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只要生存于世,就始终无法回避几个带有终极意义的人生问题:生与死、贫与富、爱与恨。生与死基本上是为宗教所垄断的基本问题,爱与恨是永不凋零的感情旋律,而贫与富,则是走向社会的第一主题。
许多人见面,第一句话常常是:“最近混得怎么样?”或“一个月多少钱?有没有年终奖?能不能分房子?……”确实,面对贫与富我们无法再逃避,我们无法再清高,我们也做不到超脱。怎样看待财富?如何追求财富?面对接踵而至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给出自己的回答。
遗憾的是,我们从小浸淫其中的传统文化,尽管在鼓励人们安贫乐道方面有一整套道德信条,面对财富,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困窘:孔子以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孟子则曰“劳力者治于人”,……传统文化似乎一直信奉“穷”的哲学,鄙视创造财富的生产劳动。在传统观念里,财富似乎从来都是与丑恶相伴相生,而与美绝缘的。
把目光转向西方,我们将发现西哲的献身富观充满了美学意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总之,在西方社会观念中,财富不是丑恶的深渊,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外化,是自由、平等及人格尊严的基础。他们认为,一个人在追求财富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花费了时间、精力、体力和才能,所以财富应被视为一个人生命的延续。人只有拥有财产所有权,才有自由和人格尊严。正因为如此,奴隶制、农奴制以及“无取得财产的能力就没有行使所有权的自由”的现象,被黑格尔视为“割让人的实例”。
再看我们的历史,陶渊明之所以能“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需要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作后盾的。没有这个条件的杜甫,就只能为“衣食父母”剑南节度使严武写赞歌。诗仙又如何?曾豪言壮语“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晚年穷困潦倒,不得不认族人李阳冰为叔以求托庇——中国历史上的诗仙诗圣尚如此,无怪乎**中千千万万被剥夺了发表阵地和稿酬的文人们会上演一幕幕斯文扫地、人格荡然无存的丑剧。
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也就没有独立的政治地位,更不可能有完全独立的人格——西哲的真知灼见教会我们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财富,同时也鼓励我们以审美的眼光去追求财富、创造财富、使用财富。可以说,正是在追求财富问题上缺乏美学意识,将创造财富的活动一概贬之为禽兽行为,造成了今天中国这种被有些人形容为“有肉的卖肉,有灵魂的卖灵魂”的严重混乱失序状态:为了追求金钱,不惜损害他人,损害集体,损害民族,损害社会。要扭转这种局面,当务之急是要重建我们的财富观,要让下述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财富是自由、平等和人格尊严的基础。追求财富、创造财富的活动,是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崇高行为。人类追求财富的行为,必须符合道义的准则。
而这,也正是我对你们——以后将要面对贫富问题的朋友们的由衷期望:希望将来你们能够从容地与财富共舞,愿财富成为你们追求人格尊严的羽翼,更愿美,始终索绕在你们前行的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