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斯加购买
(1)美国内战结束后,购买阿拉斯加时美国这一时期外交史上的一大杰作。
(2)背景:位于北美大陆西北部、与俄国东西伯利亚隔海相望的阿拉斯加于1799年正式成为俄国的属地。由于俄国认为这块寒冷的“冰地”对俄国并没有多大价值,决定把它出卖。且俄国在这一时期开始执行联美抗英的外交政策。
(3)奉行扩张主义信条的国务卿威廉?西沃德一心想把美国的疆域扩展到北极圈,对购买阿拉斯加持有巨大热情,向美国政界和舆论界做了大量艰苦的说服工作。1967年3月30日,美国以700万美元购买了阿拉斯加。这在当时被讥讽为“西沃德的浪费”的购买行为后来被证明是一笔精明的交易。
简评FaGuo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1789年爆发的FaGuo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君主秘密外交”,革命的资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的外交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有:
“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是对“朕即国家”和“王朝利益至上”思想的否定。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称在权利上人人生而平等,因而主权就不属于某一王室或个人,而是归属于全体国民。
“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被宣布为FaGuo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对封建专制君主为了王朝利益不顾人民的苦难、连接发动战争的否定。
“不干涉原则”: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延伸,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些原则体现了国际法的思想和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截然不同于欧洲列强在相互关系中奉行的那种短视的、缺乏道义的、血腥残暴的行事原则。尽管这些原则不无理想主义成分,且因种种原因未能将之付诸实践,但它们毕竟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
试析大陆封锁体系失败的原因。
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对英国的打击起初是沉重而有效的。但是,一项政策战略上的成功需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实施的战术的保障和支撑。拿破仑拥有大陆,这使他有可能以整个大陆的资源同英国对抗,但是推行大陆封锁政策的前提就是大陆的绝对统一,因为不完全的封锁等于没有封锁。因此,拿破仑所建立的“大陆封锁体系”从一开始就存在诸多困难,也预示了其失败命运。
首先,大陆的工商业在封锁初期的确得到了一定发展,但英国的反封锁使大陆的对外贸断绝,工业缺乏原料,商品找不到市场,大陆工商业逐渐萎缩。相反,英国起初虽然遭受了损失,但它毕竟占有着巨大的海外市场,只要扩大与美洲、澳洲、非洲和南亚的贸易,就可以弥补在欧洲的损失。
其次,运输业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人们一向依靠的近海运输被英国人封锁了,欧洲不得不重新求助于古老的陆上通道。陆上运输在古代尚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但却难以支持一个巨大的现代资本主义市场。
第三,FaGuo经济落后于英国,没有能力生产出大量和英国商品一样物美价廉的商品占领欧洲大陆市场,从而使大陆封锁失去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单靠军事手段并不能有效地防止英国商品走私渗进欧洲大陆。
FaGuo的征服和占领又激起了别国人民对拿破仑帝国的反抗。这一切都从根本上动摇了大陆联盟体系。
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1)背景:德国长期陷于***,有两件事对德国统一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FaGuo大革命唤醒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其次,在1848年革命中,德意志统一运动开始付诸实践。(法兰克福议会)
(2)过程:王朝战争(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
(3)历史影响(见P.126)
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1)内战前(1861年前):从美国独立一直到内战爆发前夕,巩固国家独立与安全,争取扩大国外市场,是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指导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则。这一时期美国外交史的主要内容是:
① 美国的早期扩张
② 1812-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
③ 1823年门罗宣言
④ 向西部大规模扩张领土
(2)内战后(1865后):美国开始踏上从大陆扩张转向海外扩张的新旅程。
① 在拉丁美洲的扩张
② 购买阿拉斯加
③ 在远东进行一系列扩张活动
三皇同盟(Three Emperor’s League)
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
(1)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
① 背景:俾斯麦认为孤立FaGuo的关键是处理好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俄奥则都打算利用德国加强自己的力量和维护自身的利益。
② 过程:1872年9月三皇柏林会晤;1873年德皇访问彼得堡,德俄缔结军事协约;之后俄皇访问维也纳,俄奥签订政治协定《兴勃隆协定》,由此三皇同盟形成。
③ 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方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俾斯麦鼓励FaGuo的目的为俄奥反对;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
(2)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
① 背景:俄奥关系因近东危机而破裂,德俄关系则因柏林会议使俄国利益受损而恶化,维系普法战争后欧洲政治秩序的三皇同盟已经是分崩离析了。但三皇同盟是俾斯麦组建大陆同盟体系关键的一环,是大陆同盟体系的支架。特别是德国想与英国结盟的计划受挫后,重建三皇同盟显得更为迫切。
② 过程:1880年俄国提出恢复三皇同盟的建议得到德国的认同;1881年德俄奥签订《三皇同盟条约》及附加的议定书。
③ 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地中海协定》
(1)背景: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2)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FaGuo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
《再保险条约》(Reinsurance Treaty)
(1)背景: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德国为博取沙皇好感,提议用德俄双边协定或条约代替三皇同盟条约。
(2)1887年6月18日德俄签订条约。
(3)德俄条约是德国以牺牲别人利益来迎合俄国,换取俄国在德法冲突中保持中立。
(4)如果俄国真要占领黑海海峡或君士坦丁堡,必将遭到英、奥两国反对,因而该条约有德国开给俄国空头支票之嫌。
(5)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保证了奥匈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该条约又保证了俄国的中立,德国获取了双保险,所以,这个条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再保险条约》。
巴格达铁路问题
(1)巴格达铁路问题是19世纪德国扩张政策的产物,其内容是在土耳其境内修筑一条连接欧洲、穿越小亚细亚半岛、经巴格达抵达波斯湾的铁路。由于它沟通柏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三地,故又名“三B铁路”。
(2)背景:19世纪80年代末,随着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德国资本家和金融家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土耳其。德国资本在土耳其进行活动的重要领域是铁路事业。同时,90年代中后期,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取代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德国开始了夺取殖民地,建立全球霸权的历程,而向欧亚大陆的东方推进成为德国的一项重要扩张战略。
(3)1888年,从柏林到君士坦丁堡的铁路竣工后,德国开始制定《巴格达铁路方案》,对土耳其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1899年威廉二世第二次出访土耳其,1903年签订最后租让条约。
(4)巴格达铁路一旦建成,便可给德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经济扩张场所,同时,对控制土耳其以及削弱英国和俄国的殖民利益也大有裨益。
(5)德国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租让权,不可避免地与在近东有着巨大利益的英法俄三国发生冲突。围绕巴格达铁路问题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1914年。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格达铁路问题便不了了之。
普法战争后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1)普法战争:1870年7月19日,为反对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的出现,维持欧洲均势存在,FaGuo向普鲁士宣战。FaGuo战败,德法于1871年5月10日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这是一个掠夺性条约,以FaGuo割地和军事占领为主要内容,因而普法战争在德法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法德之间的敌对情绪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2)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1871年5月签订的《法兰克福和约》不仅结束了普法战争,而且在曾经充当欧洲政治“缓冲地带”的四分五裂、邦国林立的中欧崛起了强大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欧洲的政治地图、列强的力量对比和各国的国际地位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欧洲方面,统一后的德国在人力资源、工业潜力、军事能力等方面占有相对的优势,欧洲各国怀着不同程度的忧虑关注着德国巨大潜力的转化和对外政策的取向,它们处心积虑地在外交上谋求自身的安全保障。尽管冲突和战争远未到来,各国却时常在体味着德国威胁的气息。
普法战争使FaGuo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在欧洲的霸权优势,法德之间的攻守之势发生变化,加上割地赔款的奴役性条约给FaGuo所造成的巨大耻辱,使德法两国积怨至深,关系难以调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法矛盾都是欧洲政治焦点之一。
在德国方面,俾斯麦在欧洲大陆奉行维持欧洲现状的外交政策,主张建立“大国联盟体系”,打算同除FaGuo外的欧洲所有大国结盟,彻底孤立FaGuo,以保证德意志帝国的和平与稳定。
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为了巩固德国统一的成果,防止德国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境地,俾斯麦处心积虑营造起“大陆联盟体系”,建立起欧洲新秩序。
在1878年柏林会议后的5年时间内,俾斯麦通过德奥同盟、三皇同盟、三国同盟以及德奥罗同盟、奥塞同盟,建立起一个以德国为核心,包括奥、俄、罗、塞等国在内的密如蛛网、复杂异常的联盟体系。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初步形成。俾斯麦的主要目的是孤立FaGuo。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俾斯麦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基本上完成了对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最终形成。直至1894年法俄同盟后解体。
试述德国19世纪末90年代外交政策的转变。
(1)背景:由于俾斯麦的超人才华、盖世功名以及大权独揽的作风,加之政见不和,引起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嫉妒和憎恨。经过较量,俾斯麦被迫于1890年3月下野。威廉二世独揽德意志帝国大权后,德国的外交策略开始发生渐进式的转变。威廉二世在1897年以前的外交战略基本上沿袭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但在具体的外交策略上偏重于反俄联英和逐渐开始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加之随着德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扩张的欲望逐渐强烈,以威廉二世为代表的德国容克资产阶级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欧洲强国和维持一个欧陆霸权。
(2)政策的转变:为了满足德国容克集团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欲望,1897年威廉二世改组了政府,抛弃了俾斯麦相对温和的“大陆政策”,逐渐推行野心勃勃的全球争霸的“世界政策”。
(3)影响:欧洲局势渐变,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导致了欧洲军备竞赛的加剧和相互敌对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并最终导致了多极均势的解体。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