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民"打文化工"大有可为 不需太大培训成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2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青海省平安县宣传文化中心的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受到兰州市文化局的邀请来兰州演出,这个歌舞团的20名演员都是青海农牧区的青年农牧民,一天演出两个小时,歌舞团能收入2000元,除去团里租车等公共费用,每个演员一天收入80多元钱。

    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团长、平安县宣传文化中心主任王选德说,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目前有762名演员,全部来自青海各地的农牧区,每人每年在各地巡回演出的收入能达到6000元,“打文化工”成为农牧民群众提高收入一个新渠道。

    王选德说,青海省生活着藏、土、回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能歌善舞,不少年轻人从小就会唱歌跳舞,但对他们来说,唱歌跳舞仅仅是节日里、闲暇时的一种娱乐方式。

    如何让蕴藏在民间的文化资源成为农牧民的“摇钱树”?2004年,平安县宣传文化中心开始尝试对青年农牧民进行演出培训,并向外输出,“打文化工”。到目前,来自青海各地的1200多名青年农牧民得到了培训,有762人能够外出演出。王选德说:“现在我们的演员活跃在北京、上海、广州、兰州、西宁等地的演出市场上,成了一个品牌。”


    记者发现,尽管与专业文艺团队相比,这些“农民文化工”的演出水平还有一些差距,但原生态的歌声和舞蹈独具魅力。专门前来观摩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演出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文化局干部东珠才让说,农牧民的娱乐方式、农牧区的文化有其独有的优点,“农民文化工”的演出也有专业文艺团体不能比拟的优势,在市场上也有竞争力。

    农民“打文化工”大有可为。农牧民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天然载体,农民“打文化工”不需要太大的培训成本,只要简单地进行指导就能上台演出。当前,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保护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而原生态的农牧民文艺团体的演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同,并将其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裴崇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6 06:07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