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04|回复: 8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第八章—第十章)(袁明教授所著的《国际关系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9 16:4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八章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激烈对抗

1、乔治·凯南:美国著名外交家、苏联问题专家、外交政策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凯南被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学界称为"遏制之父",他的一生与美国外交政策的设计、执行、批评和研究一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极大的影响。1904年,凯南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一个富裕的中产之家,1917年后相继受教于圣约翰军事学校(19171921年)和普林斯顿大学(19211925年),1925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26年,凯南进入外交机构,经过培训后被派驻欧洲。1927-1928年,凯南先后在瑞士的日内瓦、德国的汉堡和柏林、爱沙尼亚的塔林及拉脱维亚的里加等地的美国领馆或使馆任职。19291931年,凯南进入柏林大学,攻读俄国语言文学和历史;19311933年在里加的美国大使馆任职,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苏联问题专家.19464月,凯南奉调回华盛顿,任国防大学副校长,19475月出任新组建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进入美国外交决策核心,参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复兴日本计划等政策。1950年,凯南因与国务卿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发生分歧后辞职,后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任职。1951年秋,凯南返回外交机构,并出任美国驻苏大使(1952510月)。19531974年,凯南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他在担任驻苏联大使馆代办期间曾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回了一份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在电报中首先分析了苏联对外政策的前提和根源。凯南认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前提是它的国际政治观,即苏联领导人相信苏联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世界观源于俄国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而历史的不安全感使得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目前,苏联的扩张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口号的伪装之下进行的。凯南指出,苏联对外扩张的根本目的是削弱西方主要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增加苏联的力量及其势力范围,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统治全球。鉴于苏联对外政策的性质及其目的,凯南认为美国和苏联之间不可能达成永久的妥协,因此建议美国政府采取一种实力对抗政策。一方面,西欧各国羸弱不堪,美国必须为其提供安全保护;另一方面,苏联"对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但对实力的逻辑却极为敏感",因此,美国政府应充分显示其实力意向,它就"无须诉诸任何形式的大规模军事冲突"而解决美苏之间的问题。乔治·凯南也因此而得名。
2、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争夺全球战略的重点欧洲的扩张计划。194765,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他说。当时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质极度匮乏,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没有大量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19477-9月,英、法、意、奥、比、荷、卢、瑞士、丹、挪、瑞典、葡、希、土、爱尔兰、冰岛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19484月,德国西部占领区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区也宣布接受),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了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194843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计划原定期限5(1948-1952)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美国对欧洲拨款共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余为贷款。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北大西洋联盟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是战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在欧洲的地位,联合西方国家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其建立标志着战后长期对峙的两大集团之一------西方集团的核心的形成,加深了东西方的对立,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冷战。

194944,美国、加拿大、比利时、FaGuo、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56、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进入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的职能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1991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49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1997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 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华约解体后,北约谋求扩大其使命,如维持和平和通过对话促进区域稳定等。 该组织的主要机构为北大西洋理事会(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计划与分析委员会、常任代表理事会、国际秘书处和军事委员会。北大西洋理事会为北约的主要决策机构,它经常举行大使级的会晤,每年至少举行两次外长级会晤,必要时举行首脑会议。军事委员会为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下辖欧洲盟军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区域联合防空计划小组等,军委会每年开会两至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其主席由军委会成员选定,任期两到三年。除FaGuo、西班牙和爱尔兰外,所有成员国都指派一些本国军队由北约统一指挥。199112月,北约设立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作为同它原来的东欧集团对手中的国家进行对话的一个论坛。    北约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是通过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就高级国际重大政治问题密切磋商、协调立场;在军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略和行动计划;每年举行各种军事演习。
4、柏林危机1948年在柏林发生的一次美苏斗争,历时11个月,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而告终。史称这次斗争为“柏林危机”。这次危机是美国蓄意***德国、恶化美苏关系而制造的一次事件。 战后,德国战败,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194565,占领区当局在柏林开会,联合发表《关于德国占领区的声明》,规定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南区由美国占领,西北区由英国占领,西区由FaGuo占领;柏林由四国共管。随后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对德国实行管辖。1945年以后。为了解决德国问题,四国曾举行过数次外长会议。19482月,美国、英国、FaGuo、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外长会议在伦敦召开。在此次会议上,美国加紧推行***德国的步骤。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推行欧洲复兴政策。这次会议于67结束后发表公报,决定在德国西占区拟订“基本法”,召开“制宪会议”;美、英、法拟议建立德国西部国家;在德国境内西区进行币制改革;六国组成国际管理机构对西区的工业生产进行管理等。伦敦会议是由美国操纵的,排斥苏联在德问题上的发言权,试图单独解决德国问题,并在德国西部建立一个国家,以此为桥头堡,建立反苏阵线。对此,苏联非常不满。1948320,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619,针对美国于618宣布将于20日在德境西区进行币制改革的声明,苏联发表了政府声明,指出大柏林属苏占区内,是苏占区的一部分;宣布为了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苏联将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控制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道。柏林危机由此开始。 22日,苏、美、英、法在柏林召开会议讨论柏林货币问题。苏联代表在会上宣布,苏联决定在柏林发行新货币,美国随即宣布把德境西区货币改革扩大到柏林西区。由于柏林是由四国共管,苏美都声称有权在柏林推行新货币,并且命令柏林行政管理当局执行各自的货币政策。23日下午,柏林市政当局采取折衷方案,决定在苏占区实行苏联发行的新币,在柏林西则实行美英法的新币。 24日,苏联针对这种情况,全面封锁了柏林,中断柏林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线。美国以此提出抗议,英法政府支持美国的立场。三国随即也宣布对两个德占区即苏联占领区和美、英、法占领区之间和柏林西区与苏占区之间的交通、运输和贸易进行限制。柏林危机全面爆发,一时苏占区和德境西区关系非常紧张,交通、运输中断、居民来德被限制,柏林市政管理陷入混乱,人心惶惶。战争气氛笼罩着柏林。美国为了进一步实现其***德国的阴谋,推波助澜,大肆宣传核恐怖,并有意制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假象。以迷惑人心。美国还运送了大量武器、物资到美、英、法占区。 82,斯大林指出美国破坏德国的统一,使西方失去共管柏林的法律基础,建议用柏林苏占区的新币代替西区的新币。美、英、法驻苏大使在听取了斯大林的建议后,提出了各自的立场,坚持其***德国的政策。 1949131,斯大林在会见美国国际新闻新欧洲分社社长时就柏林问题建议;如果美、英、法三国同意把建立单独的西德国家推迟到研究整个德国问题的外长会议召开时,那么苏联可以取消对柏林的交通管制。 48,美、英、法三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德国的协议,单独就西德的成立以及西德与三国的关系作出规定。 经过苏联与美、英、法的谈判,55达成协议,四国政府在莫斯科、华盛顿、伦敦和巴黎同时发表公报宣布:512解除德国各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交通限制;523将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讨论德国问题。 58,西德制宪议院委员会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通称“波恩宪法”)512,美、英、法三国批准了该宪法。 512,柏林的“封锁”全面解除,至此柏林危机结束。52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首都为波恩。107,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16:50:08 | 只看该作者

接上篇

7、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简称“欧安组织”)的前身为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简称“欧安会”)。50年代,当时的苏联最早提出召开全欧安全会议。 1966年7月,华约政治协商会议在宣言中正式提出召开欧洲国家参加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72年5月,美苏就召开欧洲安全会议问题达成协议。同年l1月22日~1973年6月8日,35个国家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大使级会议,草拟了《赫尔辛基最后建议蓝皮书》,规定了欧安会讨论的范围和日程。欧安会于1973年7月~1975年8月分3个阶段进行,最终签署了《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此后,先后召开了4次续会和3次首脑会议。 1995年1月1日起,欧安会更名为欧安组织。
8、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项禁止所有核试验爆炸的全球条约。该条约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条约包括序言、17条正文、两个附件及议定书。主要内容有:1)现有的核国家逐步、渐进的裁减核武器,最后达到彻底的核裁军。2)核国家承诺不再进行任何核试验爆炸或与核试验有关的爆炸,不在其所控制的地区和范围进行核试验爆炸。非核国家承诺不进行谋取核武器的努力,进行相关的核试验爆炸。五个核大国最先在此条约上签字,到目前为止,已有14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项条约,但由于一些核门槛国家拒绝执行,此条约难以生效。印、巴的核试验公然违反核禁止条约,冲击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但由于印、巴没有签署这个条约,难以对其进行约束,这也是当前核不扩散体系的漏洞。
9、北约新战略:1997年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期间就讨论了未来北约的新战略,提出了构想。1999年4月23日,北约首脑在华盛顿举行的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的大会上通过新的北约战略文件:《联盟战略概念》。主要内容:1)  北约的主要任务由进行集体防御转为捍卫共同的价值观。2)  手段:不仅运用军事手段,还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方法来构筑欧洲安全“大厦”。北约已由一个军事政治组织演变成为一个政治军事组织。3)  北约继续东扩,行政职能和涉及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北约将有权对防区外的危机和冲突采取干涉行动。4)  突破了北约的行动必须经联合国授权限制,突破了北约原来协商一致的原则,该为协商一致与自愿联合项结合。北约新战略反映了北约已成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对外干涉,维护旧的国际秩序的工具,已经由一个防御性组织变成了一个进攻性组织。
10、“六.五”中东战争:又称第三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4日以色列犹太国成立,埃及等国随即与以色列开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通过此战,以色列占有大片巴勒斯坦土地,阿拉伯人沦为难民。1956年英、法支持以色列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在阿拉伯及全世界人民的支持下,埃及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以色列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支持下,于1967年6月5日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突然袭击。埃及等国由于没作好战争准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挫折。经过六天的战斗,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辖区,共达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11月12日,安理会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在此次战争中占有的阿拉伯领土。但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一直未执行决议。从此阿以的矛盾更加激烈。
11、东盟地区论坛:1992年由东南亚国家首脑会议倡议举办,1994年7月25日论坛首次在曼谷举行,东盟极其对话伙伴国日、美、加、澳、新、韩,协商伙伴国中、俄,观察员国越、老、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十八方代表与会。论坛以维护地区和平,防止发生纠纷,建立信任关系,和开展预防性外交为宗旨。以漫谈形式进行对话,一般不设具体议题。首次会议主席泰国外长巴颂在会议结束时发表声明:论坛能促使亚太地区国家就共同关心的政治安全问题进行建设性对话和磋商,为亚太地区建立信任和采取预防性外交做出重要贡献。首次会议决定,每年在东盟国家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
12、反弹道导弹条约:1972年5月2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签订的一项双边条约。条约包括前言和16款条文。条约规定,反弹道导弹是指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包括反弹道导弹截击导弹、反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反弹道导弹雷达;双方均可部署两个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一个保卫首都,一个保卫洲际导弹发射场。每个系统配备带有核弹头的洲际导弹100枚以及相应的雷达系统和反弹道导弹发射架,此外在试验场上还可以拥有5个反弹道导弹发射架;除此之外,双方不得部署全国性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或这类防御的基地。2001年美国于“9.11”事件后12月13日宣布退出该条约。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16:46:01 | 只看该作者

接上篇

5、板门店:在朝鲜西南部砂川河畔,京义线上一小村。位于北纬38°线南5公里,开城东南8公里处。1953年朝鲜停战谈判签字的地方。现为朝鲜南北方联络特别委员会会址所在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的参战, 中国应朝鲜人民军的请求以志愿军的形式参加了这次战争。在朝中两国军队的努力下,经过艰苦的战争,于1951年6月10日 与美国“联合军”和李承晚军队实现了停火,并在开城拉开了谈判的帷幕。但美国此时没有谈判的诚意,还先后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并派出战机对中朝军队的阵地和交通设施进行轰炸,中朝军队奋起抵抗,粉碎了敌人的军事冒险。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美国国内以及西方阵营矛盾发展的情况下,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同意停战,1953年朝中方面首席代表和美方首席代表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和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等两个文件。《朝鲜停战协定》规定:(1)确定以三八线附近的实际控制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一非军事区;(2)自协定签定后12小时起,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停止自朝鲜境外进入增援的军队和武器;(3)协定生效后60天内,双方应将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分批直接遣返,将其余未直接遣返的战俘交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处理;(4)双方军事司令官向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生效后3个月,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因此,板门店由此扬名于世界,并成为国外观光客的旅游点。大凡到北方访问的客人一般都被安排去板门店参观。韩国也把板门店作为一条旅游路线。但是来这里观光的游客不准穿牛仔裤、凉鞋、短裤或者运动服等,头发也必须整齐。如不遵守上述规定,就有可能被对方指责。此外,游客也不准随意走动。乘坐的车辆也要在外围的波尼法斯军营换乘联合安全区的专车,经过两道宪兵哨卡检查后,方可进入板门店。
6、日内瓦协议: 1954年4月26日,为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和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等23个国家。1954年7月21日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该宣言以及会议通过的关于在越、老、柬停止敌对行动的三个协定以及其他的有关文件通常统称为“日内瓦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1)结束在印度支那的敌对行动,在北纬17度线以南、九好公路稍北规定越南的临时分界线,以北为越南人民军集结地区,以南为法兰西联邦军队集结地区。(2)成立两个平行机构-----联合委员会和国际委员会----监察或者监督停战协定的实施,前者有双方司令部的代表组成,后者由波澜、加拿大和印度的代表组成,有印度代表担任主席。(3)印度支那三国承担义务不容许在本国领土上建立任何外国军事基地,并保证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或军事协定。(4)越南将在1956年7月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老挝和柬埔寨将在1955年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以实现民主基础上的和平统一。(5)与会国保证“尊重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FaGuo军队将从印度支那撤出,但在双方协议以留驻少数规定地点这不在此限。日内瓦协议不仅符合印度支那人民的利益,也符合FaGuo人民的利益。
7、舒曼计划:1949年12月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立成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决议还建议在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建立类似的高级机构。1950年5月4日,FaGuo外交部长舒曼致函欧洲委员会秘书处,表示FaGuo对上述建议感性趣。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FaGuo、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年6月20日,FaGuo、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煤钢条约签订后,苏联照会FaGuo政府,谴责“舒曼计划努力的目标是恢复西德的战争工业,努力加紧西德的军国主义化。”
8、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由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有阿富汗、缅甸、中国、印度、日本、埃及、印尼、伊朗、苏丹、巴基斯坦、黄金海岸、埃塞俄比亚、利比利亚、利比亚、约旦、柬埔寨、伊拉克、老挝、黎巴嫩、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锡兰、也门、土耳其、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阐述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主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代表普遍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最后发表公报,共有10项,被人们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前三项是各国间建立正常关系的基础,第四项是各国进行交流合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奉行了上述四个原则,就能实现第五项—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得到普遍遵守,世界和平就可以得到维护。它最初是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中提出的。当年6月,在中国周恩来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理联合声明中重申了这些原则。在同一个月里,中缅总理联合声明中再次确认五项原则。以后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已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10、华沙条约组织: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发动了冷战,并加紧重新武装德国。苏联对美国重新武装西德的计划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并于1954年11月联合东欧七国一起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宣布如果西方国家坚持批准联邦德国恢复主权、重建军队、加入北约的“巴黎协定”,与会国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以保障自身安全。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批准生效后,苏东国家在华沙举行第二次“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95年5月14日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华沙组织的成立是苏东国家对西德加入北约作出的公开反映,巩固了苏东国家间的军事同盟关系,标志着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同时,华约的签订也为苏联在东欧国家长期驻军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华沙条约组织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工具与手段。1989年东欧发生巨变,华沙条约组织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政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基础已经不复存在。1990年民主德国推出华沙条约组织,随即于1991年6月华约6国领导人在布拉格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从而结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16:46:26 | 只看该作者

接上篇

11、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後期及战争结束後解决双方某些争议问题的一个文件。根据美﹑英﹑苏三国於1945年2月达成的《雅尔塔协定》﹐同年6~8月﹐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和苏联政府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举行谈判﹐於8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关於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关於大连之协定》﹑《关於旅顺口之协定》﹑《关於中苏此次共同对日作战苏联军队进入东三省後苏联军总司令与中国行政当局关系之协定》等附件﹐并互换了关於外蒙古问题的照会等。条约共八条。主要内容是﹕两国在对日战争中﹐“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不与日本单独谈判”或“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战後“共同密切友好合作”﹐“彼此给予一切可能之经济援助”﹐“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同时﹐苏联政府声明﹐一切援助给予国民政府﹐并重申尊重中国在东三省之完全主权及领土的完整。中国政府声明﹐日本战败後如外蒙古公民投票证实其独立的愿望﹐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另外﹐条约还规定﹕中苏共管长春铁路三十年﹐旅顺为共用海军基地三十年﹐大连为自由港﹐苏军进入东北後﹐收復区内由中国派员设立行政机构并派军事代表和苏联联繫。日本投降後最迟三个月内苏军全部撤出东三省。条约有效期为三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根据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的换文规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
1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在咨文中他说明了援助希、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进而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还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影响不仅远及东方,而且远及西方”。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早期说法。因此,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47年5月22日,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 l947-1950年,美国援助希、土两国6.59亿美元。由美国出钱出枪,重新武装和改编希腊政府军队。1949年,在美军军官指挥下扑灭了希腊革命。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
13、富尔敦演说:丘吉尔(1874——1965),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被迫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月1月16日,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3月5日,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铁幕”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16:46:46 | 只看该作者

接上篇

14、尼克松主义:是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一文,表达这个主义的萌芽主张。1969年7月25日,他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格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一亚洲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1970年他把这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1971和1973年,尼克松又宣布,此主义代表美国对全世界的基本立场,是美国对待其全球主要盟国的方针的中心。狭义上,这个主义只限于美国调整其海外义务,以及与其盟友的关系;广义上,还包括对中苏政策的总方针,即“实力”加“谈判”。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并指出后两点是对共产党国家政策的两个方面。在以后一些政策声明里,他又把这一“新战略”与“尼克松主义”交替使用。而一些高级官员直接把上述“三大支柱”称为“尼克松主义”。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内,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16:47:35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第九章)

第九章  两个阵营的分化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1、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FaGuo、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1952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共同体的决策机构是部长理事会,它负责协调成员国的一般经济政策,代表各国政府讨论并决定与共同体有关的所有问题,拥有共同体的绝大部分立法权。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接近,来推动整个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共同体不断地、平衡地和稳定地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各成员国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联盟。
2、《新日美安全条约》:又称《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日本和美国继《日美安全条约》后的又一干事同盟条约。 1960年1月19日日美双方于华盛顿签订了《新日美安全条约》,6月23日生效。 条约共10条,主要内容为:美国继续有权在日本驻扎军队和使用军事基地;日美两国将通过“有效的自助和互助”,“维持并发展它们抵抗武装进攻的能力”;在日本领土上日美任何一方遭受武装进攻时,双方将“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条约的有效期为10年。在条约期满时,1970年6月23日,佐藤荣作内阁通知美国政府,宣布自动延长该条约的有效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16:48:08 | 只看该作者

接上篇

3、苏伊士运河危机:苏伊士运河危机(Suez Crisis)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FaGuo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便让以色列船只得以通航。到战争结束后,只有以色列获得了巨大的获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该运河为英法殖民者控制。战争中,英国控制该运河,1956年6月,英军撤离埃及,结束了对埃及长达74年的占领,但是英法殖民者仍然控制该运河。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与英法发生了矛盾。英法为了夺回运河的控制权,一面积极策划和准备军事冒险。一面拉拢美国对埃及进行施压。10月22日,英法以三方在巴黎举行了秘密会议,制定了周密的夺取苏伊士运河的计划。10月29日以色列突然入侵了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并迅速向运河区挺进。次日英法两国向埃及、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碟,要求两国立即停火,并从运河两岸各向后撤退10公里。以色列方面接受停火,但纳塞尔总统拒绝,从而为英法两国入侵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并推翻纳塞尔政权提供了借口。10月31日,英法两国调动了100多艘舰艇,200余架飞机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上起飞,对埃及进行轰炸并摧毁埃及的空军力量。两国调动的飞机数量如此之多,以致于必须启用另一个已经没有保养的临时机场。 11月5日,英军第三空降营的1,000多名伞兵在塞得港登陆,第42和第40皇家海军陆战队的2.2万名战士则占领了海滩,从而占领了运河部分地区,塞得港遭到巨大损害。在西奈的埃及主力军队不得不后撤保卫运河,让以色列乘虚而入,占领整个西奈半岛。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们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压。经济上,美国政府还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磅汇率浮动,贬值15%,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停止向英国的经济援助。 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也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遭到英法两国否决后又敦促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正式通过决议要求停止战争并从埃及撤除所有外国军队。另一方面,忙于匈牙利事件的苏联也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甚至警告英法两国,必要时苏联将动用核武器(虽然北约的情报显示苏联当时还根本没有能够直接从本土袭击巴黎或伦敦的导弹)。美苏两国的介入动机各不相同:美国希望能够拉拢一批刚刚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统治底下独立出来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避免他们倒向苏联阵营;而苏联则能通过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还淡化国际社会对出兵匈牙利的关注。 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危机也导致了英国艾登政府的****。标志着英帝国的正式崩溃,英国在战后希望能继续保持世界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碎,英国的政府开始意识到,英国只有依靠美国才能够在全世界发挥影响力或保护自己的利益,英法两国在全球的庞大帝国加速瓦解。此外,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FaGuo政府意识到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只有拉拢欧洲其他国家才可能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制造第三股平衡力量。
4、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项对外政策。50年代,在中东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响,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近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3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3月9日由艾森豪威尔签署生效。决议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这些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1958年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
5、 欧佩克:欧佩克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英文简称。它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联合进来,为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利益的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创始国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欧佩克目前有11个成员国,除5个创始国外,还有阿尔及利亚、阿联酋、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和印度尼西亚。欧佩克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欧佩克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大会,由成员国石油部长率领的代表团组成,下设理事会和秘书处。欧佩克成立后一直进行不懈的斗争,让制定油价和控制石油生产的权力掌握在成员国自己手中。
6、七十七国集团: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形成的国际经济组织。长期以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一直处于被剥削的无权地位。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联合行动以DIZHI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呼吁下,1963年第18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亚非拉75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从而形成了“七十五国集团”。1964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七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得名。到九十年代初,有成员国128个。该组织没有常设机构和章程,宗旨是使其成员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加强接触和协商,协调立场,统一行动,逐步打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每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该组织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1974年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领域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16:48:45 | 只看该作者

接上篇

7、欧共体:欧共体是欧洲共同体的简称,是欧洲联盟(简称欧盟)的前身,它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又名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3个相互独立的组织,其中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最为重要。欧共体创立于1957年3月25日,创始国为FaGuo、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后经过4次扩大,现已发展到包括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在内的15个国家。1952年6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上述6国领导人聚会罗马,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等文件,这些文件统称为《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6国又在布鲁塞尔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原来的3个组织仍继续存在,各以独立的名义活动。《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这个共同体主要致力于欧洲经济方面的合作与联合,是欧洲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它对战后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欧洲国际地位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欧共体的组织机构主要有:(1)欧洲理事会问(2)欧洲委员会(3)ouzhouyihui(4)欧洲法院;(5)欧洲审计院。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特别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于是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8、北约联盟:是美国操纵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联盟。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由美、加拿大和十二个西欧国家签订条约,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是一个机构完备的机构,既是美欧遏制苏联的工具,也是美国用以从军事上、防备上操纵西欧各国的工具。北约的防务权和指挥权操纵在美国手中,北约的军事战备一直是以美国的军事战略为依据,并随美国的军事战略变化而变化。美国通过这一组织把西欧的防务完全控制在手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建立以美国为首的美国为盟主,以西德为支柱的西方军事防务体系,在欧洲长期与华约组织对抗。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和冷战的结束,北约迅速调整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北约东扩和推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拓展影响,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美欧之间也有矛盾,50年代西欧联盟的军事机构被并入北约后,90年代起,由法德挑头,西欧各国正试图加强西欧联盟的军事力量,加强北约内部的欧洲支柱,争夺独立防卫权和欧洲主导权。总之,北约是美国推行其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9、不结盟运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万隆会议的召开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随着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开始争夺第三世界。为了摆脱大国控制,1956年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在南斯拉夫会谈后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尼赫鲁、印尼苏加诺的倡议下,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参加不结盟的标准是:执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不卷入外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协定。随着世界人民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发展,不结盟政策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不结盟运动未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主要机构为: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由第四次首脑会议决议设立的协调局、纽约协调局、还有不定期召开的一些会议等。我国一贯支持和重视不结盟运动,赞赏其坚持的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高度评价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10、 欧洲一体化: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1950年舒曼计划出台后,法、德、意、荷、比、卢六国便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6年六国又成立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65年欧洲各国将前3个组织合并组成了欧共体,实现了统一农业政策和统一关税。至此,欧洲一体化进程有了质的飞跃。欧洲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联合自强才能在未来世界占有优势,于是欧洲各国在欧盟扩大的同时注重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转变。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后,欧盟成立,现已有成员国15个。在欧盟成立基础上,欧洲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共同货币—欧元,并制定了共同的安全防务政策。在突尼斯会议上,欧盟更是对内部机制进行了改革,为东扩做好了准备,并突出了独立防务的重要性,规定了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与北约的关系,推动了政治一体化的进程。欧盟从此进入了政治一体化与扩大并举的时期,但其国家联盟的性质短期内不会改变。欧洲一体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典型最成功的区域性组织的形成过程,不仅有利于欧洲各国的联合自强,更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进程,它必将随国际形势发展继续深化与拓展。
11、超越遏制战略:美国总统布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1989年5月12日,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农业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提出其政府经过三个多月的回顾和审议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布什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宣称它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超越遏制是鉴于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而作出的政策调整。布什上台伊始,即指定其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罗伯特•盖茨组织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专家成立专门小组,就美国对苏政策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布什正是根据该小组提交的《对苏政策审查的报告》而宣布“超越遏制”战略的。这一战略强调,今后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政策的主要重点将转向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济改革打交道。在对苏保持警惕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形势的缓和,发挥美国的相对优势,抓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所提供的历史机会,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改变苏联制度的基础,使苏联同过去的政策彻底决裂。对苏联国内,促使其实现政治多元化和经济自由化;对外,要使苏联采取不干涉主义,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中来,成为国际体系中的正式成员。要使苏联的这种变化不受苏联某一个人的观点、权力和在位时间长短的影响,能长期巩固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16:49:12 | 只看该作者

接上篇

12、新边疆政策:美国总统肯尼迪1960年7月在洛杉矶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提出的政治口号,后被历史学家用来称呼其国内施政纲领。在接受提名演说中,肯尼迪说:“我们今天站在新边疆的边缘。这是60年代的边疆,充满吉凶难卜的机会和危险的边疆,充满希望而又遍布威胁的边疆。”他要求美国人民必须准备作出牺牲来面对“一系列需要应付的挑战”。执政后,面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肯尼迪采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坚持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从1961年起,他通过区域发展条例和开发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一系列计划,着手解决“贫困之源”问题。同时提出了在60年代末登上月球的空间计划;1962年,放宽申请设备折旧补贴和投资信贷的限制,颁布把工资增长率保持在生产率增长速度之内的“工资—物价”准则,并施加压力迫使美国钢铁公司把上涨的钢材价格压平;1963年提出全国减税建议和要求取消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民权法案。但其控制剩余农产品的供应管理计划及教育法案、医疗保健法案等则在国会中被反对势力击败。
13、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尖锐冲突。古巴独立后,1961年4月发生吉隆滩事件。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J.F.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23日肯尼迪又签发禁止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的公告,宣布从24日起,将拦截并强行检查可能前往古巴的舰船。同时,美国在古巴周围集中了大批武装力量,驻西欧和远东的美军也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洲国家组织中的盟国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与此同时,苏联、古巴和华沙条约国家也进行了相应准备。苏联外交官否认在古巴有苏联导弹,并对肯尼迪讲话表示“震惊”。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但3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却开始返航。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H.C.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封秘密信件,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复信赫鲁晓夫并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28日,赫鲁晓夫回函,表示已下令撤除在古巴的核武器,并同意让联合国代表到古巴核实。11月1日F.卡斯特罗•鲁斯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拒绝联合国视察,并提出维护古巴主权和领土完整的5点要求。11月2-26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A,H.米高扬到古巴同古巴领导人会谈,施加压力。11月8-11日苏联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并在公海上接受美国“船靠船的观察”。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将在30天内撤走在古巴的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同时宣布美国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
14、1958~1961年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27日,苏联照会美、英 、法政府 ,建议取消对柏林 的占 领制度 ,使西柏林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照会要求西方在 6 个月内达成协议,否则苏联就把西方在西柏林驻军人员通过民主德国的过境控制权移交给民主德国。西方予以拒绝。1961年6月3日 , 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会晤 ,N.S.赫鲁晓夫重提苏联 1958 年11月27日建议 ,声称“必须在今年使欧洲的这个问题得到和平解决”。J.F.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会谈仍无任何结果 。8 月华沙条约各国声明:如西方不愿签订对德和约,华约各国决定单方面与民主德国签订和约。8月 13日,在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分界线修筑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边界。18日,美国派遣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当危机达到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10月28日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6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3年多的柏林危机。
15、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 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美国操纵下,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一是面积1.1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国;一是面积1.4万平方公里的犹太国,耶路撒冷市则由联合国管理。犹太人同意分治决议,阿拉伯国家反对。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宣布成立“以色列国”。5月15日,英军自巴勒斯坦撤退,随之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外约旦等国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宣丰与以色列处于交战状态。这样,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第一次阿、以中东战争爆发了。战争一直延续1949年,由于阿拉伯国家内部不统一而战败。1949年2月到7月,埃及等四国分别同以色列签定了停战协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16:49:4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第十章 两极体系的瓦解和走向多极化的世界


1、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一直采取敌视政策。但是,由于新中国不断壮大,在国际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迫使美国逐步改变它对中国的做法。1971年10月,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尼克松表示:“自己过去的观点同杜勒斯有相似之处,现在认为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应该改变,要顺乎潮流,否则将为潮流所掩没;美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较好的关系,将对所有国家有利。2月21日下午,毛**会见尼克松,两位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访问期间,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姬鹏飞外长同罗杰斯国务卿,对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和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和坦率的讨论。尼克松一行访问北京后,还访问了杭州和上海。2月27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就联合公报达成协议。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公报》指出: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时,“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美国方面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上海公报》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开辟了新的前景,对缓和亚洲及世界局势做出了贡献,给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
2、新东方政策: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50年代联邦德国执行以外交部国务秘书之名命名的哈尔斯坦主义,即坚持联邦德国在国际上代表整个德国,拒不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边界和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此政策使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长期对立,加深对美国的依赖。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包括:①改善与苏联的关系,1970年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条约,双方保证战后欧洲边界不可侵犯,承认民主德国与波兰以奥得—尼斯河为边界线;②改善两个德国的关系,1972年两个德国签署《关于两国关系基础的条约》,实现了国家间的关系正常化,1973年两国同时加入联合国;③改善与东欧其他国家的关系,分别与波兰、捷克斯洛代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3、《赫尔辛基宣言》:1972年11月在赫尔辛基举行35个国家大使级“欧安会”筹备会。经过两个阶段数千次会议,才拟定出“欧安会”的“最后文件”。  1975年7月30日至8月1 日,举行第三阶段35国的首脑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美国总统福特、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等。会议签署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即《赫尔辛基宣言》,其中包括《指导与会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宣言》《关于建立信任的措施和安全与裁军的某些文件》《人道主义与其他方面的合作》《经济科学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合作》等。文件提出“边界的不可侵犯性”,“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满足了苏联急切希望固定欧洲边界现状的要求。但在西方国家的坚持下,又写上“边界可以根据国际法,以和平手段和通过协议加以改变”。关于建立信任措施方面,规定与会国在离边界250公里以内地区举行15,000人以上的军事演习时,应在21天前通知与会国,并邀请它们派观察员观看演习。关于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只是希望与会国注意彼此给予最惠国待遇。西方最感兴趣的是人员交流问题,希望以此促进苏联和东欧的“自由化”。文件规定要“促进各国人员、机构和组织之间更自由地往来和接触”,有关家庭团聚、不同国籍的公民结婚、青年会晤等,应予方便等。“欧安会”的召开,是70年代东西方关系缓和的一个高潮。
4、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为“斋月战争”,爆发于1973年10月6日。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年在该教历大阳年9月斋戒一月。是年10月正逢上“斋戒月”,故称“斋月战争”。与前三次迥然不同。这次战争是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游击队奋起反对以色列侵略的正义战争。6日这一天,埃及部队超过苏伊士运河向以色列全线进攻,不到两天就成功地摧毁了以色列吹嘘为“不可逾越”的最现代化防御工事——“巴列夫防线”,收复了一部分西奈的领土。叙利亚军队同时出击,曾一度打到太巴列湖。巴勒斯坦游击队则在后方打击以色列军队。这次战争,得到全世界各地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阿拉伯产油国宣布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实行石油禁运,一些非洲国家派兵与埃、叙军民并肩战斗,32个发展中国家和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以色列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这次战争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是阿拉伯人民反侵略史上的光辉篇章。
5、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12月欧共体外长会议在丹麦的马斯特里赫特小城召开,会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联盟的计划。1992年欧共体首脑会议,达成了实行欧洲统一货币联盟的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该条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另一部分是《政治联盟条约》。条约规定在1993年实现欧洲统一大市场后,最晚于1999年1月1日实现欧盟内货币联盟。该条约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规定了三项主要任务:1、经济上,建成欧盟内统一的货币,要求在2002年1月1日实现欧盟所有成员国实行统一的货币—欧元,2002年7月1日,欧元成为欧盟内唯一的货币,从而最终形成超国家的货币联盟;2、在现有的安全与外交合作的基础上,提升为高层的新外交与安全统一机制,必要时向外交政策与安全一体化发展。3、加强各国内务与司法的合作。《马约》的签订,为欧洲联盟实现统一货币规定了时间表,欧元现已发行,这必将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增强欧盟的整体实力,在国际格局中成为强大的一级。
6、第三个洛美协定:全名《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同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之间签订的经济贸易协定。迄今业已签署4个。1984年12月8日第三个《洛美协定》在洛美续签,1986年5月1日生效。它规定,在5年中欧洲共同体提供总数为85亿欧洲货币单位的经济援助;加强非、加、太国家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重点帮助发展补偿作物;对工业和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优惠,把享受稳定收入的出口产品增加到50种;扩大合作领域,包括文化、环保等诸多方面。10个共同体成员国和66个非、加、太发展中国家参加了签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8 14:2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