范。
    第一,要防止出现银行不良资产飚升现象。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每次的信贷激增都会与重复建设结伴而行,一些高投入、低回报,甚至没有回报的项目也会趁机上马,结果,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飚升。目前,一些地方、行业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端倪,特别是从2003年起就已经受到限制的钢铁行业,3月份产量增长了12%,但行业收入却下滑了22%,很难说没有这一因素的作用。因此,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防止可能出现的银行不良资产飚升的问题。
    第二,要防止出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由于刺激投资的重点主要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就给水泥、钢铁等原本就已经产能过剩的行业以虚假繁荣的印象。造成这些行业的投资进一步扩大。而某些热门行业、鼓励行业,如风电、太阳能等,也因为有信贷政策支持,出现了疯狂上马的迹象。一旦经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这些行业就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相反,一些应当发展的行业,有可能因为资金问题而得不到发展,形成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调整。
    第三,要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出现。由于可能出现的经济结构失衡现象,在经济进入复苏以后,也可能带来结构性通货膨胀的问题。金融危机前的一年多时间里,结构性通货膨胀已经让经济和老百姓生活遭受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保增长、促发展”的同时,应当防止可能出现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以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四,要防止地方财政出现严重风险。本次信贷放量,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就是“银政联姻”,很多项目、资金,都是由银行与政府联手操纵、联手操办的,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绝大多数都是政府行为、行政行为。而政府行为、行政行为的最大载体就是财政行为,财政行为的落脚点则是土地。要知道,凡是利用政府行为、行政行为实施的项目,绝大多数都没有经济效益。一旦土地运转不灵,财政风险立即爆发。因此,在如何“保增长”的同时,必须严格防范可能被转嫁到未来的财政风险。
    第五,要防止股Shi泡沫。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6万亿元的信贷资金,有相当一部分可能进入到了股Shi,这也是股Shi出现“小阳春”的一个重要原因。信贷资金进入股Shi,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股Shi泡沫。一旦规范信贷资金行为,这些泡沫就有可能“炸”开,到时,股Shi有可能出现新的“冷冬”,这对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防止信贷资金进入股Shi。
    第六,要防止企业以“空转”的方式套利。据了解,在此次放量信贷资金中,一些没有订单、没有市场的企业,利用信贷政策宽松的机会,以低息票据贴现的方式“空转”套利,获取利差。这也是为什么6万亿元信贷资金投放出现,却没有形成预想能量的原因之一。如果出现这样的状况,对“保增长”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必须严格防范和查处。
    第七,要防止中国企业贷款更难现象的发生。尽管1-4月份信贷大大放量,但是,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却一点没有改观,甚至比原来更加紧张、更加困难。值得注意的是,在信贷放量之后,今年后7个月的信贷规模会迅速下降,如此,中国企业融资的难度将更大,对经济的复苏和就业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是今年后几个月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八,要防止“半拉子”工程的出现。除了要防止重复建设、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外,还要防止可能出现的“半拉子”工程。因为,从审计署对前4个月投资的审计情况看,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率只有48%,明显慢于中央投资。即使如此,这些配套资金绝大多数也都是来自于银行信贷资金。一旦信贷收紧,地方的配套资金如何来,是否会出现大量的“半拉子”工程呢?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谭浩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16:3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